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阳光课程,绽放体艺之美

2022-03-22 19:18潘惠英何美心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本美育阳光

潘惠英 何美心

一、课程建设背景

(一)国家教育改革大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应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原则,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针对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2.“双减”下的“体育、美育双增”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份意见中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美育的育人功能,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体育、美育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中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在“双减”落实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也就是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腾出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一增。另外一增,是在校外培训机构认定时把体育和美育培训列为非学科类培训,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将增加。“双减”带动“双增”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和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

(二)地方教育发展背景

2021年桂城街道在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中提出,重点打造“美育桂城 学载未来”的教育品牌,启动“四美”路径建设“美育桂城”:校园美、心灵美、师德美、智体美,全面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创建于2010年9月,是一所起点高、标准高、设备完善的全日制公办小学。经过10年的努力,学校现已成长为一所在佛山市富有影响力的小学,我校的教育理念为“以陽光之心育阳光之人”。我们认为,一位具有阳光特质的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应为具有身心的健康积极,有良好的技能、艺术素养和品质,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我校的“阳光教育”已在校园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初步构建了校本特色课程,特色体艺课程进入必修课程,学生各年级全覆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制订了《阳光学生评价手册》;部分学科的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阳光课堂,愉悦成长》被评为“南海区十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优秀研究成果”;“践行阳光教育理念,构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获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立项;还在2015年度向社会公开举办了第三届“阳光教育”艺术课程展演,获得高度评价。但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未完成,阳光课程的研究及教育实践还未成“体系”,因此显得较为零散。

基于以上主客观条件,学校整合多年来课程建设资源,打造“阳光特色课程系列”,国家与地方教改的新精神更加坚定了我校以体艺课程为抓手,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程、语言课程、科技课程、陶艺课程等校本课程,利用“必修+选修”的形式,使特色校本课程全覆盖,真正践行阳光教育“向阳而生,促进成长”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建设理念和目标

(一)课程理念

我校的教育理念为“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学生成长需要“阳光”。学校根据“阳光”的意义来理解这种教育:热情温暖、健康活泼、积极向上。阳光普照大地,使大地充满生机,是“公平的”“整体的”“全面的”。校本课程的体系建设也遵循这一理念,以“多元中出特色”“普及中出特长”为原则,让学生在多元课程学习中全面发展。在多元课程中打造特色课程,体现学生参与的“普及性”,使学生受教育是“公平的”,在普及中出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通过开发系列阳光心育课程,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课程散发阳光般的温暖,从而培养“热情温暖、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学子。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践行阳光教育理念,构建阳光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基本思路,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阳光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美的品性、美的才智、美的情趣,使学生成为“热情温暖、健康活泼、积极向上”阳光学子。

2.课程分类目标

为使阳光特质的培养更具体化,我校把育人目标细化为“八个一”:练一身健康体魄、立一份责任意识、修一颗仁爱之心、写一手工整好字、奏一种优雅乐器、画一幅漂亮佳作、育一股创新精神、说一口流利英语。学校有针对性地将培养目标分别落实到课程类型及年级细化中,以体现所有课程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发展规律。(详见表3 “阳光特色课程”实施计划)

三、课程设置的体系

(一)课程结构——融合课程,构建“多元+特色”体系,彰显特色之美

有机融合国家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构建具有特色的“阳光课程体系”,彰显“阳光教育”的公平与质优。阳光教育理念覆盖课程全体系,其中,国家课程将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各学科特点,分别进行针对性研究,使学生在课程中形成积极向学的品质。同时,加大对阳光教育校本特色课程研究,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学校把“游泳、软陶、器乐”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实施必修课进课堂,与国家课程融合。重在培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如,游泳等求生技能、陶艺等美术技能、奏乐等音乐技能;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个性潜质挖掘,努力与国家基础学科融合,创设多元方向,供学生选择,如,第二课堂的“我给童谣配插画”是与语文、美术学科的融合,“扑克变变变”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有趣的科学实验”是与科学课的融合,“课本剧”是语文、音乐的多学科融合……

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学校把必修课的“游泳、软陶、器乐”作为重点课程打造,融合国家课程,让“游泳、软陶、器乐”分别进入“体育、美术、音乐”课堂,体现阳光教育的“公平性”“整体性”和“普及性”,使这三大课程成为我校众多校本课程中的“特色课程”,在多元中彰显“体艺特色”。

(二)课程内容——整合资源,构建多彩课程,统整内涵之美

“改變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课改基本思想,“整合”也成为我校课程建构的重要原则。

一是学科整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例如,语文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班队课和道德与法治课注重“人性美”,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数学课和科学课注重思维美,提升学生开放求异的思维能力;音乐课、美术课、书法课注重“情趣美”,指导学生习得技能,形成高雅情趣;体育课注重“健体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信息课和综合实践课注重“创造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敢于创新。课程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以“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以美促劳”为主线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到六大版块:阳光心育课程、阳光体育课程、阳光语言课程、阳光科技课程、阳光生活课,阳光艺术课程,并努力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见下图)

二是资源整合:学科资源整合,突出学科关联;学校、社区、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社会资源教学化;人力资源的整合,学校或教师不再是独立的工作者,学生、家长、学科专家、社会贤达都成为课程开发建设合作者。

三是学习方式整合: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常规教学与社会实践、书本学习的结合,学习方式多样且具实效。

(三)课程特色——“普及+特长”,创建品牌课程,雕琢体艺之美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校乘着改革的东风把“游泳、器乐、软陶”三大课程作为特色课程进行打造,三大课程面向全体开设,进入体育、音乐、美术课堂,体现阳光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让学生在游泳锻炼中养成健康美、形体美、人格美、意志美;在器乐、软陶课程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演绎美、创造美,成为“五育并举”的阳光学子。而在校本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加入专业队(特色社团),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课程资源——结合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为了保证校本选修课程的有效施行,学校在认真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使校本课程更加具有校本化,保证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已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游泳》《软陶》《器乐》《阳光足球》《阳光舞蹈》《阳光学生礼仪十课》《攀登英语知识读本》。

四、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

(一)课程管理——让课程在制度中有序开展

1.建立课程的开发、申报、评审制度

学校专门成立课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校长亲自担纲领导小组组长,以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各年级级长担任副组长,全面规划、部署、落实和协调课程的具体实施。具体流程是:各年级教师申报开设自主选修课程→级部调整审批→教导处审批→公布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报名→级部确定各课程上课教师、学生人数,并制定课程表→教导处协调上课地点→公布课程表。同时,小组还制订相关的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对课程的具体开展进行必要的目标导向和效能把关,保障课程取得预期的成效。

2.建立自主选课制度

推行校本选修课程的“菜单式”选课和“走班制”上课。周四下午的综合课程打乱原有行政班级划分,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向,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校的课程设计版块按年段申报开设自主选修课程,学生则“自主点菜”(选择课程),实施走班制。给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学习心态。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通过“研”(专题讲座)、“学”(上示范课)、“做”(磨课)活动,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二)课程的实施——在实施中打造活力课堂,培养阳光学生

1.课程实施原则

(1)“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原则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课程,依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课程功能等特点,将各学科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类整合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必修、选修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核心课程,有利于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个层次:个性类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与潜能。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立校本选修课程,在课程实施环节,要求突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实践,在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中贯彻自主探究的理念,另一方面立足于主题活动的开展,如,我校传统的读书节、体艺节、科技节,各式的禁毒、安全等自护讲座,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3)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学校要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时空,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如请担任医生的家长开设青春期教育讲座,有厨艺特长的家长开设烹饪班……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核心素养得以提高。

2.实施方式

(1)以课堂为阵地,落实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阳光教育的主渠道,培养阳光少年工程,必须落实到课堂上。因此,学校将课程从知识性上升到文化性,把培养目标“八个一”落实到相应的学科课程教学中,贯穿于六年的教育教学中。

(2)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展示的平台

积极开展适合小学生成长、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保证活动参与面、参与效果,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整合,使其成为精品,学校月月活动有特色,成为南海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示范基地。

(三)课程的评价——在多元评价中呈现成长的“晴雨表”

1.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价

学校结合育人目标,将针对学生发展要素进行教学目标及手段的分解,制订《阳光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对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的情况进行多元的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课程成果展示由社会人士进行评价;针对我校的育人目标“阳光八个一”制订评价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多元、客观的评价。

2.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

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其中,包括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五、问题与展望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我校特色课程建设内涵与主线不够凸显,显得较为零散,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度还有待提升,实现最大效益化。

我们将继续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思路,继续深化国家课程与阳光课程的融合与互促,进一步凝练阳光课程理念,在“整合”上做文章,深度思考和构建,挖掘美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探索阳光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使之成为桂城“美育”的品牌。

责任编辑  刘  勇   美术编辑  李泽文

猜你喜欢
校本美育阳光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走,出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走在阳光路上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