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
摘要:传统的分数观存在许多弊端,摒弃这些弊端,发挥分数的积极作用还在于教师分数观的改变。在教育教学中,分数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的材料、作品也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此外,同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都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修正和补充作用。
关键词:分数成长记录袋 同伴的评价 自我评价
下课铃声响起,我站在讲台前督促学生交数学试卷。
“老师,再延长10分钟!”“老师,等一会儿!”“老师,这次考试分数不给家长看吧?”在我的催促下,孩子们极不情愿地把试卷交了上来。
为了尽早知道学生的考试情况,我利用两节课时间批改试卷。当我翻阅到最后一张试卷时,忽然试卷中掉下了一张便条,拾起来一看,上面写着:亲爱的老师,这次我考得不好,请原谅!以后我一定认真学习,这次的考试分数就别给我爸爸、妈妈看了吧!求您了!我不是害怕爸爸妈妈打我,而是害怕他们失望的眼神。
看完后,我心里一颤:分数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就真的如此重要吗?可细想一下,我们有些教师不也很看重分数吗?那么怎样用分数合理地评价学生?除分数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的评价方式呢?
一、避开分数带来的弊端,发挥分数评价的积极作用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中考、高考,都是通过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分数决定未来的命运。在应试教育中,学习演变成追求分数。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中,谁考的分数高,谁就自然成为学生的偶像,导致大家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缺点,盲目崇拜,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另外对分数过分追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刚刚做完测试,就追着老师批阅试卷。如果自己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甚而得意扬扬;如果考了低分,就萎靡不振,上课是无精打采的,自觉低人一等。我曾教过一个数学成绩相当优异的学生,几乎每次考试都在140分以上,可他总嫌自己考不到满分,于是不止一次地问我,他是否就比考满分的同学差?其实,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对于许多数学难题都有新颖的见解、巧妙的解法,只是每次考试都比较紧张,导致做题过程中细节之处出现错误,你能说他就比考满分的学生差许多吗?
若完全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会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负担,产生不自信,进而自我贬损,不能悦纳自己。正因为分数制存在弊端,国外有些教育学家认为应该取消分数。然而大多数教育评价专家认为,用分数评价的弊端固然存在,但责任并不全在此,所以不应轻率取消。我也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分数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见证。但是教师要分清是用分数来表扬、肯定学生,还是用分数批评、否定学生。所以分数所带来的弊端,罪不在分数,完全取消也就不合理了。
取消了分数这样一个评价学生的标尺,教师也就失去了一个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就很难摸清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教育部门也很难全面衡量学校教师的工作成效。没有了分数,教师和学生对待工作和学习就可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因此,要发挥分数的促进作用,把分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一个分数标准,促使学生达到这个标准。
二、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评价素材
在教学中除了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外,我还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七年级刚入学时,我把学生入学时的数学成绩制作成表格,发给每个学生,并对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附在表格后面。学生阅读后,给自己制订下一个目标,并写在纸上,然后将表格和学习目标放入成长记录袋,记作材料(1)。一学期后,同学们将当初的入学成绩和目标与一学期后的期末测试成绩进行比较,认识到自己哪些地方有所进步、哪些地方有所欠缺,再制订下一个学习目标,将期末测试成绩和新的学习目标放入记录袋中,记作材料(2),如此循环下去,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类似材料将有六份。这样的连锁材料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方面的相对全面的信息,也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成长记录袋不光记录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收集学生的一些作品。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制作“美丽的花边”,结果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其中许多作品非常精致美观。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点评、欣赏,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墙报栏展出,学生还将作品带回家,让家长欣赏,最后这些作品也将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类似的活动还有利用轴对称知识制作脸谱、利用轴对称知识吟对联、用多边形设计劳动奖章等,有的学生作品刊发在画报上,有的设计劳动奖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既发展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性,感知数学的美学价值。此外对于某种题型的一题多解的现象,也可让学生去分析探究。在班级中讨论,有哪些新颖的方法可以解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将结果整理出来放入成长记录袋中,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三、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有些方面,同伴之间的了解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为清楚,所以同伴的評价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教师可以从同伴的评价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表现往往是其较美好的一面,而教师的评价,或因为师生间的隔阂,或师生之间直接接触时间较少,会有不公正的地方,此时来自同伴之间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学期末,我都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相互评定活动。有时采用的主题是“赞美我的同桌”,有时采用“向你学习”或“提个小建议”等主题。每学期的期末报告单,我都将评语设计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填写学生在学校的真实客观的学习情况;第二部分,留给同伴填写;第三部分学生自己填写,力求做到对学生的评价公正、合理,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数学的学习,我经常要求学生自我评价。比如一次测试后,我会让学生在试卷旁边写反思:本章你学习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提高了,你的不足在哪里,等等。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弥补不足,使学习更有方向性。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测试的结果相互进行分析、评价,互勉互励。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评价贯穿其中,使评价常态化,并且多以表扬、激励的方式肯定学生。但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把握评价的尺度。因为无原则的表扬,或者忽视给学生一定的挫折、指正,对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适当的批评、否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受挫折能力。
同时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评价就成了师生的负担。评价的方式也力求多样,但又有侧重,评价的力度和广度也应适时、适量把握,这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它的教育和激励功能。
鉴于评价的多样性,师生不能只盯着分数,更不能将分数视为自己的“命根”。广大教师要明确分数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余文森,吴刚平.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唐丹丹
31455019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