语文教学中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初探

2022-03-23 03:14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
天津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阿长细节文章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 王 杰

明知写作教学占有很高地位却不重视写作教学训练,这是现实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困境。教师对写作教学有期待却没有具体指导方法,学生写作有需求但既“不会写”也“不愿写”。大部分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在考试中赢得“分数”,很难对写作“爱上心头”。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说过:“今之学生,缺乏文字技能,并不可怕,缺乏德性、学养、思考,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致命伤。”这句话一语中的,指出了学生问题的要害,即写作的目的是应试、应世,而非应性。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而是应该找到一条恰切路径,引领学生走向愉快的写作之旅,而读写结合就是一条非常便捷的路。拿部编教材来说,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读写结合点。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具备读写结合的意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引领,学生会对阅读理解更透彻,对写作更投入。

一、借鉴文章清晰的脉络组建框架

构筑一座大厦,首先要考虑结构坚固,其次才是形式优美;一棵大树也是本固枝荣;写作亦是如此,徒有生动的语言,却不知如何布局谋篇,只能成为华丽辞藻的堆砌物,让人不知所云。因而,我们首要的事情是教给学生如何让文章的脉络清晰起来。特别要指出,叙写一件事不是教学的难点,将多件事写清楚才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的内容。

批阅学生作文时,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写多件事,是要凑足字数,他们常用的过渡格式是“还有一件事”。不难分析,学生根本不懂如何选材,更不懂如何将所选材料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对于一些“写作困难户”,凑足几百字尚且困难,更别提作文质量。其实,部编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布局谋篇都很清晰,值得学生去借鉴。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等。

经过认真备课,笔者选取《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例,因为它文脉很清晰,过渡明显、自然,易于学生学习。同时,这篇小文对叶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要注意将人物写活。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梳理叶老的小事,再抓住文章过渡句,然后给学生提供写作情境,进行相应写作训练,改正写作过渡生硬的不足。除此之外,学生从文章中还可以借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将人物情态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等技巧。譬如叶老“一送再送”的举止,“鞠躬致谢”“举手打拱”的细节都说明他是真正的躬行君子,进而说明凸显人物的精神世界靠的是恰当的事件选择。最后引领学生归纳选择事件的法宝——一篇文章应该有主旨统摄,行文便会在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当然,各种题材的文章都值得借鉴。例如学习消息,我们让学生以自己的班名为通讯社名称,及时、真实地报道本班发生的事件。学习寓言,通过改写《蚊子和狮子》这篇小文,引领学生归纳寓言写作的步骤:寓言是一个故事,故事要有教训或劝导的意旨,故事中人或物要有性格,还要注意故事与意旨的关联性。之后,给学生一幅插图进行写作,学生写出的作品灵动而有内涵,一个个都像小小寓言家,享受着写作带来的快乐。

二、学习文章鲜明的写法形成波澜

《利己·学记》有云:“君子之教,喻也。”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感悟、发现,最终达到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总要求学生在叙事时要表述清楚,结构清晰,谋篇布局有新意。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会告诉学生要设置“三段式”(即开头、叙事、结尾)的结构。有些教师会稍增加一些,教给学生注意行文波澜,事件最好“一波三折”。但教师的言传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即使给学生几篇范文,他们也只是停留在欣赏阶段,最好的方法是让事例“说话”。

《阿长与〈山海经〉》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我”先前对长妈妈是如此不耐烦、不佩服,如此之多的“抑”为后文的“扬”蓄足了势,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之情“水到”而“渠成”。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欲扬先抑”,它的妙处是什么,这仍然是停留在知识的讲解层次,即“授之以鱼”的阶段,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很少会有学生在写作时想起来将这种写法运用起来。其实,这篇小文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多类似地方。平日里,学生只顾着“嫌弃”父母的唠叨、多事,甚至与他们之间有代沟。可写作时,为了凸显所谓的“爱”的主题,很多学生却只写父母带自己看病、送自己上学、下雨天给自己送伞等“爱”的表现。我们不能说学生是虚伪的,父母确实是爱孩子的,学生的感受也都是真实的,只是他们缺少一个将二者衔接起来的“梯子”,而一节“欲扬先抑”读写结合微课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三、抓住文章传神的细节增添灵性

文章动情之处常在细节,细微刻画之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让读者在若干年后还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仍然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文章中写阿长絮絮叨叨的毛病:“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阿长竖起的手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提起阿长絮叨,很多学生都会不自觉地伸出自己的手指在空中摇动。他们的活泼表现触发了我,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勾画原文中对阿长其他细节描写的语句,交流细节之妙,进行习作训练,即在原有句子的基础之上逐层丰富细节描写。最后,布置写作实践,要求学生运用细节写一段自己同学的故事。本节微课设计重在一个“趣”字,以长妈妈“竖起的第二个手指”导入,以学生的趣味习作收尾,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度过了读写过程。

四、挖掘文章独特的训练点丰盈血肉

一篇文章除布局谋篇和写作特色可以仿写,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正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不仅缘于其健硕的身体、强健的筋骨,更因为其有血有肉,是鲜活的个体。这好比文章中一个个有待读者挖掘的写作训练点,例如文章中优美语句构成的美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的空白点等,都是学生读写结合训练的“血肉”。

(一)美点仿写,提升鉴赏水平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既有“温情”,又充满“画意”。我们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展开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修辞、描写等角度勾画出选段中充满“画意”的地方,教学设计起点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生对教学任务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操作性比较强。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句之后,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雨呀”开头布置写作任务,畅想济南的春天是怎样的。从赏析“美”延伸到创作“美”,让学生从学习知识阶段迈向了应用知识阶段,真正体会到了语言文字之美。

(二)空白点补写,丰富文章内涵

挖掘文章空白点进行写作,学生可以有更广阔的写作空间。《皇帝的新装》在文章结尾只写到皇帝的“新装”被一个小孩子揭穿,皇帝继续参加游行大典。这个结尾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皇帝游行结束会有怎样的表现,两个骗子会有怎样的结局,众位大臣会不会受到皇帝的处罚,小孩子会不会受到处罚等,这是学生发挥想象的开门之匙。教师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时不能凭空想象。首先要确定中心,即想要传达出怎样的哲理。其次,要注意保留原有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还要选择恰当的结尾方式,可以是自然收束,可以是总结点题,也可以是情节突转等。当然,写作最为主要的是要注意创新。

总之,读写结合是有路径的,读写结合“点”的挖掘会随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越来越丰富。语文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仔细探究读与写之间的联系,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会引领着学生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文化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阿长细节文章
高铁阿长过生日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阿长买《山海经》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细节取胜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