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教研氛围 助力学校发展

2022-03-19 23:43潘兆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研现状

潘兆香

[摘   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研活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有的学校教研现状不容乐观,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不强。文章结合现实问题从完善制度、研究小课题、开展教研组活动、建设骨干队伍、构建教研资源平台、提高理论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尝试探讨如何培养教师参与教研的自觉行为,以形成统一的教育教学规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研;现状;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3-0052-03

教学质量是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研兴校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实践已使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不能空凭经验,也不是熬时间、拼体力,更多的应该是采取科学的决策。有的学校的教研现状不容乐观,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主抓学校教学质量的教科研部门,该如何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教研活动开展现状

(一)部分教师闻教研色变

部分教师思想落后,对教研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教研难度大,神秘、深奥,而自己理论知识薄弱,研究能力不强,只要做好分内事,开展教研是教研部门和专家名师的事情。部分教师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为理由,害怕开展教研活动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质量。

(二)部分学校教研活动目的不明

部分学校存在“教研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因为承担着较多非教学性质的工作,大事小情分散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精力,花掉了学校的教育经费,导致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欠缺行之有效的措施,缺乏对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各项保障和激励机制。尤其是一些城镇、乡村公办学校生源质量一般,工作的重点放在抓安全教育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上,教研活动似乎可有可无。一些学校领导认识不足,思想上没引起高度重视,认为教研活动费精力、投入大、见效慢,因此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领導虽然认识到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不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没有把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部分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欠充实

一些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为备课组、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探讨,备备课、评评课,还有参加区里每学期为数不多的全区公开课研讨活动。纵观活动过程,一些学校内的备课、评课中,教师闲聊的多,研讨落到实处的少;批评学生的多,反思自己的少;备课笔记相互抄的多,独立备课的少;应付检查的多,真心参与的少。区里教研活动的形式有时只是优秀教师上一节公开课,然后大家集体表扬,最后提少许建议。这样的教研活动会让部分教师形成懒于思考、厌于参加的心理,缺少激情。

(四)部分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

部分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教研活动,功利性较强,宣传学校的目的更为明显。部分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喜欢将重点放在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上,强行组织教师执行。部分教师虽然有意见,但是不敢违背学校的方针政策,所以执行起来就变了味。有时候,有的教学模式还不成熟,学校就急于对外宣传,向更大的范围推广。这些教研活动费时耗力,缺少指导教学的实效性。部分教师平时不注意学习理论知识,不及时接受教学新思想,不关注教育新形势,提到写论文就害怕。部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评职称、评优、晋级或发表几篇文章收获名利,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将大受打击。

(五)有时混淆教研和科研

教研和科研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人喜欢把教研与科研一体化,其实两者不能等同。教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之中,有的教师把教研当成科研,没有真正了解教研和科研的区别。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是教育中的微观领域。如研究备课,研究某一课的教学如何设计就是教研。科研活动是科学研究活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连续的探索活动,如研究如何才能备好课等。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研的深化与发展,两者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三、营造教研氛围的策略

(一)完善教研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同样适用于学校教研工作,学校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引领教师的思想及行为,采用制度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时候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对教师的评价过分注重教育质量和升学率。这种评价方式降低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维,使管理教师的教研活动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要采取恰当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引导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政策措施上,学校应完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目标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引导教师关注、参与教研活动,以科研指导教学。学校还要用正确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下任务、定专题,定期交流、加强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做到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持之以恒,教师的教研意识才能日益增强并逐渐内化。

(二)用小课题研究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研究课题首先应改变教师的畏难心理,教研组可以引导教师学习身边熟悉的学校、熟悉的人研究课题的成功案例,让他们知道课题研究属于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反思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小困惑、小收获,针对这些小困惑、小收获开展小课题研究。如果教师还有畏难心理,教研组可以再鼓励他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倡导组组有课题、人人有分工。教师可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按照“發现问题、确立课题→分析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总结经验、交流成果”的思路,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实践,有效地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小课题既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解决了平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营造了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氛围。

(三)多组织集体教研活动

集体教研活动几乎是每个学校都采用的活动形式,如何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效,确实需要教研组深入思考。首先,教研组必须强化制度,严格要求,加强检查和考核,发现教研活动中的闲谈现象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教研组委派相关的负责领导不定期地参与活动,对形式和内容进行指导。再次,教研组还可以定期组织备课组活动,全程对全校教师直播。教研活动形式也需要改变,可由以往的主备人一人陈述,改为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一般的教研活动都是学期初就由备课组长按教学内容、组内人数分配好的,然后大家共享备课资料,但是这样在教研活动中闲谈就会不可避免。如果改成人人参与备课,每个人在活动前就备好需要研讨的课件,活动时先由主备人陈述自己备课的内容,其他人再结合主备人的备课内容谈自己备课的不同之处,疑义之处要重点讨论,带着问题进行教研,发挥教研的实效性,就能更好地保护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发挥教研骨干队伍的辐射作用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部署,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实教研工作也需要扶贫政策。学校要先培养一支有热情、有能力、有成果的教研骨干队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让其从心理上、行动上影响那些有畏难心理或懒惰心理的教师,让这些一般教师切实感受到骨干教师因教研而散发的个人魅力、形成的良好工作状态和获得的优秀教学成绩,组织这些骨干教师成立科研带头人工作小组,对其他教师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推动其他教师效仿和学习。学校还要提高教研领导干部的科研能力,让教研领导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学校同行中的佼佼者,有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学校也应该学习。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和扩大了我国与中亚、东南亚以及更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合作,有利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互利共赢之路。学校可以和其他友好学校组成互学互助研讨圈,经常开展研讨活动,集多校的教育资源、骨干教师力量于一体,共同打造教育互信、教学互信、教研互信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五)注重学校教研资源平台构建

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有畏难心理,是因为对一些教育理论接触得少、了解得少,他们不缺实践经验,但平时注重升学率、优秀率、平均分,教研知识不够扎实,所以较难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就导致教研工作在较低层次上重复,没有新意、难有提高。部分学校、地区会适时邀请专家到校讲课,但这种集中学习的弊端是存在的,一两次的集中学习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教师的专业需要。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网站对外宣传,内容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但关于教研的内容一般不多。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申请专门的教研网站,由专人维护,设立几个板块,如教育新闻、名家讲坛、公开课集锦、课例赏析、教师风采等,定期更新,给教师创设学习、交流的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增加一些关于教研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电教器材等硬件资源,改善教师的教研条件。

(六)注重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理论学习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理论上不成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理论上成熟就意味着教师思考问题从本质角度出发,系统、辩证地思考,而不是从事物的表象片面地思考。理论上成熟也意味着教师想得透、想得深,行动起来成功率高。开展教研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学校要帮助、督促教师制订学习计划,如每周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每月阅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读一本专著并做学习笔记;多看教育类的报纸和杂志,及时掌握教研的新思路、新动向和热门话题,多了解各种教研信息,为日后进行教研活动积累素材。学校要积极为教师的学习营造氛围,制订计划,订阅书报杂志,创设优雅的读书环境,组织读书学习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读书学习活动。

浓厚的教研氛围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诞生和成长的先决条件。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上应该出类拔萃,教研上更应该走在前列,这样才是全面发展的教师。不少教育家一开始也是普通的教师,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在于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注重教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获得发展,最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成为教育家。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就必须实现教研的大众化,实现人人科研、处处科研、时时科研。

综上所述,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只要不停止实践的脚步,学校总会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研之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曾说:“我结识过成百上千个校长,走进过成百上千所学校,评判一所学校好还是不好,我并不需要听汇报,也不需要看各种统计资料,只需要看教师的眼神,看教师的精神风貌。好学校的教师眼里透露的是自信,是职业的自豪感,是情感饱满、精力充沛和充满探索的兴趣,是浓浓的书卷气……”在教研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专业特长,自己的努力、成绩、能力不断得到同行的肯定,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增添了他们的个人魅力。教师有了激情、有了方法、又何愁提高不了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在提升教师素养的同时,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教学乐趣和幸福感。

[   参   考   文   献   ]

[1]  吕达力.营造教研文化氛围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新课程(上),2013(12):179.

[2]  朱羽,刘波.营造教研氛围,拓展教研形式[J].贵州教育,2016(15):40-41.

[3]  李永福.小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J].青海教育,2016(6):46.

[4]  苏国义.激发教师科研热情,营造良好教研氛围[J].新教育,2016(6):1.

[5]  高长有,王庆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4(1):39.

(责任编辑    黄   晓)

1572500520375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研现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