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秀平
动车上,窗户边,我将笔记本电脑摆在桌板上,开始整理第二天上课要用的课件。
“你是——老师吗?”身边有人轻声询问。
转头,一位邻座妇人,三十多岁。她靠在椅背上,托着下巴,看着我的鼠标在课件上移来移去,有点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答道:“是。”
妇人有些欣喜,她坐直了身子,侧身向我靠过来,压低了声音,好像有什么秘密:“你真的是老师?那我有件事情想问问你。”
说着,她便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指着屏幕让我看:“你看啊,我儿子的脚摔伤了。我向老师请假,她就这样回复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了。”
动车上的萍水相逢,本对别人家的事没什么兴趣,但对方真的是迫切地想要找个人——更准确地说想找位老师商量一下,我便扫了一眼屏幕,是班主任老师和这位妈妈两三个回合的对话。
这位妈妈向老师提出为孩子请假一周的要求。老师回复道:“孩子的脚摔伤了,家长可以背着孩子来上课。如果实在不能来上课,需要长时间请假,孩子学习会跟不上。可以考虑申请休学。”
这位妈妈指着手机屏幕:“你看,你看!这个老师怎么会这样说话?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复了。我儿子的脚摔成这样了,她不但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还就这样回复。”言语中,满满的愤懑之情。
何来如此愤懑?只是因为老师少了一句问候吗?
我劝解道:“老师的建议也是可行的。你们辛苦一下,背着孩子去学校,在班级里会有同学帮忙的,你不用担心。”孩子磕着碰着在所难免,在学校里这种事情也并不鲜见。
我希望我的解释能帮助这位妈妈消除一些疑虑和担忧。
“不行啊,伤筋动骨一百天。我儿子是脚踝这个位置骨折了,医生说要躺着,不能随意走动。现在要是养不好,将来一到下雨天就会痛,很难受的。比起身体健康,读书有什么重要的?好一点差一点都无所谓了。”
“哦,那么严重啊!”受伤的情况不一样,处理方式不同,也可以理解。
可如果情况真像她说的这么严重,那就不只是请假一个星期就能解决的。按照医生预测,要躺在床上十五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后续还要看伤势恢复的情况。
“老师担心孩子的学习跟不上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啊。”我补充道。
“是啊,我也担心孩子的学习,我也很着急啊。可是,这个老师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
我幡然醒悟,明白为什么这位妈妈如此愤懑。她不是担心孩子的脚踝受伤,也不是焦虑孩子的学习跟不上,她最在意的是老师的提议。
此时才上午八点多,我能想象这一刻老师的工作状态:可能正在教室里组织学生早读,可能在办公桌前忙着批改刚收上来的作业,也可能坐在电脑前修改下一节课的课件……
这时,一条要求请假一星期的信息闯了进来。忙于手头工作的老师,不得不腾出手来处理这突如其来的信息。请假?一周?那学习怎么办?——直接而真实的反应。张三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李四的成绩还一直在及格线徘徊,王五居然把这么简单的题都给答错了……又来一个请假一周的,本来成绩就不突出,这样长时间不来上学还了得……可以预见今后班上又会多一个“后进生”。
为学生的学业焦虑,为班级成绩排名焦虑,这种教师特有的焦虑只有身为教师者深谙个中滋味。于是先建议家长背着孩子來上课,毕竟在班里有同学帮忙,说不定也能克服一下。若这一办法不行,提一个休学的建议也很自然。摔得很严重,不是一周两周就能痊愈,这学期接下来也只剩五六个星期了。先安心养身体,下学期重新开始学习,既能追上大部队,也不必为眼下耽误一个又一个星期的学业而焦虑。当然,她作为班主任老师,也可以为这学生的学习省不少心。
可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听说我儿子的脚摔伤了,你作为老师不但没有表示一点关心,还要家长背着孩子去上学?孩子都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啊。听说请假一个星期,就要他休学,这是要抛弃我儿子的意思了?
老师和家长站在不同的时空里想问题,都有情有可原的理由。忙着工作的老师,用简洁明快、直奔主题的方式处理一条请假信息;心疼孩子的妈妈,在用母亲的心情感受着孩子的受伤,她在“直奔主题”的老师这里只看到了冷漠,更何况双方还隔着电子屏幕。
如果双方面对面,老师或许会多一点耐心,询问一下孩子的伤情;家长或许也会详细描述孩子的真实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如果老师提出的建议还有很多补充的信息,比如孩子在学校会有同学、老师的帮助与照顾,比如分析适时选择休学有诸多利弊因素等,家长也不至于会如此愤懑。老师和家长之间,除了语言,还有语气、语调、动作与神态共同参与的有声无声的沟通。这样,老师和家长之间情感上的错位是不是会少一些?
长期的工作经验会使得我们的工作技巧越来越娴熟。可即便娴熟,也永远不应忘记,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具体的人。不管是在微信里交流还是面对面交流,温度都不可或缺!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慈湖校区)
(插图:杨 越)
33435019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