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一年级课堂情境创设实效性

2022-03-21 10:54:06萧山区金山小学俞杭萍
天津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人创设笔者

■萧山区金山小学 俞杭萍

情境创设一直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现用的部编版一年级教材更是为教师使用情境创设法提供了很多素材,但真正要在一年级教学中提高情境创设实效,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本文就对此总结了几点,进行探讨和阐述。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必须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感悟。而现在所用的一年级部编版教材,更是给教学进行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设计了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童歌谣和绘本故事五个栏目。情境创设成了一年级教学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要真正在一年级部编教材的教学中用好情境创设,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故事——“娓娓道来”还须“以情追问”

凡是孩子,没有一个是不爱听故事的。故事中蕴涵丰富的认知、情感、审美、道德等方面的价值,无论是教师讲还是学生讲,对学生而言都是一场令人感兴趣、有说服力、能感染人心的听觉盛宴。因此,讲故事是一年级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种最常见的手段。但是,故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和“听”的层面,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还必须适时“追问”,以唤醒学生的体验,进而感染周围人的情感。比如,在“家人的爱”一课中,为了达到“能从细微处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初步产生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的幸福感”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也设计了“说故事,感受家人的爱”这一环节。第一次教学中,笔者先通过课前收集照片把学生注意力引向家人对自己日常起居照料这样的细微处,并请当事人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然后笔者请学生拿着课前收集的家人送给他们的礼物或体现家人的爱的照片,跟其他同学分享背后的幸福故事。一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都能讲出家人关爱自己的事例,但是,学生仅仅是讲故事,从他们淡然的表情,笔者知道学生把这样的照顾当作理所当然了,更不用说感染其他同学了。怎么达成“能从细微处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初步产生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的幸福感”这一教学目标呢?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提醒下,笔者明白了,原来笔者组织的讲故事活动缺少了“追问”,特别是能激发情感的“追问”。于是,笔者在学生讲到“自己生病,由爸爸背着过马路”时追问学生:“当时趴在爸爸的肩头,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很温暖,身体舒服了一点点。”教师再追问:“现在看着爸爸抱着你的背影,你想对爸爸说什么?”通过不断追问,于细节处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以达到感受到家人的爱的目的。在学生讲到一个个家人关心自己的事例时,笔者及时追问,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家人的表情、心情、语言等,唤醒了他们的成长经历,真正感受到家人的爱,同时这些相似的情节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故事为主要的教授渠道,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引导和熏陶,相较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更具有影响力,也更具有渲染力。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带入故事,从旁观者、学习者变成目击者和感受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将会从极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影响,对学生的情感塑造、价值培养和观念影响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

二、演角色——“将心比心”还须“身临其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角色扮演这样的活动能调动学生身体所有感官,获得最切实的感性认识,引发他们思考,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道德水平和道德认识能力。在“家人的爱”一课中,为了达到“知道家人很爱我们,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教小宝宝走路”的角色扮演体验活动。课上,笔者让发出指令:请同学们弯着腰、弓着背绕教室走一圈。学生一听,兴奋得不得了,教室立马乱成一锅粥,你推我搡,他们的吵闹声一度响彻班级,远远盖过了笔者的声音,笔者不得不提早结束体验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没有达到笔者的教学目标。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

(一)适当的情感渲染让学生入情

针对“教小宝宝走路”的体验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师应更好地进行一些情感渗透或渲染。笔者加入教师的语言渲染:“现在你们是爸爸妈妈了,手中的书本就是你们的宝宝。她很小,才8个月大,我们要教他走路了。来,手扶着宝宝,慢慢弯下腰,要弯得低一点呀!”“这位爸爸,你的腰要再弯下去一点,你家宝宝的脚都不着地啦!手要握住宝宝,不要让宝宝摔跤呀!”这样的语言渲染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他们就是教小宝宝走路的“爸爸”“妈妈”,他们边走边思考着如何保护好自己手中的小宝宝,也就少了吵闹和你推我搡,体验活动开始变得有序。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适当的情感渲染和语言输出可以让学生更快投入情境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同时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帮助,可以摆正学生进入角色的角度。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在角色感受和认知理解上面临较多的缺陷和问题,而通过语言渲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情境角色扮演的效果。

(二)有序的课堂组织让学生入境

一年级的学生自律性不强,一遇到活动环节便会失控,尽管有了情感渲染,还是杯水车薪。只要有个别学生失控,便会以点带面导致整个班级失控,那么体验活动也就失去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触动不了学生的心弦。因此在体验活动中,教师有效的“课堂组织”尤为重要。针对“教小宝宝走路”的体验活动,笔者试教了7次。随着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改进,一次次的尝试,有了最后的结果:第一,否定“请一名学生上台先体验展示”的设计,因为不能让下面所有学生看到,导致学生冲上讲台。改为让全体学生看大屏幕观察“走法”,理解并强化后续活动时的动作。第二,提前指导行走路线,把全班分为两组,分别绕着第一、四组座位行走。第三,借用书本代替小宝宝,让学生的双手有事可做,也就不会推推搡搡。行走的指导、明确的指令、周到的设计配合言语的渲染,学生在体验时便有序多了。因此,针对情境创设中“表演”这一方式,不但要将心比心,而且需要教师设计周到的课堂组织形式,辅之情感渲染,才能更好地“入情入境”。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前要对教学做好设计和分析,尽可能避免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出现,通过有趣的课堂组织,让情境化教学和角色扮演开展更具有效率,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落实,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影响,防止学生过于兴奋导致课堂失控,不仅影响本班级的实践教学,还会影响其他班级的教学,教师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三、做游戏——“寓教于乐”还须“别具匠心”

游戏化教学是小学实践教学展开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就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言,小学生是较为喜欢做游戏的,教师可以以此为中心,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游戏创设的情境,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身心投入,在“乐学”中收获知识。但是在游戏教学中“规则”和“设计”尤为重要。

(一)规则很重要

在“大家一起来”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往往通过“蒙眼贴鼻子”游戏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在游戏中,“做游戏的学生蒙住眼睛,其他学生闭上嘴巴”这条规则很重要。教师要用一种较为和缓且较具有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规则,明确规则固然重要,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过于严苛或过于严厉的规则示范则很容易会导致学生受到束缚,进而产生畏惧心理。通过图片示范或情境示范等多种示范方式,既生动形象,能让学生明确规则,又防止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受到影响和打击。

(二)设计很重要

同样是课例“大家一起来”,一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一改往日贴鼻子的设计,设置了蒙眼给“小猴子”贴嘴巴的游戏。课上,一名学生独自蒙眼贴不正嘴巴,在同学的帮助下依然贴不正嘴巴,后来经过了多次尝试,依旧贴不正嘴巴,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才发现,贴嘴巴游戏中的嘴巴太大,嘴巴两边是同一水平上的尖尖角,蒙眼贴正的难度很大。不像鼻子,圆圆的,一般都能贴对。所以,传统的“蒙眼贴鼻子”游戏之所以选择“贴鼻子”自有其道理,教师在选择游戏教学时要多加思考。

四、大讨论——“晓之以理”还须“调查引导”

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交流形式,讨论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学生在个别或全体讨论中,能对一些道德认知更全面,理解更充分。但是,讨论必须有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论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讨论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或教师的一言堂。

(一)论题必须来自生活,有讨论的意义

在“家人的爱”的辨析环节中,为了达到“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爱有多种表现,不同人身上有不同表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用了教材中“爸爸妈妈忙着工作,让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不是不爱我了”作为论题,结果学生一边倒,认为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所以这一环节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后来,笔者提前给学生设计了作业纸,调查他们在与爸爸妈妈相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事自己做”已经成了学生的共识。而最多的问题是觉得爸爸妈妈在自己平常的作业上太过苛责。于是笔者将这一问题作为讨论的论题,果然引起了全班的共鸣,学生讨论得很激烈。

(二)讨论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针对讨论环节,学生讨论激烈并不表示这个环节处理得好。如果学生的讨论只是停留在表面,或方向偏了,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解决。在讨论环节后期,教师问学生还有哪些烦恼?一名学生提出来:“妈妈不给我买喜欢的玩具?”笔者下意识地给学生说了一大堆大道理。但是,换一种做法会更好。教师可以引导:“凡是你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买回家吗?”这一问题又抛给学生,而且学生能自己体会其中的道理。

五、看视频——“感官冲突”还须“导向明确”

现代化技术给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在学生的强烈视觉冲突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但是,视频音像的运用需要提前对学生做好观看指导,把学生视线聚焦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地方。

(一)加强视频音响的情感渲染作用

在“可爱的动物”中,教师出示动物影子图,让学生猜一猜。影子图一出来,学生猜得非常投入。他们在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这对后期动物图片的欣赏、火烈鸟的肢体演绎,以及全班一起跳兔子舞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利用视频音像的示范作用

笔者执教的“我们小点儿声”第一课时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养成不喧哗、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的文明意识,而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是以故事《吵闹王国》导入,“假如你是王国的一员,你是否会加入大喊的队伍?”这一问题引出噪音,再请学生回忆:教室里的噪音,针对教室里的噪音,小组讨论思考降低音量的方法,之后唱拍手歌小结,最后再以故事《吵闹王国》结束。纵观整个流程,师生问答形式一以贯穿。但是,本课是一个行为指导的课例,能设置活动,让学生能在其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很重要。所以,笔者决定加入一个微课,用以展示小组讨论的正确范例,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总结有效降低小组讨论音量的方法,然后在后期的小组讨论中加以运用,不仅集中了小组的智慧找到方法,而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运用了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既获得了知识,又运用了知识。

(三)发挥视频音像的导入作用

视频音像在教学中运用于导入环节已是十分普遍,能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设计的“我们小点儿声”第一课时中,以《吵闹王国》视频导入,“假如你是王国的一员,你是否会加入大喊的队伍”这一问题引出噪音,最后再以《吵闹王国》视频结束,首尾呼应,既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又能使课堂趣味盎然。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因此独具匠心的情境创设方式至关重要,教师需加强学习,不断思考,反复磨课,注重钻研,争取让情境创设方式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家人创设笔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6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我的家人
亲子(2014年9期)2014-10-23 10:04:11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