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从根本上改变学术交流方式

2022-03-21 17:50乔治斯穆特GeorgeFitzgeraldSmoot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学经济研究

文/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开放科学是一种科学实践,将出版物、数据、软件等科学成果分享给社会各界有需要的人士,并且通过协作、共享和开发使之变得更加透明和容易获取。

开放科学随着17世纪学术期刊的出现而兴起。那个时候,科学界和社会各界获取知识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共享资源是司空见惯的。目前,人们对科学信息应该共享到何种程度存在一些争议,焦点在于,科学家希望获取共享的资源用于研究,而私人机构却可以因此而获利。因此,各领域可供分享的资源在开放程度和数量上都各不相同。

从历史上看,在科学期刊出现之前,发表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家来说弊大于利。诸如伽利略、牛顿、罗伯特等科学家声称会在发表论文之前在其中加入密码,如此一来,一旦有人侵权,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所有权,然后提出索赔。

不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给当时的科学体系带来了弊端。由于发表延迟,科学家难以证明自己原创的科研成果,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就是广为人知的案例之一。在论文不能得到公开发表的科学体系中,大家会争论谁的研究成果在先,这给希望通过发表原创成果而获得收益的科学家带来了难题。这一事实反映了当时的贵族资助科学体系,资助科学家可以给贵族带来声望,就像他们资助艺术家、作家、建筑家和哲学家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会感到压力,不愿意公开研究成果,以免贵族赞助者想要的光环被夺走。随着科学期刊的问世,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知识发现和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

我想先谈谈经济和科学关系,也就是“金钱至上”的概念。全球85%以上的经济增长得益于科技创新,创新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某些10年前还没有成形的产业如今已经非常重要。1500年,中国的经济全球领先;而到了19世纪,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凭着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输出反超,中国经济却停滞不前。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缺乏自主市场和自主创新氛围,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中国强盛的时候,香料、丝绸、茶叶等商品可以自由贸易,在那个时期中国不需要依赖外国货物。到了19世纪,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创新带来了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领先,比如现代化学、蒸汽动力和通用零件等创新技术出现,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创新,也实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图为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会场(新华社发)

现代经济的增长源于军事、交通、法律和金融领域的组织结构创新。中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应该归功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以及1980年左右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改革开放等政策,使中国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开放了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将劳动力引入全球市场,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是促进信息技术和创新开放交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得益于开放的科学技术,我相信中国今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助推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这个观点。如果以时间为轴,就可以看到,欧洲和北美等西方经济体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增长,人口预期寿命因叛乱、战争、流行病等事件出现了波动,随后缓慢提高。从历史上看,一开始,英国处于领先地位,之后是美国和德国领跑,后来,日本超越了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病的发生导致人口预期寿命缩短,然后又快速回升。随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入了同样的波动轨迹。

从1918年至今,随商品价格变动调整的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日本一开始处于领先地位,随后发展趋于平缓,2000年之后后劲开始不足。紧随其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内地(大陆)的经济发展稍微滞后,1980年之前增长缓慢,之后调整战略,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期,朝鲜经济紧缩,持续低迷。

从各国近两个多世纪以来GDP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技术引进,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美国处于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其次是日本、法国、德国等第二梯队国家。中国等其他国家处于第三梯队,因为它们起步比较晚。有一种预期认为,以购买力平价方式计算,目前中美经济总量大体相同,但是有数据表明中国的GDP将在未来10年之内超过美国。经济增长不仅由创新驱动,还取决于劳动力和机械化程度等其他因素。根据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经济增速保持不变。那么2050—2060年,两国的GDP总量可能再次持平,但问题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3—4倍。

再回到创新和经济的关系上。企业通过创新带来利润增长,就会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来劳动力和资本,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即资源偏向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实体,远离生产力低下的事物;反之亦然。要实现投入产出比目标,需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虽然创造性破坏理论以及相关实践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今天的形势有所不同。创新可能发生在政府、新企业等不同主体之中,也可能产生于科学家的跨国界合作之中,这些创新模式随处可见。由于新知识的价值极高,人们往往不愿意公开,希望拥有专有性,并进行资本化运作,这导致新知识发现和创新的速度变慢。只有不断产生新的科学发现,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才能保持创新的活跃性。

总的来说,知识发现和开放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短期利益和长期、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矛盾,这也是开放科学中的矛盾之一。

开放科学的六大原则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和科学文献的免费获取正在同步推进。20年前,开放社会基金会组织的布达佩斯会议启动了一系列倡议,希望确保公共资金资助的项目成果能够为所有人公开获取。

开放获取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使研究报告和研究数据出版物得到严格的同行评议,知识获取渠道也更加开放,公众因此得以获取研究信息。开放科学使科研也更具透明性和可重复性。很多研究错误一直被掩盖着,而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可以使得这些错误很快被发现。开放有助于科学解决跨领域、跨地区的问题。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就需要众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克服国界和学科障碍,通力合作。开放科学的六大原则是:开放方法论,开放源代码,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议,以及常常被遗忘的开放教育资源,即通过教育资源实现开放供给。只有这六大原则有机联动,才能使科学成果得到更有效的开放,便于被验证、接受和投入新用途。

开放科学还有很多益处。比如,开放科学实践可以更快地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全球效益,提高公众参与度,并加入信息披露,确保所有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开放科学鼓励大众创新。开放科学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机制,使大众发明、大众发现能够实现并造福人类。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这是一个涵盖不同元素、更加复杂的开放科学体系。

开放科学面临的各种矛盾

但是开放科学也存在各种矛盾,比如经济利益冲突、学术舞弊、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法下研究受到局限、受商业资助的研究在认知性和社会公众性上受到质疑等。如有些研究并不完善且结论错误,但是没有公开发表;另一些研究出于利益考虑伪造数据,为企业提供想要的结果。

简单来看,开放科学推动透明、共享、合作和问责制方面的实践,似乎是为了打破商业研究的局限性,但目前开放科学的实践集中在公共科学的研究领域,鼓励与私营部门积极合作,创造了商业科学这样的公私合作新模式。开放科学的初心是让所有学科都能获得信息,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现在合作进入私营部门,从事的研究工作也同样非常吸引人。一些科学思想家提出,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日益私有化和商业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研究转入私营部门,现在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由私营企业来资助的。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非常重视创新,也希望以此占据竞争优势。如果能够保证研究成果的专有权和研究人员的利益,那么这些矛盾都是暂时的、可以化解的。但是私人赞助的研究都以营利为目的,这也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公众研究是为了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创造利益,因此虽然长期来看,分享基础研究成果对全世界有积极意义,但目前的实践仍然倾向于保持研究成果的私有性。举例说明一下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研究结果都值得开放,有些研究不被发表才是明智之举。比如《快速制造核武器》《高中难度的流行病毒制造教学》《超简单的机器人杀手工具包》等,肯定没人希望在公开平台上看到这些论文。总之,总有人滥用科研成果,我们也应该想办法避免科研成果落入这些人手中。

我认为,世界各国公民都将极大受益于开放科学。现在开放学术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多样,矛盾不可避免。这需要我们建立精细的判断和监督机制,在创新过程中从经验、道德等多个层面获得指导,鼓励开放创新,同时谨慎处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益冲突是人类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层面之一,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深入的思考来应对。

如果尽力保持科学和创新知识的开放获取,人类将会受益无穷。(本文根据2021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演讲实录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科学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科学拔牙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