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视域下的教师新能力发展

2022-03-23 12:25王凯李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习融合

王凯 李敏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习方式呈现出融合性、灵活性、主体性、翻转性、全程性等特征,教学结构的弹性化、交互性的增强、海量资源的开放、课程形态的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为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在实践中涵养教师的新能力,包含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差异化学习的整体学习设计能力、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融合推进能力、基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的目标升级和精准画像能力、适应正在形成的新教育生态能力。

【关键词】学习;融合;教师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2、03-071-03

现状分析:信息化助推的学习方式转型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北京市进行了基础教育学生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典型调研,通过区级摸底调研,共征集成果200余份。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窥见目前信息化助推的学习方式变化的生态,学习方式呈现的特征。

1.融合性:信息工具、资源、平台的应用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教师完成了一次信息化教学的大练兵,创造了几乎覆盖全体教师的线上教育。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了“空中课堂”,国家课程教材电子版免费共享。免费的教学平台、学习工具帮助区域和学校灵活選择符合实际需要的学习方式,包括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移动终端、在线直播、网络点播、MOOC等形式。如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空中课堂、初三高三复习课、每日中小学课程,清华附小提供的互联网网校等。

2.灵活性:弹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有着灵活的学习地点、弹性的学习时间、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内容等。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学习。

3.主题性:主题实践活动、融通式学习多

学校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规律,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关注并发展学生的五育,设计各类学习主题,开展大量的主题实践、研究性学习,包含生命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社会情感能力等不同主题,体现出情境、协作、构建、融通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完整丰富的生活世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习更符合社会、自然、生活的要求。

4.翻转性:线上线下融合的翻转课堂方式

线上学习已成为常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借助不同的技术平台,以同步直播、异步点播、一对一辅导、微视频学习、线下自主学习等方式个性化地进行学习,侧重于学生、教师、资源之间的交互,线上答疑评价,引导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完成课程的学习。

5.全程性:关注课前、课中、课后联动

学习是借由外部刺激,主体反应产生行为,适应环境变化后行动倾向和潜能的变化,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性活动。教师要关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圈,课前的学情分析,课中的师生互动,课后的个性化反馈指导跟踪,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以达成学生真正的学习。如北京五十中学设计的“2+3模式“,其中“2”是指“两线”,即线上直播与线下学习,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融为一体;“3”则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不同阶段,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以情境化设计与线下生活关联,以有效的互动提升线上课堂氛围,以线下的活动促进知识落地,切实实现与线上学习的有效对接。

挑战分析:教师的信息化发展需求

1.弹性教学结构的形成对教师信息素养与学习设计能力提出挑战

虽然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广泛开展,但是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在应用技术,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技术问题、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说明弹性的教学结构对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教师信息素养与学习设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从关注物到关注人,核心是培养会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基于设计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

2.交互性的增强带来教师知识权威性降低

传统教学中,教学围绕课堂、教材展开,教师是知识的代言者、解读者、传授者,具有知识权威的形象。但当课堂开始拓展,师生的社会性交互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逐渐被打破,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学生与技术之间等随时随地的互动,以及对于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变革,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交流,是合作,是共同的成长。

3.海量资源的开放突破了教师预定的教学容量

当教育服务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学校或区域内部,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来源于校外,并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放,学生获取信息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再是资源的唯一来源,使得教师的备课难度增大。教师预定的教学容量与开放的海量网络资源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之间的差异增大。如何定位每个学生的学情,在海量的服务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4.信息化建设带来的课程形态对传统教师形成冲击

信息化建设使课程形态呈现出“互联网+”的特征,实践中呈现出开放实践活动、翻转课堂、MOOC、STEM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研学课程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课程结构呈现出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的特点,课程实施有线上线下、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等形式,这都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越来越难满足现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发展分析:在实践中涵养教师新能力

1.整体学习设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差异化的学习

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因此,教师要秉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让他们获得个性化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具备整体学习设计能力,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从课程层面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课程,普及性学习的基础类知识课程,与真实生活相连的拓展类课程,动手实践与体验感悟学习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打破固化的教学组织形态,以个性化、跨学科、面向真实世界的课程设计,采用自定步调、差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以突破传统的知识灌输而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意义建构而促成学生发展。

2.融合推进能力:能够融合线上和线下优势的学习

线下学习的特点是师生面对面,富于人性化、整体感和现场性,具有情感交流丰富、师生互动直接。而线上学習具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交流平等、自由自主,可以整合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体、不同手段等特点。这次疫情的线上教育实践加快了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新常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实现1+1>2的效应。这种融合方式引发了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到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深层变革,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契机。教师要具备融合推进的能力,线上、线下是两个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系统,需要将两者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考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构成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方式。

3.目标升级与精准画像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

现在学校面对的是在技术环绕下成长起来的原住民和21世纪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目标更加艰巨,包涵合作能力、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等,以达成对事物和世界的深层次把握与理解,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提供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及反馈。如利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或App等,诊断学习困难学生,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面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建构学习数据库与刻画学习轨迹,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特征、进展和优势,进而基于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与弱项等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档案和学习计划,得以建构学生学习的画像,提供“一人一张课程表”,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学习计划,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快速地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配置学习资源、提供相关指导与修订的学习方案等。

4.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正在形成的新教育生态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变革性应用,改变的是教育的环境、内容、方法、评价,进而将改变教育的模式、理念和文化。线上学习将促使传统教学不断向网上拓展,形成全新的一体化学习环境,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的高度融合;纸质教材将不再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数字化资源将逐步从教学内容的辅助部分变为主体,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课程被推行,情境性、体验性、趣味性、数字化资源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功能;规模化与个性化统一的学习方式,讲授法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真实情景强调学习过程的社会参与和体验,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成为主流;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成为现实;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知识传递模式将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将注重以人为本、开放多元、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教育文化体现出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信任与尊重。教师更要加强实践,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与社会脱节。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情绪识别技术的学科情感目标检测与教学设计改进研究”(立项编号:DHA19036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学习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