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压力治疗仪联合下肢操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血栓的效果评价

2022-03-19 02:41盛瑞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治疗仪胆囊血流

盛瑞琳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ICU 30014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术式”,尽管此种术式相较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来讲具有明显优势,但受到手术创伤、术中麻醉应激、术中头高脚低卧位、术中气腹的建立、术后活动受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依然不可避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高达60.0%,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2]。因此,加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DVT的预防管理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针对下肢DVT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抗凝药物,虽然预防效果明显,但用药期间易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张使用物理预防[3]。循环压力治疗仪及下肢操均是常见的下肢DVT物理预防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循环压力治疗仪联合下肢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接收的8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择期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2)手术耐受性较佳;(3)术前2周未服用抗凝药物;(4)术前凝血功能检查;(5)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急性胆囊炎;(2)既往有腹腔镜手术史;(3)既往有DVT病史;(4)伴有出血性疾病;(5)伴有严重脑部疾病;(6)肢体重症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7)其他循环压力治疗仪禁忌证;(8)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9)严重认知障碍。将83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39±4.41)岁;胆囊结石18例,胆囊息肉14例,慢性胆囊炎9例。治疗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33±4.38)岁;胆囊结石19例,胆囊息肉15例,胆囊炎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均给予抗感染、硬膜外镇痛、补充血容量、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下肢DVT预防管理,术后,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介绍下肢DVT的发生机制、危害性及防范措施,患者卧床期间指导其每2h做1次屈腿抬臀运动,有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若患者疼痛无法自主运动,可指导家属每2h 轻微按压患者下肢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帮助患者下肢进行被动运动,同时做好患侧保暖工作,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可借助行走器在病房、走廊等行走。护理人员严密监控患者病情变化,认真观察其下肢情况,若下肢出现酸胀、疼痛等异常反应,需考虑下肢DVT的发生,及时给予下肢彩超检查确诊。

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循环压力治疗仪联合下肢操预防干预,具体如下:(1)循环压力治疗仪器治疗:仪器为AirPro-300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72261773),治疗时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叮嘱患者将肢体舒展开来,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检查相关皮肤状况,选择适合的套筒套入患者双下肢,调整好套筒松紧度,注意套筒平整避免皱褶,连接主机,检测压力输出按钮在零位,选择梯度间歇充气压缩模式,压力为50~110mmHg(1mmHg=0.133kPa),自远端气囊开始向近端充气,充气完后再自动排气,循环反复进行,其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适当调整压力,术后8h即可开始治疗,2次/d,20~30min/次,直至患者出院。(2)下肢操运动:术前,护理人员详细告诉患者下肢操运动目的及意义,借助下肢操运动图文手册教会患者正确的运动技巧及注意事项,并让患者示范一遍,及时纠正其错误动作。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即可协助患者完成下肢运动操,包含踝泵运动、跖屈运动、足外展运动、旋转运动、直腿抬高运动、快速背屈运动等6个动作,每组动作各做10~15次,运动后给予按摩10min,每日早晚各运动1次,直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毕、术后出院当天的凝血指标变化,包含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2)血流速度:观察两组患者术毕、术后出院当天的血流速度变化,包含静脉血流峰速、静脉血流平均速度。(3)下肢周径:观察两组患者术毕、术后出院当天的下肢周径变化情况,采用软尺分别测量下肢髌骨上、下15m处的周径[4]。(4)下肢DVT: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院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进行确诊。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术后出院当天治疗组的FIB水平及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2.2 两组血流速度变化比较 术后出院当天治疗组的血流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速度变化比较

2.3 两组下肢周径变化比较 术后出院当天治疗组的髌骨上、下15cm周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周径变化比较

2.4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2.38%(1/42),较对照组的19.51%(8/41)低(χ2=4.651,P=0.031<0.05)。

3 讨论

下肢DV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血液不正常凝结所致,一旦患病,轻者导致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重者可诱发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术式,术中气腹的建立,极易增加下腔静脉的压力,阻碍了下肢及盆腔静脉回流,从而加大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对术后转归极为不利[6]。因此,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给予早期的DVT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以往传统的DVT预防管理一般以患肢按摩及抗凝药物预防为主,前者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下肢静脉淤滞状态,但人工按摩力度难以控制,预防效果十分有限,后者虽然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但副作用较多,极易增加出血风险,故寻找新型的下肢DVT预防措施十分有必要[7]。机械性预防因其使用方便、安全较高近年来常用于DVT的辅助预防治疗中。

循环压力治疗仪是一种常见的DVT机械性预防方式,主要利用机械刺激及物理按摩原理来起到治疗目的,通过间歇性的充气加压及放气减压对患肢形成一个充气膨胀放气的过程,进而促进静脉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且气囊有排气舒缓功能,相较于传统人工按摩来讲舒适度更高[8]。下肢操是一种常见的下肢运动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多种下肢运动使下肢肌肉进行有规律的收缩,从而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DVT的发生[9]。血清D-D及FIB水平均是DVT风险的主要评价指标,对DV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水平越高表示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越严重,DVT的危险度就会越高[9]。血流速度及下肢周径差同样是评价DVT风险的重要指标,血流速度越慢、下肢周径差越大,表示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度越高[10]。本文中对治疗组给予循环压力治疗仪联合下肢操预防干预后,治疗组术后出院当天的凝血指标(FIB、D-D)水平及髌骨上、下15cm周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血流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循环压力治疗仪联合下肢操治疗对下肢DVT的预防具有明显的效果。表明,两种方式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叠加不同预防方式的抗血栓作用机制,进一步改善机体血流速度,防止下肢静脉血流淤滞,从而增强下肢DVT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将循环压力治疗仪联合下肢操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能够有效改善术后凝血指标,加快术后血流速度,缩短术后下肢周径,从而提高血栓预防效果,值得临床推荐并使用。

猜你喜欢
治疗仪胆囊血流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囊壁增厚怎么办?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