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山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福建 厦门 360000)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常见类型,该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常表现为咳嗽、胸痛、气短等,但往往会误以为是肺炎或气胸,从而导致误诊[1]。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金标准,但可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而且检查时间长,临床应用范围有限。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物性物质或机体对肿瘤组织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其水平与肿瘤活动度相关[2]。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创伤小、取材方便、可重复性等特点,在肿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诊断中实施CA125、CA153及CEA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就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1.1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研究组,另将同期本院收治的68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纳入对照组。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47~75岁,平均(60.93±5.65)岁;其中,腺癌28例,鳞癌40例。对照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45~75岁,平均(60.27±5.14)岁。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为首诊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等确诊;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异常、精神异常;合并心肝肾脏器病变、恶性肿瘤;患有严重糖尿病;有胰腺炎发作史;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
1.2方法:于患者空腹的状态下采集3 ml肘静脉血,离心处理后分离上层血清;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ECLIA)检测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及癌胚抗原(CEA)水平。以CA125≥4 ng/ml,CA153≥11 ng/ml、CEA≥4 ng/ml为阳性判定标准。
1.3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CA125、CA153、CEA水平;比较研究组中CA125、CA153、CEA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阳性率。
2.1两组CA125、CA153、CEA水平比较:研究组CA125、CA153、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研究组中CA125、CA153、CEA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准确率比较:研究组中,CA125、CA153、CEA联合检测的准确率60例(88.24%),均高于CA125、CA153、CEA单独检测,分别为45例(66.18%)、40例(58.82%)、43例(6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15.11、11.56,P<0.05)。
表1 两组CA125、CA153、CEA水平比较
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有近80万人出现肺癌症状,而因肺癌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0万例。由于肺癌的类型比较多,不同类型肺癌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情况。非小细胞肺癌作为肺癌的常见类型,目前仍存在着确诊时间晚、预后差的问题,而精准高效的早期诊断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目前所公认的诊断方法是低剂量CT筛查,这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费用高、放射性暴露以及假阳性的问题。病理检查是金标准,但该方法属于创伤性检查,具有一定的适应证,并非适合所有患者,而且操作复杂,结果等待时间长,难以重复进行,临床应用范围有限。因此,临床需要寻找更为微创、高效的诊断方法。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物性物质或机体对肿瘤组织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在肿瘤发生与生长的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水平会因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出现异常变化,通过肿瘤标志物免疫特性可以判断并鉴别肿瘤,并且能反映肿瘤发生与生长的活动度[3]。
在精准诊疗时代,随着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标志物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快速出结果等优势,可动态监测或全面反映肿瘤的实际情况,不仅可以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提供了更多具有医学参考价值的信息,还有效弥补了CT检查、组织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等方法的诸多局限。本文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CA125、CA153、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CA125、CA153、CEA肿瘤标志物是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指标,通过检测其水平,可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上述指标存在的异常变化。
CA125是一种糖蛋白,可由人体自然分泌,通常情况下,当机体组织因各种生理性因素及病理性因素而发生异常恶变或浸润性肿瘤对组织结构造成破坏时,就会诱发CA125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上升[4]。若患者治疗后CA125水平持续上升,则提示有潜伏转移或肿瘤残余,表明治疗效果差。
CA153是巨大黏液素样糖蛋白上的一个抗原决定簇,其为MUC1黏蛋白的产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UC1黏蛋白、黏液素会被异常地糖基化或超量表达,并被释放到血液中,一旦进入血循环,可检测到CA153水平升高[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肿瘤大小、局部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对于有远处转移灶者,其CA153水平及阳性率明显增加。所以,CA153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起到监视的作用,如其水平持续上升,则应加强放化疗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等。
CEA是一种蛋白质,有正常胚胎组织生成,正常人体内的CA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或消失。CA主要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肿瘤细胞表面,可以反映人体多种肿瘤的位置,同时也可以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6]。患者治疗后CA水平持续升高常是肿瘤有残余或复发的信号,水平下降到正常范围则提示治疗成功。
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中,CA125、CA153、CEA联合检测的准确率高于CA125、CA153、CEA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CA125、CA153、CEA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时,可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准确性。虽然CA125、CA153、CEA均是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单独检测的特异度并不是很高,在肺良性病变患者中,也可见CA125、CA153、CEA水平升高,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内分泌失调、钙化性疾病、炎性反应、近期用药等也均会造成检测结果升高。由于不同的肿瘤标志物表现敏感度与特异度各不相同,诊断是否患有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还应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多个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利于降低非小细胞肺癌的漏检率,提高敏感性,以最大限度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加高效、准确、全面的检测报告[7]。同时,联合检测还可以提示病理类型的转变,动态监测肿瘤进展,从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CA125、CA153、CEA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性,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