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龙岩学院为例

2022-03-19 06:34黄可权郑国诜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商科产学研跨境

黄可权,郑国诜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龙岩学院为例

黄可权,郑国诜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应用性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龙岩学院立足国家经济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探索面向数字经济的具有激励相容和内在驱动力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聚合机制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体系,着力解决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资源配置低效、多元主体协同不紧密、育人模式与机制不成熟、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突出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在满足数字经济及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同时,努力形成一套可推广至相关行业、更多高校、更多企业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典型模式。

数字经济;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互联网企业在革命老区发展运营中心、呼叫中心等业务”。龙岩是“中国互联网精英之乡”,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独特、空间广阔。2020年,龙岩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试点城市。然而,目前龙岩市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滞后,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与育人质量不高,与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需求不匹配,迫切需要推进商科人才培养变革。新商科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迎接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挑战的主要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政企合作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资源配置低效、多元主体协同不紧密、育人模式与机制不成熟、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政产学研融合深度和育人质量。鉴于此,龙岩学院立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办学定位与特色,探索构建新商科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跨境电商产业人才需求、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为应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样本。

一、创新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特质的塑造规格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可以界定为掌握商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熟悉商业新技术、具备商业新思维、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本质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培养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关键在于人才特质塑造体现在四个“新”上:一是淬炼新思维。随着数字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创新与商业盈利模式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赋能传统商业给职业能力和能力跨界融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培养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字经济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和培养学生有效应对未来技术革命的底层思维,使其能在面对条件不确定或资产无形化时,运用商业新思维催生商业新模式,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财富、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二是厚植新理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和拓展传统商品生产经营方式的属性和边界,经济运行内在逻辑和规律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商业经济与管理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运用与新商业经济相适应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运营管理规则,培养面对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使其能够在不断演化的新商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三是掌握新工具。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在价值创造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企业运用新技术工具把海量的和常见的数据信息资源开发和转化为具有财富价值的能力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技术含量的商业模式很难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单纯的经营管理者或单纯的技术工程师,也已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数字化生存的人才需求,必须在管理与技术之间架起桥梁,加快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未来新商科人才的主力军。四是培养新能力。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创新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可复合、可拓展、可转换、可跨界、可更新的特质和潜力,掌握在不确定情况下运用数字思维处理复杂问题的步骤、程序和方法,提高其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解决复杂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二)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新商科人才塑造特质,实现跨界融合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新商科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新技术、新工具与传统商业业态的融合,以及不同行业、业态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而要实现这些融合,政产学研多元参与协同育人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建立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通过校政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展新商科人才的培养[2]。然而,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目前,随着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政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有所加强,但是由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同时受各主体管理体制异同和利益诉求存在“目标偏角”的制约,各方协同发力不够,育人资源分散、稀缺、闲置和低效等问题依然突出,难以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新商科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政产学研用深度聚合效应尚未显现。二是政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不成熟。政产学研协同共进的育人发展格局尚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缺乏有效的制度性规范,模式单一、形式松散、动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协同育人质效。三是高素质、应用型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素质结构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跟不上产业变革步伐,专业实践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欠缺,亟待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来适应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给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新要求。导致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校政企协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多元主体激励相容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不尽科学[3]。

(三)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

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顺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家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需求,以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现代产业学院为主要载体,推动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建立健全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新商科人才的动力机制,培养满足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强化激励相容,创新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驱动与聚合机制

以满足各方需求和利益为驱动与聚集机理,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彼此相互依存、利益高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式的资源管理平台,发挥各主体特色和长处,优势互补,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确保参与各主体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共享、共赢,进而实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4]。政府立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着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出台支持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的优惠政策,引导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数字经济(跨境电商)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参与所需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教学标准和内容更新、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制定;高校深度开展数字经济人才需求调研,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式,围绕职业胜任力,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行业运营规范、行业企业专家等,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推动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实施方式变革;用人单位及时反馈行业需求和人才质量,以便政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并有效实施人才供需宏观调控,高校根据反馈动态改进提升育人质效。通过人才对接、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维融合,实现政产学研用各方“战略认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见图1。

图1 面向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驱动与聚合机制构建

2. 聚力落地实施,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多元协同的“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体系

在确立协同关系和构建激励相容机制框架的前提下,创新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元育人模式,从操作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实施方式,推动开放式办学,强化协同育人效能,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组织架构和治理模式,确保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落地生根[5]。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在行业引领与政策支持方面,数字经济行业(企业)高度参与政策制定与决策,确定数字经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政府给予产业政策与教育资源支持;在人才规格升级方面,分解行业人才能力素质要素,制定符合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调整实践环节设置;在产业学院治理方面,完善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治理框架、运行规则与实施机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各方权责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政校企协间教师互聘兼职制度,深度开展“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实习实践创新方面,实行校企“双选式”实践岗位匹配,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和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师徒式”顶岗实习实训指导;在质量评价和保障方面,构建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包括指标、标准、流程等),“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制定、执行、评估、监督与反馈。见图2。

图2 面向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的政产学研“共建、共管、共享”多元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二、创新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龙岩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试点城市,但当地相对滞后于厦门等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对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人才的吸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龙岩学院作为闽西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在当地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依托省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数字经济(跨境电商)行业人才为培养对象,以数字经济(跨境电商)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变革为主要目标,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改造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以龙岩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载体,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积极构建激励相容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成效显现。

(一) 主要做法

1. 成立产业学院,创新“亲产型”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成立龙岩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现代产业学院,构建地方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育人体系,实施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实施方式、教学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机制。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围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核心目标,通过地方政府政策主导与资源支持、数字经济(跨境电商)行业(企业)高度参与、高校发挥多元协同育人主运营人角色功能,联合打造产教融合载体,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6]。

2. 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加强新商科专业内涵建设

围绕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着力推进新商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融合,改造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专业,优化调整专业能力结构与培养规格,着力打造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特色优势。紧密对接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产业链,提高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实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大数据相关专业交叉复合,共同支撑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产业链快速发展。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引入数字经济行业标准和跨境电商真实案例资源,将高校专业教育与“1+X”专业认证有机衔接,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水平和人才实用性维度。

3. 突出跨界融合,校企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

“引企入教”,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实践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体系,出台鼓励性措施,校企合作大力开发应用型教材;将企业先进理念、真实案例、业务流程、项目开发和创新模式纳入课程体系。关注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动向,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周期,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新型虚拟教研室,以行业、企业技术与业态革新项目为依托,动态更新课程内容,适时系统性集成为教材和案例库。紧密结合数字产业发展实际,逐步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用真实生产经营环境开展浸润式教学,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案例教学和毕业设计的重要来源,切实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7]。

4. 强化师资保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依托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创新政产学研用师资遴选、聘用与储备机制,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的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选聘为业界教师,建立产业学院业界师资库,根据教学任务要求,从中抽取师资开展双师同课、案例教学、三创指导和毕业指导等教学活动[8]。完善双能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学能力认证体系,通过与政府、企业等联合设立教师应用型教学能力提升基地和实践岗位,采取师资交流、研修、委派、挂职等方式,加快高校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切实打造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双师融合式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强化校内外师资联合授课、联合指导、联合教研,推进面向数字经济的项目式、合作式、任务式、实景式等高阶性综合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业界实操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5. 加强资源共享,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

加强政校企协多方资源整合,联合建设数字经济实训实验中心,发挥政校企双元人才叠加优势,围绕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跨境电商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政府产业政策、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应用研究有机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校政企联合开展数字经济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研发,通过大力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实现共研、共用、共享,推动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领域拓展,提升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二) 基本成效

1.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框架体系不断完善,育人平台作用逐步显现

2020年11月,经龙岩市人民政府批准,龙岩学院与龙岩市商务局签订了《关于合作共建龙岩学院电商(跨境)产业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2015年成立的校企合作阿里速卖通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升级为政产学研合作、面向全市域的产业学院,将雨果网等3家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企业、龙岩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4家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协会引入其中,校政企协多方共同建立了“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各方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和教育资源,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该产业学院的建立,标志着龙岩学院在政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实践和数字(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建设中迈出了关键一步。借助产业学院,协调厦门亿丰电商学院、亚马逊跨境电商、雨果网等企业,龙岩市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合作开发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教材,引企入教多元实施课程教学,制定“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实施的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了多主体、全链条、融合式、内生性的协同育人闭环体系。

2.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深入实施,特色专业内涵建设步伐加快

龙岩学院与字节跳动、美团、微医等龙岩籍互联网军团密切联系与合作,在数字经济项目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联合实施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围绕专业教学实践实训条件薄弱等突出问题,与北京知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现代中欧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福思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先后有《基于校地协同的具有龙岩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等15个项目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其中,改造专业课程7项,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3项,改善专业实训条件2项,师资培训3项。通过协同育人项目实施,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积累了产教融合经验,改善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训能力,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提档升级,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保障基础得到强化。

3.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日益完善,跨界融合不断加深

将来自龙岩市商务局、人民银行、发改委、经发集团、大数据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7名业界专家纳入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优化教指委结构与功能,先后通过召开教指委会议、专家咨询等方式,对区域产业经济人才需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论证,按照“新文科”理念,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了新商科、新财经两大科类5个专业的建设。深入龙岩市商务局、大数据局、电商协会、相关企业等开展调研论证,找准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共赢的有效实施途径,构建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新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和治理结构,健全面向数字经济的政院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 多方育人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应用型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开展行业企业深度调研,确定岗位需求专业核心能力,分解能力要素,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组合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面向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开发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教材,实施校企互动教学,制定“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实施的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自2019年以来,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领域累计选聘业界导师67人次,实施“双师同堂”83门课程教学改革,在行业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39个,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全部实施毕业指导“双导师”制。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先后获省级特色专业4个(次);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编写应用型教材4种;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门,被省教育厅推荐国家一流课程2门;建设省级课程思政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122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4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竞赛奖51项、获得省级各类竞赛奖47项;2021年市场营销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考取硕士研究生27人;2020年、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毕业生就业率均仍能达到93%以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三、创新实施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几点启示

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进行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模式成熟度,努力创建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案、实习实训手册、质量评价指标等系列规范性文本,逐步形成契合现代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范例。龙岩学院的实践表明,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三分研究,七分实践,有效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必须强化激励相容,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驱动与聚合机制和政产学研多元协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围绕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精准度和供给质量。顺应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发展对新商科专业人才多维能力的要求,突出教育教学的立体式交叉融合思维,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商学体系,博雅软实力教育与专业硬技能塑造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融合,厚植学生自我更新学习力、社会复杂情景适应力以及未来持久竞争力,推动人才培养能力素质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新商科人才供给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

二是坚持产业为要,增强高校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确立知识、能力、素质、思政“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以“课程体系”为基本支撑的学科导向向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核心载体的专业导向转变,综合运用反向设计模块化构建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深化“知识输入、能力输出”“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促进数字经济的产业链、创新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链紧密融合,增强新商科人才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适应性。

三是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政产学研融合深度与水平。坚持区域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动摇,将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教赛融合作为提升应用型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深度引进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职业规范、真实案例和师资力量,全方位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应用型专业改造、应用型教材开发、应用型课程革新”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互补互利、协作共赢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提升产教融合水平。

四是完善保障机制,有效集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要素。坚持以产业学院为基本载体,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利益联结和要素整合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基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出台产教融合政策,主导建立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基于专业人才需求,有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引才用智精准度;高校建立产教协同育人企业准入制度和合作评价机制,实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改进,确保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1] 张国平. 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 43−44, 50.

[2] 雷明镜, 张华, 武卫东, 等. “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6): 81−85.

[3] 康艳楠. 数字化经济视角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书育人, 2021(3): 15−17.

[4] 沈希. 以现代产业学院助推新时期产教融合[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5): 3.

[5] 郑树娴, 黄可权. 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新投资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 3(23): 105−108, 111.

[6] 成协设, 江珩, 郑学刚. 校地协同共建“政产学研用”实践育人途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2): 69−70, 10.

[7] 宁琦. 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8(2): 13−17.

[8] 周继良. 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1, 42(3): 197−204, 213.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new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business, science,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riented to digital economy—Taking Longyan College as an example

HUANG Kequan, ZHENG Guosh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of new business majors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 education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national economic strategy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eeds, Longyan University has explored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construction, co-management and sharing” oriented to digital economy, which has the incentive and compatibl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olve such prominent problems as low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ack of close coordin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immature education mode and mechanism, absen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lack of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etc. . Through continuous practical exploration, while meeting the demand of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dustry, we should strive to form a set of typical examples that can be promoted to related industries, more universities, and more enterprises for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igital economy; new busines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2021-08-15;

2022-02-10

福建省教育厅2021年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闽教高〔2021〕21号);2021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新商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FBJG20210183);福建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管理学》建设项目(闽教高〔2020〕23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的新投资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210211901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商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210239800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技术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202102629058)

黄可权,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理论、政策与实务;郑国诜,男,福建泉州人,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人文地理,联系邮箱:736489366@qq.com

G642.0

A

1674-893X(2022)01−0062−08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商科产学研跨境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