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岳
一、整体思路
1.明确目标与学情
《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要求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本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可以理解并掌握汉字的常用部件,在教学中应选择重点的汉字利用字源识字法进行义项分析,加深学生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2.结合多种识字方法
字源识字法不是独立的识字方法,它可以与多种识字方法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如集中识字法,既可以单元综合识字,也可以集中学习每课生字,最常见的是结合注音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加强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与拼音教学相辅相成。此外还可以结合合分散识字法、字族识字法等方法。
3.保证教学的严谨和科学
字源识字法需要对汉字的起源进行追溯,课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这也是字源识字法并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及的原因之一,而且许多人使用的“字源识字法”,只是一些缺乏考证的、自创的记字方法,这些方法扭曲了字源识字法,违背汉字的造字理据,将字源识字法的教学拉入伪科学状态。我们在字源识字法教学中应注意参考科学的、规范的资料,尊重汉字的演变历史,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实践案例
1.分类
许慎将汉字统称为“六书”,也就是分为六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前面四类汉字,而字源识字法主要针对的是指事、象形和会意三类,所以我的教学案例主要是以上三类字的教学。
2.象形字的教学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象形字有如上解读,“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客观形象创造的汉字,它既可以还原整体,也可以突出事物的局部特征。
到了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对独体象形字的学习减少,其主要作为指事字和会意字的部件出现,如日( )像太阳,月( )像月亮;牛( )像牛头,羊( )像羊头;目( )像眼睛,自( )像鼻子等。
这些独体象形字学生们大部分都在低年级学过了,但是它们会作为更复杂的字的部件出现,而且往往成为易错点。比如示( ),关于这个字甲骨文的解读有很多观点,但无论何种观点,示字和神灵、祭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示字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区分示的变形偏旁“礻”和衣的变形偏旁“衤”。
我告诉学生们:示和神灵、祭祀有关,所以涉及这些含义的字用“礻”,最典型的如“神”、“祀”。古人比较迷信,认为神能决定人的生活,祭祀虔诚就能得到保佑,反之则会受到惩罚,所以无论是“福”还是“祸”都和神灵有关,所以要用“礻”。此外,求神的过程也与示有关,比如“祈”、“祷”。在这里,我还借助“祈”的字理,帮助学生区别“祈求”、“企求”、“乞求”的含义,由于“祈”字是示补旁,所以这个字与神灵有关,“祈求”最初就是指人向神去求,他们的态度自然是恳切的。这种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能理解记忆“祈求”一词与另外两个词的区别。
学生理解了“示”的含义,再让他们观察字形的区别,“礻”和“衤”分别是“示”和“衣”的变形,所以和神灵、祭祀有关的字用“礻”,和衣服有关的用“衤”。学生之所以总把两个偏旁弄混,不仅仅因为他们样子相近,更因为很多学生不理解示补旁的含义,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写这两个偏旁之前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关键。
3.指事字的教学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是用抽象符号或在具体事物的图像上添加抽象符号来提示字义的汉字。指事字往往并不复杂,都是我们常见的字,比如说独体指事字上( )和下( ),其中长横代表具体事物,短横作为指事符号来表现相对位置。指事字数量并不少,但是都属于比较简单的字,在第三学段遇到的难字不多,我曾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一些书写规范的问题讲过一个指事字“甘”。这个字很好写,但有些学生对待简单的字很不严谨,总把中间的短横写的左右出头,有一次默写结束后,我讲解了这个字的来源:甘( ),从口,中间的短横是指事符号,强调口中之物。你们愿意把什么含在口中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喊出了“糖”,我相机引出了“甘”字“甜”的含义,并补充“甘”不仅仅有“甜”的含义,“甘”也可以指美味,好的味道。然后我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补充:美味的事物,你们忍心把它放到嘴巴外面吗?从此之后,我的班再也学生没有人写“甘”时短横出头了。
4.会意字的教学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产生新意义的合体字。会意字根据组成部件的类型可以分为同体会意字和异体会意字。
通俗来讲,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相同部件组成的会意字,比如北( )、从( )、比( )等。虽然“北”字并不复杂,属于低学段需要掌握的汉字,但是到了高学段仍有很多同学出现书写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将“北”的左半部分( )写成了“兆”的左半部分( ),我采取追溯字源的方法对北字进行讲解,学生的错误率显著降低。
首先我带着孩子们观察北( )的甲骨文,让他们展开想象,猜猜北字的本义,让我惊喜的是,高年级的孩子对于图形仍然非常敏感,很多同学都说“北”字像两个背对背的人。我鼓励他们继续猜意思,不少人都猜到了北的本义——二人相背,而“背”在古文中的本字正是“北”。我借助字的含义提醒他们“后背要挺直,不要駝背,尤其是左边那个人,要写成 ”,我讲解以后,我们班的学生再没有写错“北”字的了。
会意字的字源讲解往往生动有趣,因为涉及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很多会意字能通过字源的追溯进行字义的延展。经过多次教学,我的学生对于汉字的源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甚至利用下课时间来和我讨论汉字,而且班里掀起了一股“查字典”的风气。字源识字法不仅仅能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写法,更能让学生们记住浩如烟海的汉字释义,尤其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趣味。
299350052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