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部、韵例与古诗词的“声教”

2022-03-22 22:56:40冷卫国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韵部观沧海鱼戏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因此,古代诗词教学必然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些诗词篇目虽然因为篇幅短小,韵律整齐,容易熟读成诵,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须注意诗词这一类文体的特殊性,由此入手,破解教学难点,进而让学生深入把握诗词的特殊形式及其内在意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文类相比,语言的“精粹性”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类的基本形式特征。“文以辨体为先”,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第一要义。无论是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萧统的《文选》,抑或是清代刘熙载的《艺概》,都始终贯彻了这一观念。

以上举例,只是说明在看待古代诗词的押韵问题上,需要树立语音演变的历史观念,否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很容易滋生迷惑,甚至进而形成古代诗词不押韵的错误判断。而一旦形成这样的观念,则对古代诗词韵律美的理解会有直接影响。当然,树立语音历史观念,并不等于要求按照古音来读古代诗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普通话的语音正音正读,即为最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是因为,今天的语音是历史演变的结果。遵循今音,树立语音演变的历史观念,理当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根本原则。

除了辨明韵部,还应当辨明韵例。所谓韵例,乃是作者为了适应情感表达而采取的用韻方式。当然,辨明韵部是前提,只要辨明了韵部再观察韵例,其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离骚》,其韵例是四句一转。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韵例也是四句一转。了解韵例,有助于把握古代诗词“韵随意转”的情感脉络。比如建安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如果不了解该诗的韵例,只是按照一般的隔行押韵的惯例来判断,很容易得出该诗不押韵的误判,而实际上该诗也是押韵的。其韵例也是四句一转,其韵脚分别为“峙、起、里、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乃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省略形式。之所以如此,乃是乐府诗“重辞不写”的结果。同样,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亦当作如是观,该诗乃相和歌,这四句本来也是每句重复两遍。单就文本而言,“东、西、南、北”本不押韵,但是因为演唱时每句各复沓两遍,也就不存在不押韵的问题了。当然,《观沧海》的韵例与屈原《离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同。后者四句一转,同时隔句押韵,前者虽然也是四句一押,但不换韵,连贯直下,这是《观沧海》与《离骚》《春江花月夜》的根本区别。

厘清韵例,有助于校同异,定是非,准确训释词义。例如,按照四句一转的韵例,《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能、佩”押韵,则此处的“能”的正确意义为“容态”,而不是“才能”的意思。这既可由《招魂》“姱容修态”作为内证,也可由萧统《文选》载录的张衡《西京赋》“要绍修态”一句予以证之。再如《离骚》“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待”一作“侍”。结合韵例来看,当作“侍”,乃“侍卫”而非“等待”之义。此由《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亦可证之。

辨明韵例,有助于把握不同作品的特点。李白的《蜀道难》,句式长短不齐,从三字句到十一字句,其韵例亦不拘常格,随意挥洒,或舒缓,或迫促,或急骤,起落无迹,变化无端。唐代殷璠编《河岳英灵集》感叹“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之曰“笔阵纵撗,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良有以也。同为歌行体,《春江花月夜》四句一转,情调舒缓缠绵,而《蜀道难》极尽变化之能事,情调飞荡激越。二者的体调,自然不同。

当然,就具体作品而言,韵部、韵例的问题,有时是比较复杂的。以上仅就常见的经典篇章举例而言,意在尝鼎一脔,说明其形式上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教学当然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加入了诵读环节,重视古诗词的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依字行腔,因声求气,将声韵与身心融贯于诗词的意境中,以“声教”润身润心,从而由文本而进入经典,由经典而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古诗词的韵部、韵例的认识,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形式即内容本身。就此而言,其重要性不但不言自明,而且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注:冷卫国,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2012—2013年度访问学者。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出版专著《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先秦汉唐诗赋论稿》,主编、合著等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猜你喜欢
韵部观沧海鱼戏
观沧海
采莲曲
读迷作品
小读者(2020年10期)2020-06-29 06:11:10
陶瓷绘画《观沧海》
艺术大观(2019年11期)2019-11-12 08:23:14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2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李绅诗歌用韵考
文学教育(2017年6期)2017-06-08 20:21:17
江南
植物占领世界?
汉语诗歌韵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贵阳文史(2014年5期)2014-10-20 2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