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菲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重庆 402168)
目前,以会议和展览为代表的会展业,不仅是现代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行业,而且具有极强的产业拉动和经济联动作用。自2002年开始,我国会议产业呈现出社团会议与企业会议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会议市场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推动了会议中心、会议型酒店的发展,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投身于打造会议目的地城市,学术界也加深了对会议目的地的研究。因此,为了完整的把握目前会议目的地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2021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对今后会议目的地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是指对书面文件、照片、电影或者录像带等各种形式的人类交流进行解读[1],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具有选择分析单位、确定分类编码、详细评判记录、量化分析材料的几个重点步骤,可以有效的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2-4]。
图1 会议目的地文献筛选流程
2021年7月至8月,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进行筛选,首先以“会议目的地”“会议之都”为主题,年限选择2002年~2021年,选择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46篇文献。随后根据论文内容剔除87篇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保留49篇文献。然后以“会展目的地”和“会展之都”为关键词,其他条件相同,共检索出60篇文献,根据内容剔除36篇文献,保留24篇文献,最后共计保留73篇文献。
本文对样本文献分别进行了文献年度分析、文献来源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每篇论文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统计,通过仔细阅读每篇文献的内容,按照编码体系对其进行了分类。为了使本研究更加客观和科学,编码体系参照了黄瑛玮(2019)的“数感”文献研究综述[5]、肖游璐(2021)的我国“会奖旅游”研究文献分析[6]。同时结合国内会议目的地的具体样本情况,建立了关于会议目的地的研究编码体系,主要围绕基础研究、实践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根据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会议目的地研究的发展趋势。首先以“会议目的地”、“会议之都”为主题进行检索,再以“会展目的地”和“会展之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后选取73篇文献作为有效样本进行研究。从图2会议目的地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出,从2002年起,我国理论界展开相关研究,之后的文献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8年~2011年及2014年~2016年,增幅明显,2016年期刊文献达到最高值10篇,2004年~2006年以及2012年~2014年文献有轻微下降,2016年~2020年文献的发表量则出现大幅度下降,2020年之后开始逐渐回升。
图2 会议目的地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文献数量的增减反映该行业受关注的程度。2002年~2010年会议行业初步发展,所以文献较少。2012年~2014年文献逐渐减少,原因可能是2012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要求精简会议活动,严格控制中央召开的各类活动,且倡导勤俭节约,利用公款参加会议受到严格把控,因此,召开的会议逐渐减少。2016年文献数量达到最高值10篇,原因可能是各地政府提出的优惠政策。比如海口市住宿两晚可以申报补贴;如果会议附带展览,可以分别申报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各地举办会议数量增多[7]。2017年之后有关会议目的地的文献较少,可能是受美国形势的影响。2017年美国新一届领袖上台,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在华举办的会议数量减少,因而相关文献减少。
从期刊来源可见,会议目的地相关的核心期刊包括《旅游学刊》《江苏商论》《旅游科学》《北方经济》《旅游论坛》,共计13篇,占发文总数的17.81%;非核心期刊共60篇,占发文总数的82.19%;非核心期中来自《中国会展》的文献数量最多,共计17篇,占发文总数的23.29%。从上述数据当中可以看出,有关会议目的地的核心期刊占比小,说明相关会议目的地的期刊在该领域影响不大。
从期刊个体来看,发文量最大的核心期刊是《旅游学刊》,共6篇,占比46.15%,约占发文总量的1/2,说明该期刊不仅是会议目的地研究相关文献的主要来源,其刊载的文献对于会议目的地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基础研究分析
基础研究的文献共15篇,占比20.55%。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基础研究的文献中关于“会议目的地”的发展现状、思考、以及趋势较多。刘海莹、许峰和李美(2011)把会议目的地划分为环渤海、东北和西部三大区域,并且指出各个地域的优势,环渤海会议目的地区域的优势是文化底蕴深厚、知识密集、各种社会团体云集。东北会议目的地区域的优势是毗邻俄罗斯、朝鲜,发展边境贸易潜力大。西部会议目的地区域的优势在于西部各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发展较快[8]。上述文献展示了目前会议目的地的发展情况,各区域会议目的地发展各有优势、水平参差不齐。
表1 文献内容编码体系表及其结果
思考层面的文献主要是关于如何打造国际会议品牌,从而建立国际会议城市。趋势层面的文献指出目前会议目的地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会议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联系越来越紧密;二是政府越来越重视会议目的地的建设。
(2)实践研究分析
实践研究的文献共17篇,占比23.29%。实践研究是指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推动会议目的地城市的建设。各地区市政府发布新优惠政策,比如杭州针对国际会议给予举办单位场地租金50%的扶持;上海“会议大使”制度,截至2018年共聘请了110位会议大使[9];成都设立了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实践将会议目的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发展动力,打造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议目的地城市。
(3)发展研究分析
发展研究的文献共27篇,占比36.99%。多数文献是研究会议目的地发展策略,从而为各地提供借鉴性的发展途径。赵晏俪(2016)提到打造个性化会议目的地城市的策略,加强会议国际元素、走绿色发展路线和设计特色会议形式[10]。从文献可以发现,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的主要从政府政策、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宣传和营销、创新几个方面入手。
(4)评价研究分析
会议目的地的评价研究文献共14篇,占比19.19%。评价研究主要从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出发。张乐(2013)将评价指标分为城市基础设施层面、城市经济层面、会议支持层面、环境吸引力层面、城市潜力层面5个指标[11]。吴丹,霍云云(2016)构建了上海会议竞争力模型评价分析,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城市交通承载力、社会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城市旅游业以及会议业发展水平6个指标[12]。上述两位学者都提到了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指标,可见会议目的地评价指标的构建对会议目的地的发展至关重要。
综合评价主要是指学者根据会议目的地具体情况建立评价研究体系,综合评价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和优势。段金梅,万方秋(2016)在文献中针对珠海实际情况,从设施、价格、基础设施等方面对珠海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根据这些指标进行优劣势分析[13]。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一个会议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情况,对地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文献大多研究单一会议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其中,研究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共有20篇文献,而研究西部城市的文献仅有5篇,主要以成都、贵阳、重庆为例。因为会议具有极强的流动性,首选经济发展好、交通便捷的城市,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而西部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在选择会议目的地时,沿海城市更受主办方的青睐。因此,要想打造主办方青睐的会议目的地城市,不能只研究单一城市,要将多个城市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根据所研究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聚焦在如何发展会议目的地,而对于会议目的地的限制性因素、动力机制、目的地构成要素等这一类理论研究上是有所欠缺的。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比较缺乏会议行业的专业人才,较少人关注会议目的地的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相应的理论研究就比较少。理论相对于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2002年会议业呈现增长趋势起,就理应重视理论研究。丰富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实践入手,深度挖掘会议的构成要素、动力机制和限制性因素,选择合适的打造主体,最后再用理论来改进实践。
各城市的重视程度将会影响会议目的地城市的发展。目前,比较重视会议目的地城市打造的有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这些城市大部分都属于一线城市,而一些二线城市,比如昆明、贵阳、厦门等许多二线城市尚未意识到打造会议目的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各个城市重视程度不一。要想使会议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政府带头,出台相关政策;其次要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吸引参会人员;最后要培养专业人才,打造高品质的会议。
一个城市在发展会议和展览时都应有所侧重,特别是对于一些西部地区来说,深处内地,经济落后,运输不便,相比较而言,举办会议带来的成效更好,且给一个城市带来的是长久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议行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再加之会议本身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效应,不仅可以给举办地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更加长远的影响,比如宣传城市形象、提高知名度等,因此会议业在将来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研究文献当中可以发现,打造会议目的地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交通情况、配套设施、旅游资源、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人才的专业程度和数量都是影响会议目的地打造的重要因素。只有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入手,加速建设综合交通、完善餐饮住宿等相关配套设施、挖掘并打造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各自城市的特色,打造出个性化的会议目的地城市。
如今,国内多个城市正积极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想打造个性化的会议目的地城市,就要认清当前会议目的地的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推动区域会议行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