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 卢 静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处于逐步上升的阶段,各地方教育部门已切实将艺术教育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在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艺术审美观。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族性和社会性的影响,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传承意义,因此在美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同时也应通过美术这门学科让学生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将民间艺术引用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益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丰富学生的美术审美认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观,通过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学会鉴赏民间艺术作品,拓宽学生对民间艺术创作思路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培养其良好的艺术素养,从而拓宽民间经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渠道。文章从实际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国家美育的策略,以竹编艺术、剪纸美术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讲述其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竹编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层面的创新,其深厚的民族特色是其美学价值的核心。竹编艺术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手工艺术品的制作方法,涵盖着创作者无数的心血和对“编制”技术独到的艺术见解。现代工业所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更好地体现美学价值,从设计的角度看,工业生产本身具有去个性化特征。而与之相反的是,竹编艺术是手工制作的,创作过程中手工制作人就已赋予工艺品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竹编制品与生俱来的美学意义。因此,竹编技艺是赋形的审美活动,在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中,竹编艺术是操作简单,且能表现出中国民间艺术能量的艺术形式。竹编艺术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利用竹子等简单的材料与工具,就能动手制作出有一定审美的作品,能极大程度上唤醒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创造力,学生在竹编作品中创作过程中能认识到民间艺术客观存在的一致性价值。民间艺术渗透进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也不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在于突破产业化体制限制,而是让学生找寻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对美术创作的独特认知,从而在传统美学中探寻创新之路。
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通过打破传统的构型方式,为学生传授基础的竹编技艺,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引导学生创造出造型各异、丰富多彩的竹编作品,让竹编艺术内涵渗透于小学美术的艺术中,让学生被竹编艺术精巧的外观所折服,被竹编艺术的魅力所震撼,从而让竹编艺术更好融合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此一来,学生既理解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对竹编艺术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和认可,同时又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竹编动物展现着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与现代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塑料机械制品不同,竹编动物展现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审美需求,因此在美术竹编课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夸张的形态去创造竹编作品。如“卧着的猫”,猫的四肢不容易编制,对学生来说也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隐藏猫的四肢,让猫变成卧着的形态,将动物造型兼具美观和技巧性,将简化后的Q版形象与篮子、盒罐结合起来,形成别具新意的创意设计,让竹编艺术的形式美感与功能在此处得到统一诠释,实现竹编艺术与小学美术的完美与自然融合。另外,在猫形态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为其建设背景环境以及静态实物,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完整图像,能很好地体现竹编艺术的创造性,同时通过不同的背景设置展现不同的意蕴与氛围,从而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实现艺术作品的完善与整体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艺术和文化处于朦胧印象的时期,开展艺术教育,是宣扬美术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底蕴与气度的重要途径。竹编艺术在小学美术中的渗透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新课改的科目要求,各科之间最好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竹编艺术不仅是以艺术的形式浓缩中国文化发展历史,更是以生动、鲜明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竹编艺术是民族精神在美术领域上的艺术显现,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化传播价值。学生对竹编作品的自觉欣赏,逐渐尊崇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的文化审美趣味和珍惜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如此一来,竹编艺术所蕴涵的优秀的精神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由竹编引发的对民间民族艺术的好奇心则会引发学生向更多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接触和学习,从而让更多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民间艺术进入学生、大众的视野,既为学生进行美术熏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使更多的民间艺术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传承,为我国民间艺术增添了活力与生命力。并且,竹编技术的技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源于古朴和纯真的原生自然态势,是东方所崇尚的特别艺术美学风格,不论是材料还是技艺都有独到的艺术魅力,显现出时代形态特征和审美倾向,甚至涵盖中国人的铮铮风骨和优良品格。小学美术中添加竹编艺术的课例,也遵循了以客观社会实践为前提的审美标准。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运用主要是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欣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形成文化修养,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希望。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最让人们熟知的,是春节时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例如,“福”字与“春”字,在人们以其为素材进行剪纸的时候,通常加入鲤鱼以及鞭炮等图案来共同组成春节剪纸。例如,有的剪纸形状是像扇子,在扇面上加入了许多花纹图案,如牡丹花、月季花等并且在花中剪满了“春”字,这是极具创意的。还有的剪纸是圆形的,在上面加入了十二生肖的图案,并且在上面写满了“福”字,寓意着年年有福。这些剪纸都象征着美好的寓意,外观极其美观,并且这些剪纸都寓意着吉祥与福气。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美术的课程学习中,经常接触到剪纸艺术,所以将剪纸与小学美术进行融合渗透,是极其重要的。
中华传统剪纸艺术包含了几千年来我国祖祖辈辈创造出的各种精神内涵,蕴涵了民间艺术的独特底蕴,具有强烈的民俗性、艺术性以及创造性,将富有内涵的传统剪纸艺术渗透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有助于使学生领悟民族精神,创新剪纸艺术,提高美术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剪纸文化。此外,剪纸艺术所体现的民间智慧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例如,一些剪纸如“花团锦簇”等图形都是对称图案,可以让学生明白,部分剪纸艺术是利用折纸对称这一特点实现的,能联想到我国古代艺术所讲究的对称美,而另一些如像兔子形状的剪纸则是不对称的,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剪纸技艺展开思考,借此培养学生的图形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剪纸与小学美术课程的深度融合丰富了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剪纸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趣味的形式帮助小学生了解美术技能、配色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美术创造能力,进而使学生剪裁出更具特色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具有很大的艺术实践价值。作为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师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中深刻理解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具象在纸上创造简单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对美学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帮助其建立美学信心。剪纸作品展现了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因为学生是单纯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中能体现自身最鲜明的特点,充满了个性色彩,并且往往在主题和内容上都颇有新意。
例如,“纸风铃”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色卡纸、瓦纸、剪刀、胶水等操作工具进行窗帘样式的设计与制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纸风铃的制作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进行纸风铃制作的有趣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网上的剪纸视频等方式,寻找出自己喜欢的式样的纸风铃,然后按照自己的创作思路,用彩色卡纸剪裁出自己喜欢样式的纸风铃。回到学校之后,可以把自己创作的纸风铃挂在桌子、凳子上或者挂在窗户边来展示剪纸创作成果。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纸风铃作品进行投票,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剪纸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美术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美术思维与剪纸鉴赏能力,只有将剪纸技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乏味,才能激发学生对剪纸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热情。此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可以添加有关传统剪纸文化知识的视频用于辅助教学,使学生以另一种视角感受到艺术影响力,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传统的剪纸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贯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的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理念。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以更多的资源和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展现美术作品,带领学生观察民间艺术的特点,讲授民间艺术背后的故事与意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呈现,更多的美学资源在学生面前展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学体验,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历史资料分析收集和结合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寻找我国民间绘画美术作品,自主摸索探寻并深入调查、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小学美术剪纸课程教学具有简易性、形象性、可塑造性的艺术特点。因此,在学校开展优秀民间美术剪纸工艺教学,可以通过比赛来呈现这些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优秀民间剪纸美术作品创作。在小学美术设计课堂中,要不断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传统美学艺术创作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在美术设计创作上的兴趣,让学生将中国民间绘画的各种特色综合应用,并融入日常生活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动物王国”一课时,教材刻画了非常多的动物形象,教师可以从此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存在的不同,并且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且通过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把学生喜欢的动物进行投影,让学生更能立体地观看到动物的具体形象。这可以让学生更了解动物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物进行详细讲述,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且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剪纸视频,例如,小兔子的特点是具有一对长长的大耳朵和一个小小的尾巴,而小猴子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和大大的眼睛,而小猪的特点是具有圆圆的猪鼻子和大大的耳朵等,让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且根据其特点添加创意元素在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如此一来,学生能更好地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进行剪纸创作,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动物剪纸,并且进行评比,选取出最具有创意的剪纸作品来,从而达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美术思维与剪纸鉴赏能力这一目标,能更好地将剪纸渗透于美术的艺术美中,让美术教学潜移默化地与剪纸进行融合。
综上所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很多民间艺术种类面临着无人传承、无法传承的局面。小学美术融合民间艺术的教育方法是拯救民间艺术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通过对这些面临失传的艺术的再现、模仿,拓宽学生对文艺传承种类的认识,增加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唤起社会对民间艺术保护、传承的热情,奠定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增加学生阅历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价值认识,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民间艺术敏锐感知能力。总之,推动传统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合,对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