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平,顾轶璐,郑 宇,李红霞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是肺部原发的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1971年由Liebow等[1]首次描述为肺的良性“透明细胞肿瘤”,由于该肿瘤镜下胞质丰富透明且富含大量糖原而称为“糖瘤”[2],WHO(2021)胸部肿瘤分类不推荐上述名称。肺PEComa好发于周围肺实质内,易与其他肺部肿瘤混淆。因此,明确其病理诊断、实施针对性治疗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收集9例肺PEComa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以及随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减少误、漏诊。
1.1 材料收集2015年6月~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例肺PEComa;整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等,采用电话随访患者病情。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平台(Ventana Medical Systems,型号BENCHMARK-XT)进行,抗体包括HMB-45、Melan-A、SMA、S-100、CD34、Ki-67、ER、CKpan、CK-L、EMA、CK7、PAX-8、PAX-2、CD10、TTF-1、Napsin A、CD163、Mac387、Syn、CgA、CD56、p63、p40、GATA3和TFE3等,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均设阴、阳性对照,切片均经两位病理学专家采用双盲法阅片。
2.1 临床及影像学特征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其中4例有吸烟史。年龄28~78岁,平均55岁。8例为体检发现,1例因咳嗽、咳痰1年余就诊。肿瘤位于左下肺3例,左上肺1例,右下肺4例,右中肺1例,均为周围型(图1),临床治疗以单纯肺段或肺叶切除为主。7例患者病变均单发结节,边界较清,直径0.8~2.5 cm;1例与同侧肺叶合并原位腺癌,直径0.5 cm,未侵犯胸膜、脉管和神经,淋巴结未见转移;1例与同侧肺叶合并癌肉瘤,肿瘤大小2.8 cm×2.5 cm×2 cm,未侵犯胸膜,淋巴结未送检。
图1 术前肺部CT:右肺见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光整,直径约13mm 图2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正常肺组织为黑色箭头所示,肿瘤组织为蓝色箭头所示 图3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肿瘤细胞围绕周围血管呈放射状排列 图4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肿瘤细胞胞界较清,胞质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 图5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肿瘤细胞 HMB-45 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6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肿瘤间质血管 CD34 阳性,肿瘤细胞CD34阴性,EnVision两步法 图7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组织CKpan阴性(蓝色箭头),周围正常肺组织CKpan阳性(黑色箭头),EnVision两步法 图8 肺良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中PAS染色阳性
2.2 病理检查眼观:送检肿瘤组织切面均呈结节状,境界较清,易与肺实质剥离,无明显包膜。切面呈灰白、灰红色,质中,肿瘤最大径0.8~2.5 cm。镜检:肿瘤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晰(图2),由巢状、腺泡状、片状排列的透明样瘤细胞构成,瘤细胞巢之间为纤细、丰富的窦状血管网及胶原纤维,部分瘤细胞可呈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图3),部分血管壁可见玻璃样变性。肿瘤细胞为典型的大细胞,胞质丰富,呈透亮或嗜酸性颗粒状,境界清楚(图4)。可见蜘蛛样细胞,核大小较一致,位于中央,核分裂象少见。
2.3 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9例肿瘤细胞HMB-45(图5)、Melan-A均呈阳性,5例SMA呈阳性。有3例Ki-67增殖指数<2%,其余6例染色均呈阴性。CD34显示肿瘤间质内丰富、纤细的血管网(图6)、CKpan(图7)、ER、EMA、CK-L、CK7、PAX-8、PAX-2、CD10、TTF-1、Napsin A、Mac387、CD163、Syn、CgA、CD56、p63、p40、GATA3和TFE3均呈阴性。6例PAS染色呈阳性(图8)。
2.4 随访本组有3例失访,余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9~52个月,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
肺PEComa属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家族,是一种临床极为少见的原发于肺的良性肿瘤,文献多为个案报道且大部分仍沿用“肺透明细胞(肿)瘤”。国内文献报道69例,加上本组9例合计7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7例,1例性别不祥,性别倾向不明显[3-7];年龄16~78岁,平均48岁。62例为体检时发现,16例有咳嗽、咳痰、发热、胸闷、气喘、心慌、痰中带血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左肺38例,右肺35例,双肺多发3例[8-9],2例部位不详。影像学表现为境界较清的圆形肿块,多数位于肺外周[10]。病灶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呈“硬币”样外观,与其他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不易鉴别。病变周期为1周~8年,肿瘤生长缓慢,生物学行为一般为良性,罕见低度恶性[11]。本组9例中男性5例,且吸烟患者占44.4%,是否与吸烟有关尚需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
肺PEComa的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后明确诊断[12]。肿瘤一般位于肺外周,肿块最大径0.1~7.5 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地软-硬,部分可有囊性变,与周围肺组织境界清,部分可有包膜,与肺膜无粘连。本组中1例与同侧肺叶合并原位腺癌,直径0.5 cm,两病灶相距3.5 cm,原位腺癌为术中偶然发现;1例与同侧肺叶合并癌肉瘤,肿瘤大小2.8 cm×2.5 cm×2 cm,位于右肺下叶背段,囊实性,PEComa病灶最大径1 cm,位于右肺下叶前基底段,均质实性。此外,影像学检查还发现肝、脾及左肾见多发囊性灶,提示PEComa可能。查阅文献未见PEComa与癌并存的相关报道,本组2例病灶均位于不同肺段,相距较远。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其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推测偶然伴发的可能性较大。
镜下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细胞成片、巢状或器官样排列,界清晰。细胞胞质丰富,由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组成,细胞核大小较一致,核异型及核分裂象少见,肿瘤间质内可见丰富、纤细薄壁的窦状血管网,部分可见玻璃样变性,部分病例可见出血或微囊形成。发生于肺的PEComa多为良性,恶性者更为罕见,Folpe等[13]提出以下高危指标有恶变的可能:(1)肿瘤直径>5 cm;(2)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3)细胞核分级和细胞密度增高;(4)肿瘤细胞核分裂>1个/50 HPF;(5)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6)肿瘤侵犯血管。文献报道69例中有4例仅出现1个高危指标,即肿块﹥5 cm,建议保持密切随访。本组9例均未有高危因素。
肺PEComa的瘤细胞常特异性表达黑色素细胞源性和肌源性的相关标志物(如HMB-45、Melan-A和SMA),上皮性标记阴性。CD34表达或网状纤维染色可清晰显示肿瘤间质内的纤维血管性间隔。因此,联合检测黑色素生成、CD34及上皮性标志物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2]。结合文献及本组的免疫组化标记HMB-45、Melan-A、SMA、desmin、vimentin多数病例呈不同程度阳性,部分病例可见S-100阳性,CK、TTF-1、EMA等多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2%;35例行PAS染色示胞质内含有糖原颗粒。
CD1a属于Langerhans细胞相关的跨膜糖蛋白,参与抗原呈递,有研究[14]认为CD1a在PEComa中表达有望成为新的免疫组化标志物。Ahrens等[15]研究发现CD1a在PEComa鉴别诊断中并无实际意义,该实验收集27例PEComa(肾、软组织及肺)及27例其他类似肿瘤(平滑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透明细胞肉瘤),在不同实验室采用不同实验体系检测CD1a的表达,结果显示PEComa中CD1a阳性定位于细胞质,且与内源性生物素的封闭情况密切相关,提示PEComa的肿瘤细胞内存在丰富的内源性生物素,CD1a在PEComa中的免疫染色并非真性表达。因此,谨慎判读免疫染色的定位非常重要。
鉴别诊断:(1)肺低分化癌伴透明细胞形态,完全或大部分由透明细胞构成的肺原发性低分化癌非常少见,透明细胞区域约占肿瘤组织的60%以上,呈实性片状;癌细胞较大,界较清,胞质丰富呈透明或泡沫状;核异型性明显,形态不规则,部分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表达上皮标记,不表达HMB-45、Melan-A。(2)转移性透明细胞癌,肿瘤多来源于肾脏,其次为肝、肾上腺等,影像学显示单发或多发灶,需密切结合临床病史,查找原发灶,免疫组化可见器官特异性标记表达,如肾源性表达PAX-8、CA9、CD10;肝源性表达AFP、HepPar1、Glypican-3、Arginase-1等;肾上腺源性表达Melan-A、Syn,但不表达HMB-45。(3)肺透明细胞类癌,该肿瘤镜下呈巢状、条索状排列,间质少,富有薄壁血管,肿瘤细胞呈椭圆形、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呈嗜伊红色颗粒状。核卵圆形,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标记CgA、Syn、CD56、NSE等均弥漫阳性,而HMB-45、Melan-A不表达。(4)副神经节瘤,镜下肿瘤细胞多为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器官样排列,细胞较大,多角形,细胞质丰富,透明或双嗜性细颗粒,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如CgA、Syn、NSE,间质细胞表达S-100、SOX10。(5)恶性黑色素瘤,肺原发者极为罕见,多为转移性,肿瘤细胞一般较大,细胞质丰富,可见显著核异型及核分裂象,有典型的大而红的核仁。免疫组化表达S-100、SOX10、HMB-45和Melan-A,但不表达肌源性标记。
肺PEComa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部位、肿块大小等,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如单纯肿瘤切除、肺楔形切除、肺段及肺叶切除等。通常认为该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切除后可治愈[16]。有少数文献报道,该肿瘤可能存在恶性潜能。Song等[17]报道1例49岁女性,临床表现有咳嗽和胸痛等症状,肺部病灶4 cm,镜下梭形细胞为主(>75%),伴显著钙化,未见坏死、出血、囊性变,热点区Ki-67增殖指数为3%~5%,随访6个月,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鉴于病例数有限且随访时间较短,尚不能推测梭形细胞形态可以预测恶性潜能。Gaffey等[18]报道1例经手术切除治疗的肺透明细胞糖瘤,患者持续有咳嗽症状,肿瘤直径4.5 cm,伴中央坏死,于术后10年出现肝脏18 cm转移病灶;术后14年患者死亡,行尸检发现肝脏及腹腔多发转移灶。因此,肿瘤体积较大、出现临床症状、镜下有坏死等因素,可能提示患者预后有不良的生物学行为。
分子机制的研究提示肺PEComa主要涉及2种基因改变:TSC和TFE3。前者包括16p13上的TSC2基因突变和9q34上的TSC1基因突变,以TSC2基因突变相对多见[19-20];约15%的PEComa存在TFE3蛋白的胞核强阳性(存在基因重排),提示TFE3重排在PECom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21],目前TFE3常见的融合伙伴基因有SFPQ等,少见的包括HTR4-ST3GAL1和RASSF1-PDZRN3。TSC和TFE3这两种基因的改变形式在PEComa病例中是互斥的。TSC基因突变能激活mTOR信号传导通路,应用mTOR抑制剂(如雷帕霉素、西罗莫司等)在PEComa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的疗效[22-23]。也有研究显示mTOR抑制剂是晚期/转移性PEComa最有效的治疗药物[24]。目前,针对TFE3基因重排相关的PEComa尚无相关靶向药物治疗的报道[21]。
文献报道69例肺PEComa,其中3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240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本组9例肺PEComa中6例肿瘤完整切除后随访9~5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进一步印证了其良性的生物学行为,但仍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