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与高效历史课堂建设方法研究

2022-03-22 19:45卓怀国尹立华
高考·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卓怀国 尹立华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与建设高效的历史课堂成为当下紧迫的教学课题。本文对高效中学历史课堂的评价依据和高效历史课堂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高效历史课堂

一、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主要评价依据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所以高效的中学历史课堂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地融合到中学历史课堂上来,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通过构建高效的中学历史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还要将“四个自信”贯彻到中学课堂中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祖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整个人类世界发展的趋势,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二)以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1.全面理解其他四个核心素养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和作用

2017年新修订的课标提出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在构建中学高效课堂上,不管是课程结构设计,还是课程内容选择,抑或是课程的实施,都要始终贯穿这一重要任务。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孤立地只强调历史解释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2.历史解释的水平划分与能力要求

2020年修订版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的定义和水平層次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要想建设高效的历史课堂,一线教师必须对历史解释的水平能力层次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处理好新旧课改的关系

不管是上一轮课改中的“育人为本”理念,还是本轮课改中的“以德育人”,教育对象和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笔者认为,两轮课改有很多共通之处。

1.学生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而应该巩固和加强。上一轮课改非常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创建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本轮课改不管是史料教学,还是情境教学,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在广泛地收集、辨析和运用史料中,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在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养方面,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上一轮课改中,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集中在培育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建立多元的文明发展世界观。而此轮改革中的家国情怀,则体现为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树立服务于祖国的强盛、社会的振兴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两者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历史解释与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基于唯物史观的多元史观教学

完整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和观点是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前提和基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尤其要紧紧扣住以下几条主线:一是整体研究历史,认真树立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二是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知的;三是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四是人民群众巨大的历史作用。比如:在讲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时,必须将清朝的社会发展状况置于1500年后的世界历史中加以分析:一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不断传入中国内地,这对人口增殖和边疆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西学东渐”,特别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推动了清代传统科技的进步,这些都是造就清朝国力鼎盛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也给清王朝的领土和主权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威胁,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推行,更使清王朝丧失了开辟世界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从而逐渐落后于西方。只有树立放眼世界的整体意识,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对清王朝的发展大势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判。

多元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有益补充,这是因为历史是多元而复杂的,多元史观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从文明的演变来看,人类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变迁过程,同时文明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文明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开放和平等的文化态度;而医疗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则更利于中学生广泛且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人类的卫生健康和发展环境,从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诚然,多元史观是课堂上进行历史理解和解释的重要依据,但是相对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多元史观仍然有其局限和不足,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基于史实,对于多元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支撑和实践效果进行评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构建高效的中学历史课堂。

(二)基于实证的史料教学

史料实证是历史理解和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是达成学科素养的必要途径。全方位、多渠道地搜集与整理史料,就能无限地接近历史的真实。为了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多角度、多途径地去挖掘和搜集经典史料。

中学高效历史课堂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的经典史料。很多一线教师拼命地去开发课本外的史料,一是有堆积之嫌,二是学生缺少集中而持久的研习平台。所以教师要立足教材,本末不能倒置。岳麓版必修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在论证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苏州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时,分别引用了《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一手史料且为官方文书)、《西台漫记·记葛贤》(一手史料且为民间记录)、乾隆《苏州府志》卷三二(一手史料且为地方府志),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官方史书和地方府志、当朝和后世史书,这些多元而丰富的史料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产生了新型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最好范本,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精选课文后面的“解析与探究”材料就是史料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材料探究的问题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和重点知识,运用得当更加有助于对课本观点和结论的理解;其次,探究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历史实证的方法和论从史出的意识;最后,可以通过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来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拓宽历史视野。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在讲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统一性问题时,“课后分析探究”引用了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关于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这段材料的加入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通过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使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上,学生在提取史料的有效信息之前,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料的来源、目的和性质等方面对其进行辨析,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然后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元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比如:在课堂中讲授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时,《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中分别引用了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和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概括两则材料的中心和主旨:两人都对宋太祖采取的“削实权”“收精兵”和“制钱谷”给予了高度肯定,为了引导学生分析两则材料的局限和不足,教师可以在学生概括的基本信息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两人的根本目的和政治意图,他们同为封建官僚地主,维护封建王朝统治才是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对于宋朝初年专制集权不断强化的局限认识不足。教师可以展示课后“问题探究”中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批评:“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从发展的角度对宋朝初年的“冗官”之弊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显然,苏洵和范祖禹受制于两人的阶级属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很难对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认识。经典史料的多元呈现之后,学生可以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和问题进行更加客观、全面和理性的认识,从而为独立探究准备条件和打下基础。

(三)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

历史解释会因为史料的丰富程度、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研究者的立场而千差万别,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典型史料的基础上,去辨别历史解释和历史史实,发现各种历史解释的异同,并说明历史解释差异的原因。在历史情境中,特别是在客观的时空背景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情境教学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和客体而进行区分的。就学习的主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心理、知识体系以及学习和生活场景;就学习的客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和多媒体资源无疑是历史信息和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它们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是就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不断创设情境教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成功的改革,但是对商鞅及其改革的认识则是褒贬不一。岳麓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4课在“解析与探究”中运用《战国策》《史记》和《汉书》等一手史料,将时人和后世对商鞅及其改革的评价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鲜明的观点对比,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史料,不断地补充基本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差异的原因。比如:《战国策·秦策》和《史记·李斯列传》是从发展经济、增强军力和移风易俗等方面说明商鞅变法推动了战国的社会转型,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汉书·食货志》和《史记·商君列传》则是从土地兼并、个人性格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来说明改革的措施严重地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

二是就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景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与中央集权关系”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结合福建省地方史进行历史教学,这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场景,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与中央集权关系的理解。透过地方行政制度反复变化的现象,去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本质。具体如下:首先,通过历史地图和文献史料展示先秦到元明清時期福建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其次,请学生和学习小组归纳概括地方行政体制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元明清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差异,最后,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特点,分析福建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原因及说明历史启示。

(四)基于合作探究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

在讲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与统一性;二是早期国家的表现与特点。课前先根据新课程标准命制相关习题,然后利用智学网等学习软件对学生初中阶段以来的基础知识进行摸底检测,发现问题和更好地了解学情,从而为课前备课提供依据和支撑。课堂上,师生充分地利用希沃白板等信息化资源,对原始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全景式再现,具体如下:教学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建立起“分工明确、主题清晰、适时引导、效果持续”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利用互联网搜集专业考古机构发表的有关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境内的考古遗存论文、著作,再利用图书馆线上网站查阅先秦典籍中对夏商周三代的记录,积极引导学生在古今对比、史料收集与历史解释差异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辨析材料和评析观点时分析问题;最后在提取有效信息和多元史观指导下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后还利用个人微博和校园历史社团网站等工具展示了课堂学习探究成果。初中阶段遗漏的知识不仅得到了很好的弥补和巩固,高中阶段的新知识也得到有效的理解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0.

[3]吴建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试题研究,2018(23).

作者简介:卓怀国(1964—),男,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中学高级,学士。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课程论。

尹立华(1981—),男,苗族,福建莆田人,莆田第一中学,中学一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课程论。

3241501908283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