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莹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其广泛。从幼儿时期3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来阐述幼儿艺术教育当前存在的隐患及不足,提出在此教育环境中正确发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几个观点。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家庭;教师;社会
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 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成 长的过程中会经历 3 种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学校 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会给 幼儿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当今仍有人遵循“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认为美术创作重在顽强的毅力和耐力锻炼,苦练基本功。
一、家庭艺术教育
当幼儿还不会写字、不会算数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画画了。“一个人在游戏时得到的快乐与兴奋的那一 刻,正是技巧得以进步的一刻,就是真正易于专注于 某种技巧的时刻。”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活动就像不受约束的游戏,也没有固定答案,不需要辨别是非对错,可以随心所欲,纵情发挥。与其说是游戏,更像是倾诉。当儿童还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话语来传达个人感受时,如需与其他人沟通,可以借助适当的线条和色彩来传递自己心中的想法,从此满足自己内心 的表现欲。绘画是孩子们最本能的需求,而学习绘画 是帮助他们表达而不是替代他们表现。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常常是孩子最先接触和被模仿的对象,也是幼儿最依赖的对象。陶行知先生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充分理 解,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而艺术教育中,当父母看 到自己孩子的作品时,应当多鼓励和赞美他们,肯定 他们的行为。这使得幼儿能从父母的行为去判断和相信自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一句“这是你画的吗?这么漂亮。”“孩子,你的画面中的颜色真漂亮,像彩虹一样。”“我们家的小画家,你能教妈妈画画吗? 画出像你画的图画一样好看。”不吝惜鼓励言语的家长,就像给幼儿打开了一扇门,鼓励幼儿迈出脚步,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赞美的同时,亲子关系也可以得到改善,更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幼儿美术活动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应该是 胆怯的和懦弱的。家庭教育者应该以引导幼儿养成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及创作专注力。除了要给予儿童足 够的理解和尊重以外,还应多给予帮助与支持,让他们在进行绘画活动中能够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条件。请不要因为不懂,就搪塞几句无关紧要的言 语敷衍了事。更不要因墙壁弄脏、衣服弄坏或者是绘画工具到处乱丢而失声痛斥幼儿“鬼画桃符”。
幼儿需要被肯定,画纸和墙面上的涂涂画画正是他们情感的表达。父母的不理解和苛责,有可能会长久地烙印在幼儿的心中,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心灵创伤, 甚至会打压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做出错误判断,形成胆怯和自我怀疑。作为家长,请尝试着去了解、理解和谅解幼儿那些稚嫩举动,即使它在您眼中是带有破坏性的、滑稽的和不被理解的,但是您是他 最亲近和依赖的对象。 请尝试理解其行为,呵护其内在,让孩子们时刻体验到父母臂膀下的“安全感”及可信任。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
《幼儿教育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表现。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关键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们的初衷是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预设好范围,让幼儿按照成人拟定好的目标成长。反观当今新形势、新局势的客观环境下,幼儿教育中设定比生成的多,预演比创新探索的更多。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习惯性去预设教学目标,操作流程及最终结果。在这种早已预设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 由自主地忽视幼儿的感受与体验,更忽视了幼儿真 实需求。儿童教育专家楼必生、屠如美认为儿童美术创造可以在没有范例的情景中,根据观察印象与感受进 行创作。教师干预越多,幼儿自主的空间就越狭隘,其创作探索得不到实现,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会丧失了自如探索、自主感受、自我表現与自由创作的机会。 他们不能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而是被灌输和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呢?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反思 和斟酌的。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样的角色设定如何让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真正的平等交流是让每个孩子依照个人的真实情感,而不是小心翼翼去揣测老师的想法和喜好。老师想让我画出什么?我该怎么做才是符合老师的要求。儿童 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成人在画画中往往是力求“客观”地再现事物,
三、社会艺术教育及其导向
新兴时代变化太快,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所不在。昨是今非,常常颠覆常识,颠覆真理,刚刚适应,又星移斗转。各种功利性的幼儿绘画启蒙班、 提升班,竞赛、等级考试倍受万众瞩目,艺术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假象。 世俗的艺术功利心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该有价值取向,利益的驱动促使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把情感、愉悦的、创造的和非功利的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异化。 他们窥探家长们 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利用艺术这件漂亮的外衣去 包裹那些商业行为。利益原则压倒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艺术活动变得不再单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赏析绘画 的观众眼中有一千种绘画评判标准。 艺术教育本身就 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科目。形形色色的绘画比赛,评 委并非是多年从业儿童艺术教育,评分标准也无法脱离“成人设定的标准”,缺乏约束的社会导致赛后幼儿们获奖的短暂风光与家长们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及盲目跟从。这种过于夸大“技”,重视结果而忽视幼儿创作过程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是没有情感的作画机器,其作品就更不会有什么情感传递可言。这种畸形的教育评判标准定位在知识技能层次之上,夸大艺术创作后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内心真实的需求,缺失了艺术本身对于幼儿内心成长的影响。家长们的艺术教育见解颇为淡薄,攀比过后的强制、逼迫幼儿进行艺术学习。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高莹.对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的讨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0,23(6):264-267.
18955017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