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不够成熟,对养育孩子充满担忧和害怕时,就容易做得很多。比如:孩子5岁了,还会替他穿鞋袜;7岁了,会帮他完成作业;10岁了,还会给他背书包……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随时觉察孩子的需要,然后鞍前马后,死而后已。
吴谢宇弑母案就是一个活教材,抛开道德和法律,这位母亲其实一直用自己无微不至、密不透风的关心,在慢性杀害她的儿子。她把自己的生命依附在儿子身上,形成共生关系,然后,每一口呼吸都仿佛因孩子的存在而发生。吴谢宇弑母案发生后,大家从他们病态的亲子关系里,发现了两条真理:孩子学业优秀,不等于人格健康;母亲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不是孩子的福气,而是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因素。基础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安全需要:有房子住,环境里没有危险因素;有归属感: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被尊重: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也会尊重自己。
如果以上因素都满足了,孩子就可以上升到顶层:自我实现。他会正义善良,还会为梦想和目标去努力。
2.教师要深入备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活动经验,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的困难,从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不应过难或过易,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假如这些过程都被父母代劳了,孩子无法通过调整的方法来获得成功,无法通过承担自己的责任来获得价值,那他就无法觉知到:我是一个独立而有能力的个体。他就很难足够地爱自己。
第一:其实很简单,孩子有营养的食物和干净的水可以活得很好,那父母就不要给他买进口的水,给他做不重样的早餐,那样做除了消耗时间,在朋友圈获得关注之外,没有太多的意义。
第四: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掌控感。他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打扫房间、整理书包、学习和社交……做错了,他自己调整重来,而不是担心父母的惩罚和失望,产生愧疚和恐惧的情绪;做对了,他可以自己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收获父母的欣赏和赞美。那他的自信就会越来越强,成长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
反之,在一个注意力和能量都平衡的家庭里,大家都拥有恰到好处的空间,都知道自己很重要,却又不是唯一重要。那么,家庭的气氛就会很和谐,孩子的身心就会充满愉悦,他会既留恋自己的家,同时在外出的时候,又不用因担心父母牵挂他而裹足不前。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就是黑黢黢的两间房,满是灰尘和杂物,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是搜不到信号做摆设的。
第二:孩子需要有房子遮风避雨。房子里充满欢声笑语,比住在大别墅里每天遭受指责和批评,要温暖得多。
共52个治疗日,完成率100%;问卷发放50份,完成率100%。每周的治疗人数及注射人次、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每个工作日耗时均呈正态分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耗时显著减少,失误率显著降低(见表1)。
第三:孩子的归属感。有些人曲解了归属感的意思,可能很多父母小时候出生在多子女家庭里,受到的关注不够,因此疯狂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补,全天候为孩子服务。整个家庭都围着这个孩子转,这就导致家庭能量和序位的失衡。这不是给孩子归属感,而是给他成倍的压力。
那么,这四个需求将对应父母怎样的给予和付出呢?
可见,父母不是做越多越好,而要擅长做减法。以给到孩子生理需求、安全、尊重、归属为基本原则,减掉那些添油加醋的给予和锦上添花的堆砌。
此外,新一轮农地改革政策正在加紧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制定工作已启动,不久后将出台。还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红利将加快释放。
父母可以想象,这个做减法的过程,就是自己和孩子松绑的过程。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父母不妨用过度关注孩子的时间来发展自己,享受人生。孩子在他的空间里,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和学业负责,这将是一幅亲子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美好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