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新要求。多读书具体在字数上有何要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显然,仅仅靠一篇一篇的教,学生一学期无非也就是学习二、三十篇课文。这个量和课标要求的阅读量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强化课外阅读呀!”事实上,我们老师也许的的确确也布置了课外书籍让学生读,但缺乏的是具体的指导。课内我们在教方法,但是,课内所教的方法却在课外用不上。为此,群文阅读理念与方法应运而生。这种阅读理念与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真正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习惯。
以往的语文课堂是一册一册、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篇课文,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到字词句篇,精学细品,对于应试教育而言,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增大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而言,质量不高。而群文阅读,需要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多个文本,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又通过关联度很强的多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进一步阅读更多的作品。而且,群文阅读能够改变以往“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阅读教学格局,促成“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多元拓展”的高质量阅读教学新局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大体上分为三个层级实施:第一个层级——“单元课文的整合”;第二个层级——“课内课文的整合”;第三个层级——“课外文本的整合”。这三个层级由一至三,层层递进。第一层级难度较小,篇目之间的跨度较小,属于群文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实践体验群文阅读。第二层级难度适中,篇目之间有跨度,但所选群文仍然在教材范围内,是对群文阅读方法的进一步运用。第三层级难度较大,选文一般都是课外篇目,跨度较大,辐射较广。无论哪一个层級,“整合”作为群文阅读最直接的一种形式,能使师生通过阅读群文,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群文阅读主题,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第一个层级:单元课文的整合
从由易到难、先课内再课文的原则出发,可从单篇课文的整合到单元课文的整合,实施群文阅读,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单篇课文的整合
把单篇课文中的一则或几则、一首或几首教学内容进行小范围的教材整合,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系统化阅读多则文或多首诗,上升主题高度,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杜甫诗三首》,把其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进行整合,摒弃过去一首一首讲解字词、诗句、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等的范式,在研读、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一条贯穿三首诗的内部线索,譬如三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正好揭示的是杜甫诗风的形成轨迹。由此,结合三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通过阅读三首诗,感受杜甫在人生不同时期的心迹表露。写于“开元盛世”的《望岳》,当时只有二十四五岁的诗人意气风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就表露出他此时慷慨的意气和豪迈的胸怀;写于“安史之乱”之初的《春望》,当时被困长安的诗人杜甫心系国家命运、家人安危,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表露的就是他心酸伤痛的情感;而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石壕吏》,用叙事的形式直接写了官吏的残暴和平民的悲苦,表露了作者对百姓深深的怜悯与牵挂之情。通过对三首诗写作背景的整合,从杜甫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这三首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他在青年时期、壮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的不同经历和不同心境,体会三首诗歌写作的魅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立体化地认识杜甫,并从中获得成长的感悟,引发对人生波折起伏的思考。
(二)单元课文的整合
单元课文的整合是指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单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深入思考单元之内几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整合出群文阅读目标点。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其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按专题组织单元教材内容。借此,在单元课文的整合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单元主题作为群文阅读的有利条件,实施教学。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文内容都是描写美丽的大自然,为此,以“美丽自然”为主题,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实施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既从文本中感受自然的美,又从不同的文本中学习描写的方法。像这样实施群文阅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节约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能够从最基本的学法学起,让学生快速、轻松学习群文阅读方法。
除以单元专题或主题组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外,从课文内容寻找“共振点”,也是整合单位课文、实施群文阅读的有效方法。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选文章《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几篇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这个“共振点”,既能集中学习散文的这一特点,又能比较三篇课文语言风格上的不同特点;既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很好地做到了体裁上的“求同存异”。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这四篇课文,都涉及到了人物描写,以人物描写方法为“共振点”进行单元整合,实施群文阅读,既能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抓住可比较的价值点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层级:课内课文的整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当师生都领悟了群文阅读的理念、掌握了群文阅读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大踏步跨出第二步:整合课内课文,进行群文阅读。
(一)同册课文的整合
相对来说,在同册之内整合课文,实施群文阅读,相对难度要小一些。现行语文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为此,群文阅读利用教材的确定性,克服教材其不系统的一面,就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在备课时要站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按照语文课程的学段教学目的、能力要求选好用好教材。具体来说,就是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依据教材提供的范本、思路,利用好教材设定的起点、借助的跳板,在一册之内进行群文阅读的课文整理、组合,以达到整体大于部分、重组大于整体的整合重组效应,发挥教材范本的最大功能。
例如整合七年级下册课文《邓稼先》《最后一课》《木兰诗》,围绕古今中外的家国情怀组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爱家爱国这一人类共同的情怀,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发挥教材范本的最大功能都有显明的作用。
(二)跨册课文的整合
跨年级进行教材内课文的整合,难度相对更大了一些。当然,在七、八年级也可以通过选择两篇课文构成一个阅读“群”的方式降低难度。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答谢中书书》与八年级下册的《与朱元思书》,这两篇课文之间有许多可比性,抓住其中异同点,包括对“书”这种文体的阐释,对写景角度的分析,对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对作品表达的作者心境等等,就可以实施两篇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可见,只要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多下功夫,一定能指导学生用好教材的范本作用,让阅读成效更加显明。
第三层级:课外文本的整合
整合课外文本,需要抓住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此为精读篇目,选择一个议题向课外进行辐射。这样,不仅能借势跨好第三步,而且能够让学生把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文本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例如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白杨礼赞》为精读篇目,以“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为辐射点,让学生寻找课外同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
再如以《范进中举》为精度篇目,围绕“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议题,让学生阅读《雕花烟斗》《病人》《翻浆的心》群文,探讨人物形象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这样,他们不仅能够运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更多相同类型的文本,而且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自主思考。
把握群文阅读的要义,跨好群文阅读的“三步跳”,对于我们实施好群文阅读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些关键,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开红.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55):45-45.
王著元,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教师。
323350058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