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一,也是一种基本运动方式,是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及学习各项运动的基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创设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情境,指导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班级内的教学比赛”“创设和选择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的乐趣”。本文旨在探讨总结如何提高学生跑的能力,如何进行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从而激发学生跑的兴趣,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培育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
跑较为单一、枯燥,如果仅简单地采用单调重复的练习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对此,如何有效激发中小学学生跑的兴趣是关键。江苏张修笠认为,可以通过创设生活、竞赛的情境,巧用丢手绢、运输“物资”、持轻物、定向跑等趣味游戏,巧借赛练来提高学生跑的能力。辽宁柴毅认为,通过项目融合,利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不同主题的折返跑竞赛增强跑的趣味性。山东王姗姗认为,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巧设学练目标,依据场地器材优化组织形式,采用激励性、鼓励性评价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跑的快乐。山东叶志强认为,可以通过性别分组、同质分组、跨年级班级分组等多种分组形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重庆赵毅和云南高德岷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资源,选择学生更喜欢的内容,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才能从最显性处激发兴趣。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趣味化、个性化的内容设计,采用游戏、竞赛的形式,合理利用场地器材,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促进每一名学生产生良好的跑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懂跑、爱跑。日常教学中,首先追求跑的价值,真正做到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跑解决问题。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及时的课堂评价、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
依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加深学生对该项运动完整的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创设运动项目的比赛情境,指导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班级内的教学比赛,体验田径类运动项目比赛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的理解,提高比赛能力。各水平内容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动作形成规律,对所学内容与难度进行适当调整。研讨中,教师们针对“结合案例,如何以单元的视角建构跑的教学内容”纷纷给出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分享。江苏李翔认为,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课程理念、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项目本身的逻辑结构,跑的大单元教学可以从项目分类、跑的技术特点、专门性练习、规则的了解、欣赏比赛等角度进行课时设计。山东王姗姗认为,以五年级快速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在学练赛一体化的思路下,从多种形式的起跑、专项跑的练习、完整竞赛等方面进行单元设计。山东谢丽认为,借助名人效应,大单元设计中要介绍对跑的意义的认知。
针对“课时安排时如何编排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江苏袁金风以《耐久跑》为例,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耐久跑教学,可根据校园景观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按照不同的景观路线走,过渡到运用景观地上的线进行慢跑、折线跑、曲线跑等练习;中高年级的耐久跑教学,可以融入合作跑、接力赛等形式;初中阶段则可以增加耐久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耐久跑的价值。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实施跑的教学时,要注重对跑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开发,并结合跑的特征进行整体设计,采用项目化大单元教学,明确单元核心目标,在对跑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编排时,实施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整体的思维把握教学内容,进而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动作形成规律,针对耐久跑项目的特点,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包括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的基本运动技能课程内容。潘绍伟提出移动性技能是所有运动的基础。在水平一目标中,要求学生体验移动性技能的具体内容和练习方法,在运动过程中体验位移速度的变化。江苏王振兴认为,在水平一跑的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可以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进行跑的运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庆龚攀认为,针对水平一学生特点,可以加强融合,如,项目类、学科间,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开展活动。江苏汪星辰认为,可以创设真实的折返跑情境与问题,如,折返跑教学时思考“如何快速又安全地放烟花”这个问题,也可以多角度创设战场、红色体育的真实任务,如,障碍跑教学时发布“火线运输”“传递军情”等任务,让学生对技能的学习根植于真实问题和真实任务中。
针对水平二和水平三的目标,掌握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主要的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并运用于多种游戏和比赛中。江苏董仲柱认为,从季前赛、季中赛、季后赛3个阶段的运动教育模式,分别通过设计多样的游戏、进阶技术与素质提高、综合运用和团队协作递进式竞赛的方式,串联跑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下运用跑的技能。重庆郭平认为,日常教学中可以让水平二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耐久跑感受重心的变化、步伐的力量、节奏的变化等;针对水平三学生的学情,可以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耐久跑的练习,如,定向越野跑、定时定距跑、折返跑等。
水平四的课程目标包含改进和提高完整动作技术、理解运动项目的相关原理。山东陈卫东认为,以合作跑为例,通过合作思考、规则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不同情境的游戏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跑的运动中。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跑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多措并举,聚焦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教会”,学习目标要合理化、学习过程要情境化、学习评价要多元化,要巧设教学情境,多变创新练习,常换学练环境,通过“学、练、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跑的能力,达到会跑、能跑的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尹志华在论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时提出,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障。体育品德涵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良好的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高尚的体育道德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体育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品质。
针对“如何让学生在各类跑的项目中发扬体育品德”,重庆刘欢结合定向越野,认为可以通过目标导向性评价引领教学的实施,提升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强化团队合作的功能。江苏金刚以耐久跑为例,认为体育就是看得见的德育,通过爱国主义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顽强的体育精神。重庆李科认为,遵守跑的竞赛规则就是公平竞争意识的体现,用目标、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用合理的技术动作获得比赛胜利。江苏孔林焘、陈英冯认为,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学生公平竞争,学会尊重对手,正确面对情绪,个人赛时保持竞争心,敢于竞争;团队赛时侧重于团队的配合和合作,尊重队友,互相鼓励。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通过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在奔跑中发扬体育精神、恪守比赛规则,让学生在奔跑中养成体育道德,体现出体育就是看得见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