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涛,孙霆姝
行业异质性视角下国际创业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
彭华涛1, 2,孙霆姝2
(1.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国际创业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并配置资源。如何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创新策略选择,以获取核心竞争力是国际创业企业面临的难题。现有研究鲜有从行业异质性视角来分析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将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因素归纳为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垄断程度、行业技术动荡程度、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等四个方面。在对学界关于这四个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对国际创业企业进行创新策略选择给出相应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行业异质性视角下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理论研究,并为国际创业企业在实践中的创新策略选择提供了参考。
行业异质性;创新策略;国际创业;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垄断程度
国际创业是以实现组织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跨越国界的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冒险性行为[1]。国际创业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新创企业,也包括已有公司的国际商务和创业行为[2]。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和竞争优势[3]。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际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创新驱动型的国际创业更是经济可持续性的核心动力。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应当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国际创业企业需要解决“外来者劣势”“新进入者劣势”“规模小劣势”等不足带来的困境[4]。如何在资源和能力既定的条件下,进行创新策略选择以获取核心竞争力是国际创业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者们研究发现,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均有助于国际创业企业的发展,探索性创新主要作用于非财务绩效和盈利性绩效,开发性创新则作用于财务绩效和成长性绩效[5]。通过探索性创新的方式,企业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更好地顺应国际市场的变化[6],进而提高国际创业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然而,国际创业企业进行探索性创新活动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企业的稳定性会更差,风险性会更高[7]。企业通过开发性创新活动实现的产品创新程度和所得的回报均低于采用探索性创新方式的收获,但开发性创新的稳定性更高,对国际创业企业的资金要求更小。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两者均衡的双元创新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都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5]、增强竞争优势[8]。已有研究从造纸业[9]、生物医药[10]、餐饮业[11]等多个行业展开,但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是由不同行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差异
化造成的。不同行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差异化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受不同行业的不同结构特征所制约[12]。国际创业企业如何在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之间作出有利的抉择,或是采用双元创新策略的创新模式,是国际创业企业面临的难题。
目前,学界基于行业视角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在国际市场中,创业企业如何针对不同的行业特性进行创新策略选择的难题尚未廓清。基于此,本文首先在行业异质性的视角下,对学界关于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研究进行梳理,将影响不同行业创新策略选择的行业因素归纳为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垄断程度、行业技术动荡程度和行业企业平均规模四个。随后,本文对各个行业异质性要素如何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进行分阶段讨论,为国际创业企业如何基于行业异质性因素进行创新策略选择提出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逻辑
行业的发展需要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13]。行业生命周期是指某一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整段时间。行业生命周期由众多相似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叠加而成,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包络线[14-15]。行业生命周期因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处于该行业的国际创业企业选择创新的强度和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企业的创新进行管理[16-17]。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初行业规模增长较慢,在成长期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在成熟期达到行业生命周期的顶峰。所有行业的发展历程都遵循这一规律,行业生产曲线呈现S型变化,如图2所示[18]。
当行业处于导入期时,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多致力于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培养客户粘性。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的前期投入和研究开发费用较高,行业技术突破机会多、变动大,知识隐形化程度高;二是研发资金不足,处于这阶段的企业大多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市场规模小,但需求增长快,潜力巨大。
图2 行业生命周期与产量关系图
结合行业导入期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国际创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创业企业应当尽快研发出核心技术,搜寻核心客户,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与开发性创新相比,探索性创新更加有利于国际创业企业进行外部环境侦察和信息获取[19],能帮助国际创业企业扩大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20]。处于行业导入阶段的国际创业企业,如果采用探索性创新策略会有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进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处于行业成长期时,企业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处于产品迭代、市场拓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创业企业在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品市场逐渐多样化,产品与服务向多样、复杂和低价的方向转变;二是市场中的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逐渐占领大部分市场,其他企业则在竞争中被淘汰;三是技术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扩大,需求增长迅速,行业利润增长迅速且利润率提高[21]。与后期相比,创新的投资回报更高。这是因为在成长阶段缺乏主导设计,这为企业创新创造了丰富的空间[14]。
首先,当国际创业企业进入处于成长阶段的行业时,行业内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产品、技术,成长期结束,行业会形成“分水岭”。为了迎合行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企业应在市场、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性创新,以实现在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快人一步。同时,市场中尚有大量潜在客户等待国际创业企业对接,进入行业成长期的企业应当注意技术与市场的双向拓展。开发性创新可以整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拓展现有的产品种类和功能[22],实现对已有知识的创新性组合,能够产生即期性创新绩效[23],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营业收入[24]。同时,国际创业企业进入行业成长期时,应当注意核心客户的追踪反馈,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综上所述,处于成长期行业中的国际创业企业应采取双元创新,实现客户留存、技术维稳、客户开拓与技术开发。
行业处于行业成熟期时,该领域的企业产品、市场均已成熟,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降,面临着即将走向衰退期的困境,企业应积极寻求破局点,抓住二次创业机会。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激烈竞争留存下来的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垄断,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二是产品的设计、生产程序日趋标准化,市场需求稳定;三是在技术学习曲线上属于成熟期。
结合行业成熟期特点进行分析,此时进入行业的国际新创企业需要为原有行业带来冲击,寻找新的突破点,才能在成熟期的行业中立足。探索性创新能够帮助国际创业企业快速了解潜在市场需求、实现新技术运用。采用探索性创新更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23],快速突破行业壁垒,抢占市场。故而进入行业成熟期的国际创业企业应当采用探索性创新模式。
行业处于衰退期时,随着时间流逝,技术潜力日益耗尽,需求下降,市场规模增长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行业内长时间未出现明显的突破性创新,该领域逐渐失去市场。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需求减少,新利润增长点的缺乏和现金流的萎缩,市场获利空间非常有限;二是行业内长时间缺乏突破性创新,没有达到显著改善产品质量或者降低成本的效果。Gray[25]的研究表明,当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发展战略也会出现相应的短缺,企业甚至会出现退市的现象。结合衰退期行业的特点,国际创业企业应当尽量避免进入处于衰退期的行业,若国际创业企业能够找到破局点进行技术创新,应当采用探索性创新的方式加大技术优势[23],改变顾客印象,为行业带来破局。
行业垄断程度这一要素与创新的关系,亦已广受学者们关注。行业垄断程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熊彼特假说、阿罗假说以及阿吉翁为代表的倒“U”型关系。Schumpeter[26]假说指出,垄断是推动创新的根本动力。垄断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因此能够更有利地推动创新。与此相反,Arrow[27]认为市场竞争才是企业创新的有力推动者,垄断企业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对创新缺乏进取心。此外,以Aghion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呈非单一的“倒U型”函数关系,市场竞争强度适中时更能促进企业创新[28-29]。国际创业企业进行创新策略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进入行业的垄断程度。垄断的市场结构通常按照垄断强度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四类,其中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同属行业竞争性较强的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中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市场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较低,生产者出入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竞争性垄断市场中仍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具有明确的偏好,商品和服务是非同质的,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出。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均会引起企业之间的高度竞争。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迫使企业追求生产的高效率与低成本,倾向于利用稀缺资源[16,30],选择高效的创新策略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高度竞争环境中,企业面临来自对手的威胁程度更大,此时开发性创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探索性创新可能带来更多的发展的契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效果也更加显著[31]。故而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中,应当采用探索性创新策略。
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接近于完全垄断的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供应商少,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进入障碍。寡头垄断多出现于生产高度集中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石油等行业。寡头垄断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市场竞争垄断;二是行政垄断[32]。寡头垄断企业会阻止新进入者进入垄断行业以维持其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寡头垄断企业会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以提升其产品研发能力。受强垄断行业壁垒的影响,国际创业企业采用开发性创新难以打开垄断市场,本文认为国际创业企业在进入寡头垄断市场时,应当以探索性创新的方式抢占垄断企业的市场资源。
完全垄断市场中只存在一家卖方企业,产品没有任何的替代品,整个行业的市场供给完全被独家企业所控制。完全垄断可以分为以公路、铁路行业为代表完全政府垄断,和政府授予专营权、专利权的完全私人垄断。在实践中,由大企业完全垄断的情况比较少,并且这种完全垄断的行业壁垒非常高,不适合国际创业企业进入。目前多见的完全垄断市场是由于市场尚未开发完全,只有一家卖方企业在市场中销售商品,进而形成了特定市场中的短期完全垄断势力。针对短期完全垄断势力,国际创业企业的首要任务应是进行稳步发展,对已有客户进行追踪维护,并稳步进行市场开发。开发性创新是更适合进入完全垄断市场的国际创业企业获取利润的创新策略。
行业技术动荡程度这一要素代表了行业内关键技术的创新速度与频率,以及新技术产生对企业原有活动的影响程度,与国际创业企业面临的风险、创新战略制定等息息相关。国际创业企业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技术有可能会破坏企业形成的竞争优势,也可能会为国际创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了在动态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国际创业企业必须提高研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避免陷入因当前产品和服务的过时与滞后而带来的困境[3, 33]。学者研究发现,行业环境动荡强烈时,企业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更高的风险[6]。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够帮助企业突破技术难关,能在动荡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的创新率可能更高[3, 34]。行业技术动荡性能够有效推动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35],并增强创新策略对企业绩效[36]、技术优势、财务优势[6]的影响。Zhao[37]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开发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为了应对竞争力的丧失,落后的企业必须放弃过时的资源,并加强对新资源的开发。因此,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企业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性,并相应地调整企业的创新行为。
通过对既往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作用的文献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探索性创新是更有利于技术动荡环境中国际创业企业的创新策略[38]。相比于开发性创新,探索性创新更有利于国际创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并突破行业壁垒,另外,技术环境动荡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
行业企业平均规模这一行业异质性要素关系到行业中企业的资源水平,与企业战略制定密不可分。既有研究表明,企业创新与企业规模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创业企业面对的经营和管理制约较少,其创新的束缚就越少[39-40];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就越难以及时响应初始规模较小的新兴市场,从而错失创新机遇,陷入“创新者的窘境”。但是与大企业相较,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源,实施双元性的难度较大,实施单一化策略更为恰当[41-43]。小规模的国际创业企业宜采用探索性创新,探索性创新有助于企业对抗市场上现有的竞争者,克服行业进入壁垒,摆脱因未产生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势带来的成长困境。天生国际化的国际新创企业多为规模较小的企业,正在进行国际化探索的企业多为已具备成熟组织结构、产品类型丰富的大型企业。国际创业企业的规模能够反映企业资源的富裕程度,相较于小企业而言,大企业不会受到资金、团队、知识等创新资源的限制,能够在企业创新方面进行较大投入,并且能够更好地承担探索性创新活动所带来的风险,采用双元创新模式更加适宜。本文认为,大规模的国际创业企业可以采用双元创新的模式大力发展产品与市场,小规模的国际创业企业可以采用探索性创新的模式进行突破。
国际创业企业进行创新策略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异质性因素。本文通过对行业异质性视角下国际创业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文献进行梳理,对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垄断程度、行业技术动荡程度、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等行业异质性要素如何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四点结论:
第一,国际创业企业进入行业的导入期时应当采取探索性创新策略培育新产品或新技术,以抢占行业领先优势;进入行业成长期时,国际创业企业应当采用双元创新,兼顾市场开发和技术创新;进入行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国际创新企业应当采用探索性创新策略,以抢占业内龙头企业市场。
第二,行业垄断程度会影响国际创业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进入竞争性较强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时,国际创业企业应采用探索性创新模式打开国际市场;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如果该行业是政府垄断或是政府授权的私人垄断,不建议国际创业企业进入,其他形式的完全垄断市场可以采用开发性创新的模式进入。
第三,在技术环境动荡的行业中,国际创业企业应当采用探索性创新模式进入。技术环境动荡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新技术孵化成功,探索性创新的成果亦更易被接纳。此外,与开发性创新相比,探索性创新在技术环境动荡较强时更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行业平均规模也是帮助国际创业企业进行创新策略选择的有效指标,小规模企业适合通过探索性创新的策略进入市场,大规模企业适合采用双元创新模式。
[1] BENJAMIN M, OVIAIT, PARTICIA, et al. Defini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5, 29(5): 537−554.
[2] SHAKER A Z, GERARD G.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2, 27(2): 185−203.
[3] THORNHILL S.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5): 687−703.
[4] CASILLAS J C, BARBERO J L, SAPIENZA H J. Knowledge acquisition, learning, and the initial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5, 24(1): 102−114.
[5] 李剑力. 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冗余资源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9): 1418−1427.
[6] JUSTIN J P J, FRANS A J V,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1): 1661−1674.
[7] LEWIN A Y, LONG C P, CARROLL T N. The coevolution of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5): 535−550.
[8] 王娟茹, 刘娟. 双元性绿色创新对我国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技术动荡性的调节作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9): 196−204.
[9] ONUFREY K, BERGEK A. Second wind for exploitation: Pursuing high degrees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veness in mature industries[J]. Technovation, 2020, 89(C): 102068.
[10] COHEN S K, CANER T. Converting inventions into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The role of exploitation and alliance network knowledge heterogeneit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40): 29−44.
[11] CHO M, BONN M A, HAN S J.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tartup and established restaurants and impacts upon performance[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20, 27(4): 340−362.
[12] HOLLENSTEIN H.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Swiss firms: Identification, dynamics and intra-industry heterogeneity[J]. The Open-Access, Open-Assessment E-Journal, 2019, 18: 1−61.
[13] RAYMOND V.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4): 16.
[14] STEVEN K, EILZABETH G. The evolution of new industrie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arket structure[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 (21): 27−44.
[15] 张会恒. 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 财贸研究, 2004(6): 7−11.
[16] MILLER D, FRIESEN P H. Strategy-making and environment: The third lin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4(3): 221−235.
[17] KOBERG C S, UHLENBRUCK N, et al. Facilitator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role of lifecycle stag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6, 11(2): 133−149.
[18] 王贯中. 基于生命周期的行业技术选择战略[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16): 106−109.
[19] NONI I D, APA 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SM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15, 13(2): 96−117.
[20] LEWIN A Y, LONG C P, CARROLL T N. The coevolution of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M].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5): 535−550.
[21] KLEPPER, STEVEN, Industry Life Cycle, Industry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7, 6: 145−182.
[22] ATUAHENE-GIMA K, MURRAY J Y.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7, 15(2): 1−29.
[23]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71−87.
[24] BENNER M J,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38−256.
[25] GARY R F, FINK M, BELOUSOVA O,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of abundant economic though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0: 119796.
[26] Schumpeter J.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London: George, 1943: 145−153.
[27]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3): 155−173.
[28] AGHION P, GRIFFITH R. Competition and growth[J]. Mit Press, 2005.
[29] 谢申祥, 王玉, 王晓迪. 市场竞争、融资约束与出口企业研发[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5): 50−58.
[30] ZAHRA S A.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firm’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6, 11(3): 189−219.
[31] 彭灿, 李瑞雪, 杨红, 等. 动态及竞争环境下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70−79.
[32] 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 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5−79.
[33] DAVID J T.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1319−1350.
[34] 尹惠斌, 游达明, 刘海运. 环境动态性对探索性学习与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8): 107−112.
[35] CHANG Y Y, HUGHES M, HOTHO 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tecedents of SMEs’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outcome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1, 49(10): 1658−1676.
[36] PEDRO S A, SIMONA P, ISABEL M 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s drivers of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A study in SME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8, 22(4): 824−849.
[37] ZHAO Haiyuan, PENG Xiaobao. Exploitation versus exploration: The impact of network embeddedness on the innovation of subsidiary firms[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8, 12(3): 547−574.
[38] 吴航, 陈劲. 探索性与利用性国际化的创新效应: 基于权变理论的匹配检验[J]. 科研管理, 2019, 40(11): 102−110.
[39] FREEMAN C.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7, 7(2): 215−219.
[40] SHIU E, WALKER D. New product market visioning in small enterprises: A preliminary empirical study within the Central Technology Belt in England[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7, 14(1): 81−92.
[41] EBBEN J J, JOHNSON A C. Efficiency, flexibility, or both? Evidence linking strategy to performance in small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13): 1249−1259.
[42] LUBATKIN M H, SIMSEK Z, LING Y, et al.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to medium- sized 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2(5): 646−672.
[43] LIN C, KUO T. The mediate effect of learning and knowledge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 2007, 107(7): 1066−1083.
Innovation strategy se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heterogeneity
PENG Huatao1, 2, SUN Tingshu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2.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s need to integrate and deploy resources on a global scale. How to choose innov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 and ability to obtain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aced by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rarely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oice of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heterogene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heterogeneit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oice of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s are summarized into four aspects: industry life cycle, industry monopoly degree, industry technology volatility degree, and industry enterprise average size.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se four factors, this paper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supplement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heterogeneity,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in practice.
industry heterogeneity; innovation strategy;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y life cycle; industry monopoly degree
2021-10-16;
2021-12-29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及服务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路径研究”(2021EDA027);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的模式、路径与政策研究”(W20210038);2021年度中国调查项目“天门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研究”(ZGDC202110)
彭华涛,男,湖北天门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孙霆姝,女,吉林长春人,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联系邮箱:827837910@qq.com
F270
A
1674-893X(2022)01−0028−07
[编辑:游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