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华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了文言文的课文,对水平有限、理解力低、经验浅薄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点。但编者选取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思辨性和趣味性,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和成长需要,所以我们教师要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文言文自主感悟能力的思路,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实践,设计多角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感悟语言能力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一、重设读写结合的序列链
高年级学生对阅读白话文有一定的基础,只要稍加练习就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达到常规性教学目标,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就并非易事,因此,课堂教学改变从以往的表象化、局部化、机械化的课堂目标为重设读写结合的序列链,引导学生通过“探索——重设——生成”这三个步骤,外加理解文本的概念性知识和作者创作的初心,提升对文言文自主感悟能力,再重设写作意图,实施可操作、可实践的读写阅读步骤,生成新的语篇和认知。
阅读的展开和深入对写作起着关键作用,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要想达到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在阅读上下足功夫,读写结合,读写训练,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无一不是重设读写结合的序列链的过程体现。比如,在教学六上《伯牙鼓琴》时,如果能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话,让学生说说意思后再追问“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他完全可以弹琴给其他人听呀!此处的重设就从把课前搜集的资料《破琴绝弦祭知音》的故事详细地讲述给同学听开始,进一步建立概念性知识,使学生充分地建构文言语感,建立“知己知彼、心心相印”这一知音的概念。这是学生循着文路自主阅读、感悟文言语感,唤醒他们自主地独立思考的过程,继续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想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在这一重设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走进情景,有的学生表达了对失去知音的伤心欲绝,有的学生表达了对知音的怀念之情,有的学生表达了孤身一人的冷清孤独……不同的个体重设了伯牙不同的领悟,通过重设这个细小的环节使这篇文言文的感悟读出了全新的情感,读出了别样的体会,习得了“探索——重设——生成”方法。文言文就是这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当我们重设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序列链,或唤醒或关联或引发学生情感需求和冲动,在其中又赋予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心得能量,增加情感的体验经历,将文本与现实勾连,激发言语表达的欲望,拓宽了对文言文自主感悟能力的思路。
二、探寻语言实践的体验
课标中提出:“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文言文作品的感悟亦是如此。在理解了字、词、句基础上,剖析事例,洞察观点,勾连前后,铺设论据,探寻语言实践场,层层推动对文言文自主感悟的实践操作,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根据学生个人水平而定,收获可点滴,亦可小溪泛尽,更有甚是汪洋大海;有学生感悟了词句内涵,有学生获得了主人公的情感意蕴,有学生发现了经典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尊重学生天性的自然、本真的表达的基础上,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有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文言文中的各种情趣,进而推动学生对文言文自我感悟能力的提升。
表达形式是言语表达的外在密码,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应,也就代表了不同水平的语言表达。以教学统编《语文》六下《学弈》为例,当学生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时,很容易明白故事否定了智力因素,肯定了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才能有所成就这一学习常规。如果以简单粗犷的教学让学生习得这一道理,非但没有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把文言文教得死板单一,拉低了学生学习感悟能力,实在没有落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果我们能抱着探寻语言实践这一目标,适度提升学生文言文自我感悟能力,想必课堂上会出现另一番景象。我们纵观六下第五单元不难发现,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正是符合《学弈》中两个不同学棋人展开的描写,呈现了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探究。我们再从横向的角度——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发现,为了证明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章对比论证了两个学棋人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可谓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因此,在教学《学弈》时,我们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这篇文言文不仅清晰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还有理有据地教会了学生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习使用这种论证方法来印证自己某个观点,使论述具有说服力。这一过程,无不体现了统编教材单元导语把这把“尚方宝剑”使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的展现,也体现了师生共同探寻语言实践的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感悟语言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全面感悟文言文独有的魅力。
三、实现思维提升的实效
文言文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实现阅读思维的提升,这就需要语言与思维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学生的思维随阅读需要进行发散或者聚合,伴随教师多角度、多方位的发问,激发学生可贵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促成思维提升的目标实现,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自主感悟能力。這一过程既是培养自主感悟能力的途径,又是发展阅读思维品质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重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品读文言文,还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如统编《语文》五上《少年中国说》是一篇爱国立志的新体散文,条理清晰明了,语言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尽致,融形象性、抒情性和辩论性于一体。这篇文言文在教学时不妨借鉴华师大郑桂华老师的做法,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在静态的平面教材去发现、思考、挖掘主体的、动态的新知,给予学生思维提升的方法,搭建抵达目标的“脚手架”。《少年中国说》第三自然段最后作者出色地运用了象征兼比喻的写法:“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潜龙腾渊”象征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这些描写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一份炽热的爱国之情跃然于纸上。但对于学生来说,文中涉及文言词推理和想象,需要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依托直观形象做基础,才能唤起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助力抽象思维,建立思维训练阵地。教师就是要帮助他们在这片阵地进行思维实操,实现思维提升的实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目光投射到: “乳虎啸谷”“鹰隼试翼”是同一事物——刚出生都很有力量,以此类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巨龙腾空”都是这样的特点:都是新生的强大的事物,长大后更是前途无量。接着继续推进思维的进程:这些新生事物与少年有关系吗?联系1900年的中国面貌,梳理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建立思维训练阵地,学生便根据自己的理解“新生事物”象征“少年中国的______”(如力量朝气、目标远景)在这片阵地上进行思维实操,实现了思维提升这一实质性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主感悟能力,还可以运用“解表象、析内蕴”这一桥梁式的教学方式,层层推进、逐步实现思维提升的实效。
综上所述,要想落实学生对文言文自主感悟能力的提升就要两手抓,一手抓站在“学”角度上,夯实基础,落实语文要素,将文本中的语文要素转化成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现实能力;另一手抓思维开拓和实践创新,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发展的主人,以感悟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双手配合,携手并进才能导演新课程下的一幕幕活剧。
18375005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