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的培育

2022-03-23 05:41冯永刚
中国德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培育道德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自觉是社会进步的标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阶段,道德自觉成为人类崇尚美好生活的巨大精神动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公民道德自觉新含义。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殷切诉求。

然而,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1]。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及其防治,是對公民道德自觉程度的一次严重考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在彰显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极大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抗击疫情中涌现的“社会百态”以及展现复杂人性的“众生相”,甚至一定程度上“道德失范”导致的公共灾难加剧,也空前地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程度的关注。

公民道德自觉作为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在稳定社会秩序、打赢疫情阻击战以及营造社会道德风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精神,培育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成为一个不可规避的现实课题。

道德自觉是人类对道德自我的净化。所谓道德自觉,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地遵循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道德进行自我审度和自我觉解,表现出自主道德行为,在此基础上达到主体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道德自觉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既是公民个体对道德的自我体认和自觉捍卫,也是社会道德发展中全体成员的“道德觉悟”和“道德醒觉”,是对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对伦理原则的遵守和实践,应成为社会全体成员自觉的、普遍的追求。

提高公民道德自觉水平,“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是新时代彰显并践行道德自觉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是增强当代中国道德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强大动力。因此,探索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的培育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夯实道德自觉培育的物质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公民道德建设及道德自觉的培育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只有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建构起理想的公民道德体系,培育先进的社会道德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道德自觉。[3]当前,国家以正在掀起的第四轮新科技革命为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动能、新技术、新模式来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机构,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自觉提供了契机。

在新时代,一方面,应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公民道德自觉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将更加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更有能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文化素质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自觉提高道德自觉水平。未来,我国还需继续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及中部地区崛起,并通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及乡村振兴计划,加快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二、抓硬抓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健康的公序良俗

公民道德及道德自觉的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道德自觉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系统建设和整体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建设原则指导下,我国精神文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风貌持续改进优化。但客观而言,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秩序重建中,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给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冲击着公民道德的自觉程度和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正视并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在不放松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实精神文明建设,切实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原则。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引领使命,将其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全过程,作为重建公民道德体系、培育公民道德自觉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尤其是要通过人的现代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其中,要将道德自觉程度作为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权衡标准。[4]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转化,即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等形式构建健康的公序良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让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蔚然成风。只有在一个敞景式的道德环境中,加强道德修炼才能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三、深掘文化育人的价值,

以文化自觉涵养道德自觉

文化具有显著的育人功效。[5]在新时代,道德自觉是对公民精神生活的建构与改造,从根本上需要发挥文化的熏陶浸润作用。质言之,我国目前强调公民道德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必须将之纳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以文化之自觉涵养道德之自觉。具体来说,在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须首先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建构及其价值发掘,而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墨家的“道技合一”、宋明理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仍然大有裨益。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加强融合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思想和新时代精神,在融合中创新、发扬,尤其是要在“共同理想”指引下建构起中国特色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体系。

道德自觉植根于广阔的人类文化,在西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康德的“善良意志”及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等哲学家、思想家们对道德自觉思想的经典诠释,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国在加强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自觉培育中,应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与方法,尊重并汲取其他文化体系中有价值的道德资源,以促进我国本土文化体系以及道德自觉的创新和发展。在文化包容中发掘民族文化之根,进而强化文化自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培育的文化基点。

四、增强联动效应,

构建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体系

培育公民的道德自觉是新时代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中加强青少年学生这个特殊的公民群体的道德自觉是重点。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其道德自觉水平决定着今后社会道德文化的自觉状况。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的有效参与是提高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水平的重要条件,应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的培育回归生活实践,加强协同育人的步伐,着力培育他们的道德自觉言行。在新时代,要以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引领,强化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在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中的功能和配合学校增强道德自觉效能的责任,发挥联动作用,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其一,发挥合力,厚植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理性、情感与精神力量的统一,是促使青少年学生保持强烈的国家意识、家国认同和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要将爱国主义贯穿于青少年学生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休闲等各个过程和环节之中,引导他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新时代的自觉行动。

其二,整体推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四个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的道路优势、体制优势,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同时也表明坚定“四个自信”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意义。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引导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道德自觉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其三,步调一致,加强青少年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义利观,它引导个体以组织共同目标规约个人诉求,尊重并自觉追求集体利益。在与他人或其他组织的交往中,学校应“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6],与家庭和社会步调一致,引导青少年学生以理解、协作和互助作为行为范式,在推动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文化中形成道德自觉,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蓬勃开展。

五、筑牢媒体意识形态主阵地,

打造各主体良性互动的公共道德空间

新时代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媒体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公民道德自觉的培育,亦不例外。媒体意识形态环境对于公民道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促进道德主体的行为自觉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的谱写和宣扬,打造一个“党的领导、法治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有利于引领公民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和伦理道德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育起道德自觉。

为此,在新时代,其一,深化传统主流媒介改革,增强生产和宣传能力,发挥好“压舱石”作用,奠定意识形态宣教之基调[7],增强公民的社会道德认同,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其二,加强对泛众化传播的新媒体的引导,鼓励合理的个性表达、多元表达,引导公民建构“道德的自我约束”和“道德化的自我”,拥抱道德自觉,实现道德内化;其三,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融媒体建设新途径,探索创新传播与舆情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媒体情感共振、功能耦合的宣教体系,引导多元媒体共同唱响主旋律、发挥正能量,提高公民的思想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统一的行动,提升公民的道德自觉发展水平。

此外,在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的培育中,理论界肩负着重要责任,学术与舆论宣传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此,应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为引领,强化学界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并加强关于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自觉的研究和成果推介,增强公民自觉维护公共道德秩序或承担道德责任的自律行为。如是,通过建立一个立体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体系,打造良性的公共道德空间,从而培育公民的道德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公民道德自觉的发展境界。

参考文献:

[1][2][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3]白臣.道德自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36.

[4]宋晔,牛宇帆.道德自觉·文化认同·共同理想—当代道德教育的逻辑进路[J].教育研究,2018,39(8):36-42.

[5]冯永刚.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5(5):135-144.

[7]王晓宁.以主流价值建构新时代道德规范[N].光明日报,2019-11-06(16).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山东省2020年度教育科学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VZ20190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培育道德
立标·定向·示法:习近平公民道德观的三重维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