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英英
摘要:在初中阶段,道德和法治是學校的必修课,通过实施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道德”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就极大地制约了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实施。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总结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改进,才能提高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策略
引言
初中道德和法治的课程设置相对较有意义,对学生,特别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的现代教育,就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学习成绩好、道德素质好、对法律有一定了解的人。老师的工作也很繁重。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一些新颖的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到轻松。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阶段开设德育与法治,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得以有效地推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个性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不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也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受中国传统应试式教育观点的影响,部分学校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尚未受到重视,且课程设置水平较低。在这些情形下,当学习者在对这门课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心不在焉的"状态。
2.教学方法落后
在传统的中学道德和法治课堂中,不少老师运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
3.课堂氛围枯燥
在传统的中学品德和法治课程中,由于课程内容相对严谨、概念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又受老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相对平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少。
三、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1.转变教育思想,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课堂上落实好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质,主要指学习者所掌握的,可以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品格与关键才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准则,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内容,包括了人文基础、主动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道德与法治》反映了学校教育思维、培养学生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突出课程特色,强调了对学生发展与核心素质的全面训练,是道德功效最高的学科教学,在学校课程中对道德的渗透力度直接关乎学生的思维发展、性格品质和人生态度。可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为教而教,为表面上的完成教学计划而教,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满堂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中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不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质的训练,这是与新课标宗旨完全相悖的,也不利于学生的成才。所以,要想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业道德功能,老师们首先要转变思想观点,不断学习,更多了解,注重于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质的全面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习有法、学习有乐、学习有所得、学习有所长,在逐步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备品质。
2.加强语言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提高本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和学生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这主要由于初中生的身体发展正在不断的变化中,其身体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每位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都有所不同,于是,教师就应和学生形成良好伙伴关系,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教师想要更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配合老师,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加强语言指导,通过运用老师生动有趣的话语,调动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但其实,语言指导也能够使学生更了解法学常识。如:当老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家庭观念时,其最首要的道德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孝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并且体谅家长对其的教育态度与付出,所以,当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教学上和学校开始讨论,使学生认识不管在法律方面或是社会上,孝敬父母都是其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如此教师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东西,又能够让学生学会感恩。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中蓬勃发展的新产品,它自身的功能非常有利于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老师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投入到课堂中,老师们就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当老师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法律世界观时,老师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视频,如法治课堂、法律美德故事等,学生会在视频的带动下,对学到的东西形成相应的反思,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总结,让学生重新复述在本章节课上所掌握的东西,而学生们也会对其内容形成更深的印象,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协助老师提高美德故事和法律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4.引领紧跟时事,丰富教学方法
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使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有更充分认识,要进行社会实践类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慰问乡村贫困户、参加社会公益、观看社会热点谈话栏目、阅读消息、观看新闻联播,从而认识国内的各种时事政治。使学生在读书活动完成后,能摘取学生觉得最有价值的新闻资讯与全班共享,并能剖析资讯的实质。
5.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各类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使人们跃跃欲试。敢于冲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勇于反思,勤于练习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上也要从实际情况考虑。为赋予中学的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以趣味性。比如创造课堂情景,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许多时候学生感到学得吃力,常常因为他们将教学看成是一个任务去进行,他们认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仅仅简单地存在于课堂上,和自身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为了使学生们改观,没有苦口婆心地讲些大道理,而只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置身其中,使学生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德和法治的身影,让我们更有机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唯有如此,方可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习者的个性发挥。
6.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初中教育偏重于考试和分数的教育,尤其是在“题海战术”的情况下,初中德育和法律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们建议广大初中德育和法治教师应从改变评估机制着手,以阶段性的课堂效果评估来衡量广大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和道德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结语
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实施。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和重视。
参考文献:
[1]蒋渠忠.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2(8):73.
[2]王联.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的生活[J].文学教育,2013(7):103.
[3]程方平.中外道德发展及其改革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