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工作室有良好的研究氛围,对每一专题设计,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思考,也会主动对可挖掘的内容进行迁移与运用。下面,分享王华蓓老师和李文婷老师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更关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常常忽略一些《红楼梦》中的微尘众——“小人物”的形象意义和价值。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走进《红楼梦》,感受不同人物在小说中展示的不同生命样态,我们特别设计一个微专题单元——《红楼梦》中的“小人物”。
单元学习主题:《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现实意义。选取《红楼梦》中身份地位不高但个性鲜明,在整部小说情节推动、主题彰显等方面有特殊作用的“小人物”,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体会“小人物”在整本书中的价值与意义。
单元学习目标:1.在整本书阅读基础上梳理相关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把握“小人物”的突出特点,初步形成对人物的基本认识与判断,提升学生的信息删选、整合与概括能力。2.借助“说不尽的刘姥姥”人物专题赏读,初步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3.通过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梳理、整合,探究“小人物”的精神世界,能从思辨视角对人物进行多样化解读,提升思维品质,感受人物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单元具体安排:第1课时,填写阅读书单,梳理人物关系,尝试给《红楼梦》中的人物分类,锁定作品中的“小人物”代表,试归纳他们的个性特点及作用;第2、3课时,针对学生阅读时特别关注的刘姥姥进行赏析;第4课时,迁移上节课赏读方法,分析解读“丫鬟系列”中的花袭人;第5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红楼“小人物”,进行交流分享。
下面,以“说不尽的刘姥姥”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环节一:初读绘形——刘姥姥人物印象
课前任务:1.为刘姥姥写一篇人物小传或概括刘姥姥三进贾府的主要经历。
2.为刘姥姥写一则“判词”。
环节二:再读汇思——思辨视域下的刘姥姥
1.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关键词概括并说明理由。
2.阅读补充材料,思考讨论:鲁迅所说的《红楼梦》人物的“真”体现在哪里?如何理解清代点评家涂瀛评价刘姥姥中的“黠”与“侠”?
环节三:深读会意——刘姥姥的形象意义与社会价值探析
分组讨论:刘姥姥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1.结构线索:曹雪芹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有着极大差异的第三者——刘姥姥,通过她的观察表现贾府的兴衰变化,使得刘姥姥在小说结构上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2.“人情”小说:刘姥姥的出现为贾府注入了新鲜活力,让贾府的人们接触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3.对比映衬:曹雪芹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刘姥姥作为一个参照物,使书中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4.主题意义: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贾家的富贵豪华、奢侈腐败都透过她的眼睛传递出来。
环节四:小结
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刘姥姥形象血肉丰满、鲜活复杂,是不可或缺的,她的经典意义绝不只在于人物性格塑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结构叙事、对比映衬、彰显主题等方面也具有多重意蕴。这种经典的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刘姥姥的善良、质朴、仁爱之心,她突破生活困境的勇气、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值得人敬重。我们也能从刘姥姥的种种“搞笑”中感受到迫于生计的无奈与悲凉。
环节五:作业
参照刘姥姥人物解读方法,另选《红楼梦》中一个或一类人物进行品读解析,完成一篇小论文。
王建稳老师点评
一是专题整体内容视角新,有逻辑。选取《红楼梦》中容易被忽略但却对整本书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小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相对陌生的阅读视角,激发学生对作品多角度的理解和思考,使学生全面理解整本书的主题。“说不尽的刘姥姥”作为本专题的典型课例,学习目标定位准确,视角独特,主题意蕴丰富。专题整体设计从基础阅读、整理到文本、人物深度解讀,再到阅读拓展,思路清晰,有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核心任务设题巧,有思辨。借助名家评论设计核心任务——理解清代涂瀛评价刘姥姥的“黠”与“侠”,鼓励学生从思辨视角分析人物的同时,将阅读引向对文本的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在对刘姥姥人物性格的辨识和探究中,理解作品的文学内涵及社会意义。
297250118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