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逐步加强校园足球各项工作
2020年10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全员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总体的目标要求,教育部以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2014年以来,校园足球各项工作从无到有,其中包括:确认3278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编写相关指南、标准;遴选241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38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探索建设高校高水平足球队。
2.明晰校园足球发展路径
3.严格把控赛风赛纪
第一阶段“火起来”,在学中练、练中赛,树正气。校园足球竞赛火起来,赛风赛纪严起来,把校园足球竞赛和运动员等级评定,做成公开、公平、透明的“铁律”风气升起来。
由此,有效遏制了赛事乱象、学籍问题、冒名顶替、证书造假、消极比赛、默契球、替补席乱象、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奇异发型、退场喧骂、赛后指责等球场不文明现象。
4.开展校园足球四级联赛
2020年,有千余名学生考入大学,370多名学生进入国内外职业俱乐部。举办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近4万名省级“最佳阵容”队员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冬)令营。共有968名初、高中学生通过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2021年,共计2000万人次参加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
5.不断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15%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还未建立校内足球联赛,竞赛组织“重数量,轻质量”。
王登峰曾经说过:“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什么,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他们学到了公平竞争,公开竞赛,阳光运作,团队合作,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中国的未来就是这样光明。”
1.发挥足球比赛的育人功能
一是学会什么是诚实;二是学会遵守规则;三是意识到必须依靠团队;四是学会必须尊重对手;五是在失败时痛哭,继而进一步奋进;六是成功时欢呼雀跃,但要想胜利还需努力。
2.高质量提升校园足球竞赛内涵
第二阶段继续抓成效,在赛中学,挖掘竞赛文化。一是倡导主场文化、文明观赛、裁判建设、礼仪文化、志愿者文化、仪式感教育、氛围营造、品牌文化、商务意识等竞赛外延建设;二是完善竞赛规程,加强竞赛人员培训;三是高质量提升体教融合(青超、女乙),从幼儿足球到元老比赛,从草根到职业联赛,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四是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自媒体等形式评选典型,曝光不良现象,塑造社会公信力;五是加强赛场管理,从运动队抵达赛区开始,对宿舍内务、餐厅文明用餐、整队集合等方面进行评比。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完善保险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六是倡导球场文明,杜绝不雅口头禅、违规违纪抓责任人;七是督促检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周周有比赛,建设文明啦啦队、倡导赛前赛后仪式教育和创建励志加油口号;八是加强荣誉体系建设,除名次奖项以外,增设奖项,重在参与;九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需安排稳定的赛事,持续推进和引起社会、商界的关注;十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记录参赛队员身份信息、竞赛表现等关键数据,实现成绩追溯,打击弄虚作假等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
3.为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是让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足球运动技能;三是通过足球比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为中国足球腾飞奠定人才基础。实现“三位一体”,即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教会、勤练和常赛为足球竞技人才成长提供一种新路径。
2022年6月1日,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出台《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未来要抓住契机,共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