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颖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构建了从创新理念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发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并围绕科技创新相关重大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集中体现为七个“必须坚持”,并仍在不断发展深化。七个“必须坚持”既是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深刻总结,又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突出了新重点和新方向,成为我们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核心要义的“方向盘”和“金钥匙”。
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当前,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必须自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要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实践探索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贯彻落实“四抓”新理念,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科技创新的总目标,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涵。把加强科技创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时代内涵和空间内涵。在历史内涵方面,是对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变迁的深刻思考,对我国近代科技落后与被动挨打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对我国科技创新成功经验的深刻思考;在时代内涵方面,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发展的深刻思考;在空间内涵方面,是以全球思维参与创新治理、担负国际责任的深刻思考。
这是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以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筋骨”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前沿部署,又要围绕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平安中国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面向重大场景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
这是科技创新的主线,是道路自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动体现。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线要求,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要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体系化能力,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结”造型桥塔(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更有效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作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强化宏观统筹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能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
。这是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础。将人才作为创新的最重要要素是对马克思生产力学说的发展,这一论断构建了人才—创新—生产力发展的逻辑链条。要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作风学风取得实质性改观。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让我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创新创业沃土。
这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积极拓展科技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空间,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筑牢联通国际大循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根基。做负责任的大国,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引,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纲领。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人才资源、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为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航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他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人才这一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地位。纵观各国科技发展史,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国家人才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行战略谋划,他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提升和结构的改善,形成了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澎湃力量,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他还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近年来,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建立起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优化了科研环境,大幅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
人才培养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培养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285.3万人,在学研究生314.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63.4万人。
任何一国的科技发展,都不可能只使用本国的人才,都需要各国人才的交流互鉴、互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2017年,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经累计支持8300多名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培训学员18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国际科技舞台,为解决全球重大问题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认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试点基于信任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包容的舞台。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机制;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组织体系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用好用活各类科技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
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伦理建设,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决破除“四唯”不良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深入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积极为科研人员松绑,保障科研人员科研时间,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出成果;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成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规则;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针对基因编辑、人机接口等技术领域加强前瞻科研伦理建设,重视新兴科技中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