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 陈雨嘉
海淀学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在教研内容和教研方式上变革创新,努力营造区域各校和谐共进的教研关系,将海淀学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做得有实效、有品质、有温度,形成具有海淀学区特色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1.研究内容从分散到聚焦的转变
一个好的话题,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大家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学区学科教研基地是区级教研的延展和补充,区域内各校校本教研各具特色,视角不同,学区教研的选题既要以区级课题为引领,还要兼顾各校研究方向。
学科教研基地首先调研各校的教研主题,然后組织首席教师和指导教师提出研究方向,再与各校教学干部研讨可行性,达成共识后,区教研室把关,最后每学期按照计划具体实施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学区会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干部教师的意见,如果在实施中出现问题,及时组织各校反复研究分析,再把关、再确定、再实施,形成良性闭环机制。
2.研究方式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
学科教研基地尊重成年人以经验学习为主的认知过程,从研究方式上进行变革,将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参与教研的每一位教师,将单一输入式培训变为团队共研、智慧输出的经验分享。各校围绕主题开展研究经验分享、随机分组研讨、主题工作坊研究等。
初期,很多教师不适应研究形式的改变,他们更习惯旁观,不愿意在活动中发言。最初只能通过统一要求来落实,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并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教师们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同时给学校和教师必要的支持,教师在获得肯定、取得成绩后,将短期的畏难转变为长期的信任,慢慢习惯这样平等互动的输出方式,产生对研究本身的需求动力,通过参与学科教研基地活动逐渐建立起研究自信,促进校本研修内涵的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正常的线下教研不能开展,为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学科教研基地将海淀学区首席教师、学科指导教师以及各校学科干部通过视频的形式聚在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以“漂流课”为主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让研究课“流动”起来。各校教师团队结合学科教研专题,开展校本研究,形成较成熟的研究课并进行录制。各个学校在团队共研的基础上,聘请专家对“漂流课”进行提升指导,组织专项教研活动。这些录制好的课,经过分类整理,再“漂流”到各个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每个学校结合校本教研,认真观课议课,开展学习研究。“漂流课”的研究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研究中来。
3.研究关系从引领到合作的转变
学区聘请辖区内数学特级教师及市级骨干教师担任数学学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师和学科指导教师,指导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学区内各校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协助组织学科教研活动。然而,学科教研基地不希望仅仅停留在一所学校对另一所学校的引领、一位教师对另一群教师的指导上,教师最理想的发展方式就是合作,在群体中不断接触、相互交流,与伙伴进行信息、资源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以真正实现教师自身的提升。
例如,海淀区小学数学教研室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活动,学区共7位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为给这些青年教师更多成长机会,海淀学区承办了其中一次区级研究活动,这次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全部交给青年教师负责。崭新的团队因共同的任务而成立,明确策划任务后,7位青年教师自愿分成策划组、运营组和主持组开展行动,大家在合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策划、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更在团队建设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如果把学科教研基地的运行比喻成一个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血液的良好运行,不能仅仅依靠大动脉的循环,更需要比大动脉更丰富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大部分承担班主任工作,组织大型学科教研活动很难保证全员参与,同时,由于人数较多,每次活动的参与度不能得到保证。海淀学区创造性地开发了“微循环”的跨校年级组间教研,在保证大型区域教研活动开展的同时,各校在学期初将学校的研究主题、各年级组的主要研究单元进行分享,兴趣相同的年级组建立起合作共研的“微循环”小团队,万泉小学与西颐小学的四年级数学组、中关村三小与八一学校小学部的二年级数学组等多个年级组形成“微循环”小团队。这样的“微循环”教研营造了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间相互交流、联系紧密、共享共生,形成区域教育生态性的发展趋势。
4.研究愿景从各放异彩到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转变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教研基地,必然是专家、教师、学校高度复合,有序共生。学科教研基地是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以教师队伍发展为核心,调动各校、各个发展层级的教师共同构建研究团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精神上坚持尊重个性、理念共通、和谐共生,最终实现“同研共成长 偕行享幸福”的海淀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究愿景。
团队与团队间的联系,是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基础。学科教研基地由学区统筹规划、组织安排,聚焦共同的话题开展教研,学区主责、学校协助使每个学校机会均等。每学期学科教研基地的研究主题都会促进相应的校本教研的发生,各校在校本活动中将研究经验与兄弟学校的教研伙伴分享交流。这样的教师研究是一个相互启发、多向滋养的过程,构建起了更大范围的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关联平台,在合作交流的研究中,教师们不仅加强了教研切磋,更加深了精神层面的相互影响。
189550118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