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云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劳动教育的渗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国家也提出了更多的工作要靠劳动来创造,要提小学小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他们的劳动行为和态度,就必须加强劳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民族意志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依据。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
前言: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阶段是智力和体能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劳动观念还不清楚,劳动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特殊学科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要兼顾学科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状况。在劳动教育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
一、初等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使其更能反映出教育的社会目的。伟大的革命家、作家高尔基曾说:“一切幸福与美好的东西,都来自于劳动。”发展教育,就是要培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把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才能使其更好地反映出教育的社会目的。其次,劳动质量在个人综合素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中国小学生中普及劳动教育,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生劳动能力低下的成因分析
本文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对策。首先,从学校的观点来看。目前,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仍有一定的误区。有些学校只教授劳动课,劳动教育是游戏化的,教科书式的,肤浅的。有些学校相信,为学生的安全着想,他们是在用教学来替代劳动,用课堂来替代劳动。有些学校租了吸尘器来清扫教室,以免影响到学生们的上学。其次,对父母的看法进行了分析。当今中国的大部分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来不会让他们做家务。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许多父母不愿把工作投入到学习中,而忽略了劳动对于子女的成长。
三、把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1.对“显性”劳动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所用的教科书均由专家编制和审定,“劳动”成分在其中广泛存在,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作为一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识字、造句、谋篇,这固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当老师们面对那些明显带有劳动教育意味的文本时,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例如《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农村男女在农村生活,孩子们模仿成年人的劳动,赞美他们的勤劳和孩子们的天真。诗歌的内容是老师培养学生勤于劳作的好习惯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进行本课前,首先提出问题,了解学生会做什么家务活,完成课文后,再把家务活安排到学生的家里,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2.对“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除了上述“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外,还有一部分“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尽管这些资料中并没有明确地阐述某些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没有规定学生的劳动学习目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劳动知识,只要深入挖掘,就能使其产生劳动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些影响因素在学生中不易察觉,但作为老师,要充分发掘和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教育的素材。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就“谁做家务”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使他们了解到母亲要照料一个家庭是多么的不易,这样才能了解自己对母亲的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要将它付诸实践。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而且能亲身体验到劳动能让人更漂亮。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着大量“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3.口头交流,积极探索
许多口语交流的主题来源于生活,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实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受到了许多人生的指导。另外,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话题也可以作为口语交流的材料,老师要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发掘劳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例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上台演讲,由学生扮演演讲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演讲技巧的机会。
4.利用日记及时的记录
劳动是一种光荣而自由的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肮脏工作,而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它考验的是劳动者的耐力、体力和智力,劳动中蕴藏着生命的深刻的智慧。而劳动的智慧是通过不断的劳动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不通过劳动的经验和真实的感觉来表达对劳动的热爱。所以,必须适时地调动劳动的智慧,善于总结经验,并鼓励同学们把劳动的经验(最好是每天)都记下来,通过记日记、写作文等形式体会劳动过程中的心态、状态的变化,总结出劳动的益处。
5.加强劳动教育,合理使用课外读物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能够渗透他们的灵魂,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这就使得许多老师更加注重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给予他们建议和引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隘,主要是由于他们所读的书太少,所积累的知识太少,难以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加强劳动教育,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并通过阅读与劳动相关的文字来培养他们,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
结语:总之,中小学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汉语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劳动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掘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对上述内容的关注,把劳动教育的内容科学地融入到教学之中,改善教师对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把劳动教育的内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2021(15):234.
[2]司振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新课程,2021(28):3.
[3]姚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1,21(21):61-6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