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结合多维模式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

2022-03-19 12:08苏艳华陈秋金陈玉玲浦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体系

苏艳华 陈秋金 陈玉玲 浦湜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医疗质量提升和医学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对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医学研究生教育也从原有的规模扩大和体制完善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转型[1]。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临床导师对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201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重要性的认识,应健全导师评价机制[2]。目前国内各医科院校已经建立相应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机制,但标准主要局限于导师个人的科研支撑和学术成果,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和质量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估,没有实效的动态管理机制来约束和规范导师的行为,不利于临床导师队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阻碍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建立全面、客观和科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可促使临床导师更好的履行职责,实现导师队伍有效管理和结构合理优化,对保障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仍然主要通过导师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来完成,高校和临床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而单一的评价主体往往因评判主观片面或与被评价者存在利害关系而有失公正[3]。存在明显行政化倾向的临床导师考核评价,以主管部门的评价结果作为界定标准,忽略来自研究生、临床教研室和其它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不利于全面评价导师履职过程和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缺失,很难对评价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依据和指导。

1.2 评价维度局限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实际工作主要起点于临床学院,不少临床学院仍沿用所属医科院校针对包括基础学科在内使用的评价标准,评价维度上多以量化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作为主要决定性因素。导师自身学术水平评价实质上属于合格性评估,只是满足导师上岗的准入标准。而研究生导师工作职责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研究生的培养,对其工作行为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原有的评价维度局限,带有很强的“四唯”倾向,用准入评价代替过程评价,用导师的科研水平评价代替研究生指导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忽视了对导师道德素养、教书能力和培养学生成效的评价,容易造成导师盲目追求课题和论文数量,背离导师岗位责任,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4-5]。

1.3 评价结果实践定位不明确

现有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考核模式维度局限,评价结果细化不足,结果用于实践定位不明确,无法进行对应分层。所以,这样的评价体系仅适用于合格性评定,较难明确定位个人水平与整体水平的差距,无法充分体现临床导师工作的具体问题所在,也不利于管理部门跟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外,评价结果如何,后续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针对性措施少,使评价结果与相应的奖励和问责脱节[6]。

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路径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培养模式的革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在转变,对医学研究生科研和临床实践教育质量评价从内容到标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导师考核评估也需要与时俱进。鉴于原有导师评价机制的弊端,课题组重新定位评价主体、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设计构思更符合临床导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律的多元主体结合多维度考核模式的评价体系。

2.1 确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依赖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单一的评价主体已经不适用于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多元的评价主体才能保障导师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7]。研究强调,评价体系实践中指定不同的评价主体参与不同的评价内容,导师的基本素养由人事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评定,科研支撑和学术水平指标需要导师提供材料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导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指导需要教研室协助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统计评定,作为导师指导的直接体验者研究生也参与评价中,除了提供研究生培养质量基础数据,还进行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评价。通过不同层次多元主体的不同角度参与,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和客观。

2.2 多维度指标结合的评价模式

2.2.1 立德与树人维度结合

临床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主要围绕立德和树人,立德是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和情感上的教育,树人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8]。研究认为道德素养评价把握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业务素质评价体现立德树人的的具体内容和任务,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临床导师既是教师又是医者,为人师应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行医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医者仁心仁术,评价体系将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医德医风作为临床导师师资质量的首选指标,确定为导师履行育人职责的前提。违反学术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应被认定为“一票否决”的评价结果 。

2.2.2 临床与科研指导维度结合

临床医学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许多导师同期指导两类研究生,尤以专业学位型居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在临床轮转和技能培训,毕业申请学位除了要完成临床科研训练和学术论文,关键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公共科目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不同培养类别和层次,导师指导质量考核评价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所以评价体系中研究生培养指标将临床训练质量与科研训练质量相结合,更全面客观地评估临床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成效[9]。

2.2.3 指导过程与指导结果维度结合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单纯以横断性指标为依据进行评价,应该有体现整个培养过程的纵向指标。由于医学学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医学研究生培养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更应该注重全局培养[10]。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导师工作绩效的综合性体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指导与付出对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指标体系在评价师资水平和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对培养过程指标进行阶段剖析。既考虑导师指导实际工作成效,又要考虑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临床导师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2.4 教学能力与教学产出维度结合

教书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工作重心,导师的岗位胜任力不仅包括自身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包括研究生教学能力。临床研究生导师应承担一定工作量的研究生教学任务,导师的教学能力与指导科研和临床密不可分[11]。本指标体系明确纳入与教学产出结合的教学能力维度评价,包括导师主动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开设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申报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等,充分体现“以科研临床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临床”的理念,提高教学工作地位,提升临床导师的教学积极性。

2.2.5 定性与定量指标维度结合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应该是倾向综合诊断式的,单纯量化评价是不适宜的。研究体系中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维度有机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直接对不易量化的内容作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体系中导师的学术素养、职业道德规范和研究生论文评阅通过情况等,采用等级划分方法,进行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是运用数据信息进行量化整理分析,通过数据精准评价,体系中导师主持在研课题的级别与数量、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等级、研究生如期获得学位数量等指标可以通过获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能使评价更为灵活和具可操作性[12]。

3 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及构建

研究在查阅国内外与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导师工作要求,拟定临床学院研究生导师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运用指标体系雏形制定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通过网络方式对包括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临床学院的教学主管领导、临床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长期从事临床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内的20 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判并对指标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增减。研究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分,回收问卷后,根据专家的反馈和建议进行调整,最终构建包括3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和36 个三级指标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见表1。为使评价体系更具客观操作性,运用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客观量化主观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

表1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

4 以诊断为核心结合激励和问责机制的导师评价体系实践

构建更多维、多元的临床导师评估机制,其目的是为了保障评价考核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实际评估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单纯从研究生培养质量中个别三级指标很难定量评价导师的指导付出,所以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应该是诊断式的,结合合格性评估和相对性评价[13]。合格性评估主要考核临床导师的岗位胜任力,临床各学科存在差异性,相对性评价能将导师自身工作质量与本学科导师平均水平的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导师和学院了解导师的工作绩效在学科中的相对水平,从而明确工作不足和存在问题,便于后续改进和提高。

临床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的核心实质是诊断分析,而评价目标的具体实践,需要相应的激励和问责机制来保障。通过评价结果对导师队伍进行有效监管,推行能者上劣者下的执行办法,打破“导师终身制”,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导师,施行激励政策[14]。学院在体系实践中已经将评价结果部分指标与导师招生资格动态调整挂钩。对于基本履职、教学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表现优秀的,给予增加招生名额的奖励措施。对于评价不达标的导师,启动问责机制暂停次年招生资格。有些导师自身专业能力强,有雄厚的科研基础,但是平时科研和临床繁忙不注重研究生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佳。目前体系实践中已经用于问责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包括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研究生执业医师考核结果和规培结业考核合格情况。同时实行“一票否决”机制,对存在严重师德师风问题、出现严重教学事故、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评价不合格。指标体系实践应用中,在合理诊断的基础上结合激励和问责机制,通过有效的奖惩,形成和谐有序的竞争机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更好的履行其岗位职责,有助于全面优化导师队伍质量[15]。

5 结语

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成就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在多维模式下构建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特点,结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体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指导价值,使导师评价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更为灵活有机的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后续应用,不仅能为管理部门对导师考核、评优和招生指标分配提供参考依据,也能使导师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明确定位,督促自己不断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后续围绕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手段上,可以综合应用各种系统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对接。评价内容和标准上,结合研究生导师群体差异进行分类评价,尽可能将笼统的指标量化。评价结果上,推进以导师的正向激励为目标导向。在今后的具体实操中,应在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并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指标和权重,从而使指标体系发挥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评估作用,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导师队伍素质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体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