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瀚
[摘要]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在稳步推进改革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在方法論上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为深化改革选拔和培养更多年轻干部。
[关键词]南方谈话;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3-0026-06
1992年1月至2月,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危难关头,邓小平从北京一路南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针对当时我国改革现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破除了姓“社”姓“资”的思维禁锢,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在徘徊关头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重振了改革信心。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前进道路上仍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依然有必要从南方谈话中汲取改革智慧、拓宽改革思路、凝聚改革力量。
一、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一)必须对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作出区分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中对制度的调整,这是一段时期以来理论界的困惑之地,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打通的关节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370改革不能再抽象谈论“制度”问题,众所周知的“制度”事实上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不能把其中的“基本制度”和“体制机制”两个方面混为一谈。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制度、体制、机制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政治概念,“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2]。只有反映社会结构的制度才能决定社会性质,体制和机制则反映的是国家具体运行方式。
改革调整的是“体制机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进一步改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澄清了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识误区,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之后多方面改革扫清了认识障碍。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这套基本制度确保了新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层面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再次重申了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论断。同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刚刚起步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3]否定这套制度,就是改旗易帜,因此绝不能在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也持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揭示了国家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竞争,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彰显制度的优越性,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改革总目标的原因所在。此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创性地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进行总结概括,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层次,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由和底气。
(三)将生产力从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按照邓小平的理解,社会主义的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基于对“基本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区分,改革必须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做法进行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机统一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从相应的生产关系入手,而生产关系逾越或滞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会使这一统一体遭到破坏。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就极大挫伤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力水平自然难以提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邓小平多次谈到要用“责任制”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要把蕴藏在人身上的生产力激发出来,把人从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体制机制的变革非但不损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还能为社会主义制度增添新的活力。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要适应我国进入新时代后新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继续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合理、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变革,兴利除弊,破旧立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最终都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入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倾听时代声音,摸清了束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论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国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突破性、重塑性改革,改革实现了从初期的局部探索向当前的系统集成迈进,各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彰显。
二、稳步推进改革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源于对改革大势的深刻洞察
改革开放后,“政策不变”是邓小平的一贯看法,即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大量雇工带来的社会争议为例,阐明了政策轻易变动会对改革全局带来的不利影响,他强调:“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1]371
改革不仅要“破”,更要“立”,政策是否立得长久稳定,这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一条重要标准。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带有一定试验性,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推广的话,在经过一段试验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政策应当保持稳定和连续,这对改革的受益者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对政策观望者的示范和引领。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因为这些政策经得住改革实践检验,是深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正确的政策稳定不变,就能实现他所言的“中国就大有希望”。放眼全球,南方谈话发表在苏联解体两个月后,此时世界社会主义正遭受重大挫折,国内改革开放也一度陷入徘徊,保持政策稳定,改革开放的进程就不会中断。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影响,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不为所动,保持政策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会被逆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要保持政策稳定性,他特别强调政策不能“翻烧饼”。针对全国性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4];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针对社会上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5]。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政策不变”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驾驭复杂局面、持续深化改革的恒心和勇气。
(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关键在于科学决策
全面深化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各领域各环节的联系日趋紧密,更要决策者审慎决策,避免“翻烧饼”。仓促决策会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更重要的是政策随意调整的波动性最终会传导至改革全局,挫伤一线干部的干事热情和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全国性的宏观大政策还是地方性、部门性政策,均应保持连续和稳定。
在当前的改革实践中,一些政策难以执行或是出现“短命”的问题,大致可分為三种原因:一是政策在制定之初就未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决策者闭门造车,一些具有空想性的政策方案自然不具有可落实性,在实践中不受群众欢迎,只能草草收尾;二是一些干部为了一时之利而产生“政绩冲动”,大干快上一批大工程、新项目,缺乏对政策可持续性的长远考量,最终因政策违背经济社会运行规律而中途夭折;三是政策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附属品,政策随着地方主政领导的改变而调整或废止,使得政策无法长期贯彻执行。
因此,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1]37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干部在决策中要保证政策方针有足够的酝酿和研究时间,多深入实际、听取群众呼声,真正让群众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尽可能做到集思广益。其次,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标准,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改革政绩观,本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将各项重大改革部署逐项落实落细。最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使得好政策不随地方主政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不沦为“一任领导一张图”。
三、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是持续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一)“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方法的伟大创造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句民间俗语,最早由陈云应用到经济理论中,改革开放后经邓小平推广,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的代表性方法,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稳妥的行动策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382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来源于群众的智慧和探索,这也是邓小平鼓励改革要大胆试验、大胆闯的原因所在。
“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立足实际、从鲜活社会实践出发的、积极有为的行动策略。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对还不了解的、未能把握的情况和现实,盲目推行脱离实际的政策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可以通过局部的改革试验来探索出路,这样稳中求进的方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改革风险和成本,而且在试点探索中取得的成绩还可以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大范围的改革。
从认识论来看,“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空谈理论,要通过局部的试验探索总结出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践路径,把局部实践中的特殊性推广成为全局改革中的一般性,把实践中的感性经验上升到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在探索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凝聚共识,从而为全局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只有通过实践的探索,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才能付诸实施并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因而不能低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作用。
(二)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中深化改革
2010年,“顶层设计”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出现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对改革的全局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这是系统科学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应用。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提出并非要取代“摸着石头过河”,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项涉及面广、关系复杂、难度极高的系统工程,新问题、新风险会不断产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依旧没有过时。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改革实际,提出要把“摸着石头过河”同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统一起来,强调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谋划。因此,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才是推进改革的完整方法论。
在改革实践中,要正确理解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没有试点的先验就没有全局推广的可能,而试点最终上升为全局性的改革才有意义,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6]无论改革开放进行到什么时候、何种程度,都不能夸大顶层设计的作用、绝对理性的作用,但也不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去探索试验,一味地怕错求稳会错失改革良机。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的创造,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运动中求得真理,这是“摸着石头过河”为加强顶层设计所贡献的积极意义。“摸着石头过河”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终点,局部的试验都是为了全面地推开,要及时将“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成果上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顶层设计的要求,为全局性的改革决策提供经验参考。
四、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在改革实践中日益清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论断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鲜明价值,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的一种功能和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以共同富裕为显著特征的崭新社会形态,但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他们只能描绘出大致的轮廓,这一历史性课题落到了中国共產党人肩上。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共同富裕进行了说明,一个是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首次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另一个是从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视角,提出要适时缩小两极分化,“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374。这些认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盼,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推动共同富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提出了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强调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的战略安排把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民族复兴目标与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统一起来,为推进共同富裕明确了时间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将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明确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被提前到“十四五”规划末期来实现。可以看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有了更好的基础和更强的能力来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时间表被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逐步变为现实。
(二)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在改革实践中日益丰富
在改革的不同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在内涵上是有层次之分的。邓小平所讲的共同富裕首先是对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上下共同贫困现实的回应,他深刻认识到“贫穷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声誉”。因此,共同富裕在当时最首要的任务是摆脱旧体制下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穷的社会现实,解决共同贫困的问题。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应当摆脱社会主义要“均贫富”的思维惯性束缚,要允许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财富、改善生活,先富者可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吸纳更多人就业、发挥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另一部分人致富,进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而新时代谈到的共同富裕更多针对的是贫富分化问题,也就是邓小平所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相较于过去解决“共同贫困”问题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大判断,贫富分化无论从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从改革现实来看都是一种突出的表现,改革则要重点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共同富裕被摆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当前中央支持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都使得共同富裕日益具有可操作性。
就具体内涵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共同富裕在内涵上更为丰富。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而共同富裕要放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内理解,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7]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所讲的共同富裕更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推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实现共同富裕更要依靠共同奋斗,这更向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新人的样貌前进了一步。因此,除了要摒弃之前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或是“杀富济贫”等不恰当的理解方式外,更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样更为宏大的视野来理解共同富裕,推进改革的指向性更强,要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来推进。
五、为推进改革培养和选拔更多优秀的年轻干部
(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改革在任何时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没有正确的组织路线、缺乏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改革开放的进程随时都有被葬送的风险。在1992年初,改革开放受到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度放缓,在多种社会思潮交锋、是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徘徊关头,选择坚定的改革者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人民是否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决定性作用。组织路线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1]380,其关键在于“现在还要继续选人,选更年轻的同志,帮助培养”[1]381,其目的在于“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1]381。邓小平的选人用人导向十分明确,就是要选择坚定的改革者。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作为的优秀干部,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参与到改革一线,被摆在了党的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后,在中央深改组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要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在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当前培养和造就可靠的接班人,上升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因此,推进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态度和标准,将真心拥护改革、善于谋划改革、勇于担当改革的干部委以重用,用好考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在多方面关心关爱干部,更要科学把握问责机制,为敢想实干者卸下思想包袱,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鼓励广大干部在改革攻坚中担当作为、干出成效。
(二)从多方面提升干部改革攻坚能力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都要靠各級党组织、党员干部来认真贯彻执行,才能落到实处。只有依靠人,才能把制度运用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应具备的七种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就是其中一种。
一方面,提升改革攻坚能力要求多方面提升干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当前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党和国家对年轻干部的能力和本领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不再是类似过去的从单一领域和环节出发的传统思维模式,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全面的改革,改革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掌握多方面的本领。除了必须具备从事本职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管理等多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多样化的能力,以足够的能力驾驭繁重的改革攻坚任务。
另一方面,提升改革攻坚能力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和决心。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我国在新发展阶段要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因而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压力与以往相比更加繁重,这些新变化对我国改革攻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更加严峻。这是对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本领的大考,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意志和决心的大考。年轻干部要经风雨、见世面,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敢于向体制机制中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时代大考和实践中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赵理文.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5):17-2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80.
[6]习近平.树立改革全局观积极探索实践 发挥改革试点示范突破带动作用[N].人民日报,2015-06-06(1).
[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EB/OL].(2021-10-15)[2021-11-30]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责任编辑:王玉倩
33855019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