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十月
——秋之歌》的悲秋境象

2022-03-22 20:45王丽丽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连音音型柴可夫斯基

□王丽丽

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是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上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善于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他的音乐细腻,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这与其忧郁、矛盾、悲怆的性格密不可分。《十月——秋之歌》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创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十首选曲,作品刻画了秋风萧瑟的凄凉景象和人们孤独、徘徊、伤感的心境。本文简要介绍了《十月——秋之歌》的创作背景,并将乐曲的旋律、和声、曲式等作为切入点,通过曲子的音乐塑造和音乐演绎来探析其中的悲秋境象。

一、《十月——秋之歌》的创作背景

钢琴套曲《四季》创作于1875 年,是柴可夫斯基应圣彼得堡音乐杂志《小说家》编者贝娜德的邀请创作的。在一年之中,柴可夫斯基每月为杂志的副刊写一首与当月节气特征相关的钢琴作品,且每首曲子皆附以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为题词,共包括十二首乐曲。《四季》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基调上,反映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十月——秋之歌》是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十首作品。柴可夫斯基根据阿·托尔斯泰的诗“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扬……”,营造了秋日黄叶随风飘落、孤零凄冷的深秋景象。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该曲时,并未通过采用模仿秋风吹过树叶沙沙的自然音响,来使听者直观地感受到拂面而来的秋日风情,而是直击内心深处,将真实的情感注入细腻深沉的旋律和音响中,使听者能够进一步审视和体会乐曲的伤感情绪。

二、《十月——秋之歌》“悲秋”境象的音乐塑造

“境生于象外”指的是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柴可夫斯基根据俄罗斯诗人阿·托尔斯泰的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举象造境”。词里写:“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扬……”,刻写了晚秋时节,临近寒冬的时候,只有少许人行走在公园里,微寒的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吹散了地面的落叶,它们随风交织、飘扬缠绕的画面。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将文字里所描绘的景象通过乐曲体现出来,并将自己所特有的悲怆式音乐创作融入该曲,简析如下。

(一)抒情委婉的旋律线条

《十月——秋之歌》的旋律多在八度音域内,以乐音的级进上、下行为主,并作用于三连音、切分音与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组合上,构成了抒情委婉的旋律线条。

在乐曲的A 段,作曲家以小字二组上的F 音拉开乐曲帷幕,后以F-E-D-C 的乐音级进下行构写完a 句,中间有通过D-#G 与G-E 的四个十六分音符节奏来表现乐曲哀惋、悲伤的主题音调,并将听者的思绪引入深秋的凄寒景象中。b 乐句是a 乐句主题旋律强调过后的正式音乐诉说,可分为2+2 的乐节结构。其前两小节以小字一组上的A 音为起始音,并作用于三连音音型,缓缓级进上行,后行至二分音符时长的小字二组上的A 音做强调,犹如娓娓道来的秋日私语。其后两小节以三连音音型的级进下行配以装饰音丰富乐句的表现力,以G-F-C-B-A 的乐音进行为主,但在末尾半音的下行走向使人们确定了,这注定是首饱含徘徊与忧郁的悲歌。a’句的旋律声部由原来的高声部对峙到中声部,并通过“Marcato”(着重地)的标记与波音的使用更清晰地吟唱秋日的悲情旋律。c 句在C-C、A-A 音的三连音后,分别在中声部缀入GFE-G-F、EDC-E-D 的乐音进行,推动旋律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以E 音在先级进上行,后半音下行的三连音节奏中落于D 音。在境象上有秋风吹过,时强时弱,吹得落叶在地面卷起,而树上的叶子又被吹落的交织感。

在乐曲的B 段,调性转为F 大调,音乐的走向开始变得明朗。人的情绪也由原本的阴郁、沉重转为些许的愉悦、阳光。d 句可分为2+2+1 的乐节结构,其前两小节以G 音为起始音在两组级进上行的三连音节奏上漫步,于FE-ED 的乐音进行片刻思考后,继续以高声部D-C-BCB-DC 的旋律与中声部半音上行的音高进行交织发展。后两小节以相同的节奏发展行至d 句的最后一小节,并让旋律音停留在B 音做适当延音,后落至A 音。此处的延留音是作曲家为听众准备的一个情绪转折点,并通过波音来强调秋日悲痛、迟疑、忧郁的心情是不会随意结束的。两句重复句e、e’句,主要由三连音音型组成,两者一强一弱,形成对比。似是秋风忽地变大,刮得成群的落叶四处纷飞,待风力减小,落叶又静默地散落回地面。并经其中的变化音:#F、#G、#C、#D 及两组重复三连音F-E-D 的润色,使乐曲的情感更加丰富。B 乐段末尾四小节补充句的过渡以略带延迟、黯淡的音乐重述秋日的悲凉,可分为2+2的乐节结构。前两小节是两声部的模进对位(G#FAG-G,E#D-FE),后两小节的旋律音以F-A-B-D 的乐音又级进下行,最后落在E 音做该段的开放终止。

A’段是A 段的完全再现,在旋律上与A 段无异同。在尾声部分,旋律音在极弱的力度上以E、G 为主干音的音乐线条上迂回行进,最终落于F 音上,与全曲开头的旋律音F 音首尾呼应,体现了乐曲的完整性。

(二)简洁精妙的和声语言

《十月——秋之歌》较多地运用了正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九和弦来稳定和声骨架,又使用离调和弦与和弦外音丰富和声色彩,增添乐曲表现力。

全曲在沉郁的d 小调主和弦上展开,使听者仿佛置身于落叶纷飞的公园里,并沿着d 小调的基调缓缓踏开脚步。a 乐句是主和弦(转位)与属和弦的交织使用,b 乐句使用半分解织体作用于主和弦与属七和弦上,表现为t-D7-t 的和声功能进行。a’句采用和弦外音:延留音、经过音与先现音(F-ED#GA),保持音乐的流动性,提供多样化的和弦选择。c 乐句是t6-s-K46-D7-t 的和声进行。

在B 乐段,调性由主调d 和声小调转为它的关系大调F 大调,和声功能扩大,整体的感情色彩变得些许明朗,但在第20 小节整个陈述转回到d 和声小调,这种平行大小调的交替展现了从忧郁到充满希望却最终回到现实的过程。d 乐句开头是正副三和弦T6-SII,T6-S 的变格开放进行,在起到调式和声体系支撑骨架作用的同时,又丰富了乐曲的音响色彩。d 乐句的终止是一系列属功能内的和弦转换:D56-D2-D9。在e 与e’句出现了两次离调和弦,它们是本调内的变音和弦,虽不具有转调作用,却使乐曲产生了调性模糊的感觉。

A’段在和声上完全再现了A 段,尾声部分采用主持续音,使低音部独立为一个单声部来增加声部的层次,做结束的主和弦的扩充。后经浪漫主义色调的t-s-t 的变格强进行,最终由半减七结构的Sll7 进行到主音结束全曲。

(三)重复再现的曲式框架

《十月——秋之歌》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括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三个部分,主调是d 和声小调。

呈示段主调d 和声小调,共16 小节,为4+4方整性结构。a 句前两小节在沉静的d 小调和弦上展开音乐的叙述,以主和弦为伴奏织体巩固和声,并加入离调和弦,丰富和声色彩。上方声部的旋律音以慢速做级进下行,渲染了秋日的悲愁感。后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模进进行,有种未完成的收束感。b 句的前两小节以渐强的力度重复在两个上行的三连音音阶上,行至A 音做强调,后两小节又以连续的三连音音阶下行,力度渐弱,形成对比。乐句中间缀有装饰音和变化音,牵动人的思绪,并持续推进音乐的落寞感。a’句进一步强调主题乐思,旋律声部由原来的高声部对峙到中声部,并在上方声部以级进上行的音高做陪衬,D 音的八度跳进在切分音上进行,推动着主旋律的发展。c 句的伴奏部分在原来半分解和弦织体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连音音型,与持续上行的旋律音呈反向三连音进行。二者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彼此呼应。

中段主调F 大调,是d 和声小调的属方向调,共17 小节,为5+8+4 的非方整性结构。d 句的音乐材料来自呈示段中b 句的三连音音型,可分为2+2+1 的乐节结构。前两小节在三连音的推动下,级进上行,而后旋律音以F-E-D-C 的音高做级进下行,并在前四后八的节奏上作用,体现了情绪不断涌出而又加以适当缓冲的效果。后两小节以E 为主干音做其前后的装饰音,丰富乐句的表现力,体现思绪的矛盾与情感的涌动,同时力度渐强,最后1小节回到d 和声小调的属七和弦上做不完全终止,并让旋律音停留在B 音上做适当延留,后落至A音,起到强调和给人以沉浸思虑的作用。e 句可分为3+1 的乐节结构,开头的低音部分以#F 一音突出和声色彩,随后高音声部以A 音为主干音做其前后的装饰音,在三连音音型上作用,最后在该乐节结束前,于中声部同样嵌入三连音音型。二者一前一后,相互作用,这是作曲家情绪的正式叙述。而后两小节的旋律音分别以G 和F 两音为主干音递进音乐,低音部分以两个重复下行的三连音(F-E-D)为最后一小节的情绪转折做准备。e’句是e 句的重复,但在力度上由原来的中强(mf)转为弱(p),是情绪的安静复述。作曲家运用重复的三连音音型和音高的更替变换,不断颠覆、颠倒着情绪的调动。中段的最后四小节作为补充句有过渡的作用:音乐在d 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上做不完满终止,在力度上以弱(p)力度做渐强至渐慢的收尾,在速度上以rit.的谱面标识做渐慢的处理,在节奏上以三连音音型推动音乐的行进,在音高上做级进下行。

再现段主调回到d 和声小调,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现,共16 小节,为4+4 方整性结构。该段在节奏、力度、音型及旋律上与呈示段皆无变化,但在音乐的处理上更有深度,音乐情绪在伤愁的同时又略带诙谐感。整体来说,再现段在延续全曲感伤情绪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丝明朗和积极的畅想。

尾声部分共7 小节,以主调d 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为和声框架,旋律音以三连音音型分别作用在D-E-F 和G-A-B 两组音上曲折来回,是曲终前徘徊和矛盾心情的体现。力度由pp 落至pppp,旋律音在连续的低八度复吟中终止在F 音上。作曲家在结尾的上下声部都做了延留音标记,暗示着秋风落叶虽会消散,但伤愁、悲感的思虑仍会存于心中,久久不能淡去。

三、《十月——秋之歌》“悲秋”境象的音乐演绎

《十月——秋之歌》在“悲秋”境象上的音乐演绎主要体现在触键、踏板和音色控制三个方面。

乐曲在和弦处需弹得深沉并弱处理,触键应缓慢且贴键;在旋律处指尖应立好、坚定且结实,但不能生硬地重击键盘。如乐曲在呈示段a 乐句中F-E-D-C 的乐音进行处,指尖应勾好,小臂放松。后行至重音标记的B 音再向下跳进四度落于F 音时,两音的弹奏要根据旋律的线条走向做对应处理。全曲贯穿使用的三连音音型在演奏时务必注意它的平均性、稳定性及准确性,三连音的准确弹奏关系到乐曲旋律线条的完整性及音乐的稳定进行。

《十月——秋之歌》蕴含着浓厚的悲情主义,作曲家举乐“象”造心“境”。乐曲在呈示段举晚秋时节,秋风吹散了树上的黄叶,将它与地上的落叶一同纷飞的景“象”,造秋风萧瑟,人们惆怅、徘徊、静默的情“境”;中段举人们短暂地伴随秋风,踏着轻盈的步伐,翩翩起舞的画面,但秋风还是时而大、时而小地拂过面容,吹起落叶的景“象”,造秋天好似就是带有压抑不住的伤感和阴郁意“境”;再现段和尾声通过再次描绘秋季的凄凉景“象”,进行着晚秋最后的呢喃低语。

笔者在初听乐曲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悲伤、忧郁情感,后通过简要的音乐创作分析,进一步理解了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曲子的情感内涵。该曲看似是一首简易的钢琴小曲,实则是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上通过细腻的音乐语言和柔美的旋律线条,将秋天落叶纷飞的场景展现得一览无余的同时,又将音乐层层递进,使听者产生共鸣,其中的情绪铺垫和心境转折皆恰到好处。

猜你喜欢
三连音音型柴可夫斯基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