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芳 袁伟
〔摘要〕为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效推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邓小平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如通过树立和加强党委领导核心,挑选好一、二把手,基层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等举措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把党公开”,扩大农民监督等措施,指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方向;通过紧密联系民主人士,提高农民党员社会主义认识,“拿事实来说话”,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政工作要求;通过总结群众经验,深入农民群众,结合本地实际,以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邓小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仍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监督;乡村振兴
C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1-0057-10
〔作者〕孙亚芳,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2
袁伟,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确保党的决策部署顺利施行的根本保证。为了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有效领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述。这些论述对新时代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一、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我们党要做好“三农”工作,除政策科学之外,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具有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改善农民生活,邓小平强调要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一)树立和加强党委领导核心
1961年,“大跃进”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粮食产量持续走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粮、油、布的消费量连续三年下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相关政策认识不够,致使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进展遲缓,农民生活质量持续下降。1962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落实党的政策,扭转农村形势,关键在于树立和加强地方县以下党委的领导核心。①
一是培养现有的作风好的干部。要树立党委领导核心,“主要的办法是从现有的各级党委的干部中挑选作风好的来培养”②。作风好是指紧密结合实际,广泛联系群众。结合实际就是工作开展之前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订适合本地发展的方案,然后按照方案推进工作;而联系群众就是认真听取农民意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工作要旨。二是下放农村出身的干部到基层。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党委可以层层下放一批过去从农村来的老干部到地方,加强基层党委。③三是遴选当地人担任基层干部。上级党委派遣农村出身且经验丰富的干部前往农村开展工作,他们通过充分调研所在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做好农村工作,但是要促进农村长远发展和树立坚强领导核心,“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用当地的人,本乡的人,本大队的人”④。四是补充新生力量。邓小平指出:“县社两级,不管现在有无核心,即使有了核心,也应该加点人进去,换一换空气。”⑤他认为,农村长时间保持现有干部队伍容易导致干部思想麻痹,安于现状,不容易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思路。如果将干部队伍进行适当调剂,补充新面孔,有利于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干部新气象。
(二)挑选好一、二把手
1975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着手对农业、工业、文教、科技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邓小平在当年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解决农村中存在的疑难杂症,重点在于对党进行整顿,“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农村包括公社、大队一级的”①。他认为:“一个大队,一个公社,一个县,选好了一、二把手,整个领导班子就带起来了。”②只有这样,党中央为促进农村发展而作出的决策部署才能有效推进,真正改变农村现状。
而对于如何挑选好一、二把手,邓小平提出了三项标准。第一,踏实肯干。只有能够带头苦干精干,做事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才能够带领其他干部做好农村工作,切实贯彻党的决策部署,真正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第二,有头脑。基层领导干部不能迷信教条和经验,在工作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密联系实际,善于探索和尝试,工作中能够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第三,老中青结合。在挑选基层党组织一、二把手时,要注意年龄结构,特别要优先考虑精力旺盛且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中年千部。③
(三)基层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党员干部能上不能下而产生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以及农村基层存在的“当上一二十年的支部书记,又是‘一帮子,他的话差不多就是‘圣旨”④等有悖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现象,邓小平指出,基层领导干部“不是一级一级的总是上,要下,要能上能下。要能领导人,又能被人领导”⑤,要从基层着手,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习惯、风气和制度。实行基层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办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干部提高工作效率和发扬民主。如果“支部书记到下面当个普通党员,生产队长到下面当个普通社员”⑥,那么,这些党的干部就可以站在普通党员和社员的角度去考虑自己在领导岗位上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灵活变通、是否实事求是、是否紧密联系群众、是否作风优良等,以便在对比、反思中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有助于为基层党组织培养后备人才。邓小平指出,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在被领导时还可以起个帮助领导的作用,老支部书记帮助新支部书记,老生产队长帮助新生产队长”⑦。新的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在老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力量。总的来说,基层领导干部在一上一下的过程中,老干部改进了工作作风和方法,新干部增强了工作能力。在这样的上下交互中,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工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自身队伍面临着全国执政的新考验。在一些地区,部分基層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生偏离,不良作风和错误倾向一度蔓延。为有效杜绝基层党员干部中的“官老爷”思想、强制命令作风、凭主观办事风格,邓小平认为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加强监督和管理。
(一)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存在不经调查研究就随意指手画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开会和处理文件上等不良作风,而上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也缺乏监督和检查,极少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帮助,只忙于命令基层党组织完成繁多且复杂的任务。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认为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除了向农村基层党组织下达各项政策任务之外,还应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他强调:“一切直接领导基层组织的党委员会,应当根据党章,在基层组织中普遍地进行教育,并且得出改进对于基层组织的领导的必要的结论。”①具体来说,上级党委要依据党章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汇报、查看各类工作文件及记录、聆听农民群众评价等方式对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宣传党的思想主张、落实党的政策部署、紧密联系农民群众、开展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上级党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存在不良作风及错误倾向时要及时进行提醒和教育,责令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针对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要进行指导,对于工作开展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要进行表扬和奖励。
(二)“把党公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内出现了“认为革命胜利了,可以睡觉了,可以骄傲了,应该享福了,不必努力了”②的思想,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贪污腐败等不良作风开始滋生。1950年,邓小平在中共重庆市第二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西南地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③他充分肯定西南地区党内绝大多数同志工作都很努力,同时也指出他们在工作中多采用命令的方式推进政策落实,没有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违反了党和国家的政策,而且没能完成工作任务。邓小平认为,西南地区党内腐化堕落倾向持续发展,“无论城市农村,贪污腐化现象都很严重”①。他指出:“我们要在整风的基础上把党公开。……无论城市、乡村、工厂、机关,党都要公开。”②换句话说,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推行党务公开,按照规程公布党中央及地方党委针对农村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导意见,公布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工作安排及工作进展情况,联系群众情况,对违反党内法规和组织纪律的党员所作出的处分情况等等,以此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加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监督,更好地抑制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贪污腐败等错误作风和不良行为。
(三)扩大农民监督
1956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⑧在高级社,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高级社的社员要组成生产队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其耕种、施肥、收割等都由高级社统一领导和安排,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但是,基层党组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命令主义及本本主义倾向引发了农民不满。“在山西,农民对我们的意见是:‘你们管得太多了。我们到晋南,当地领导机关规定八月初五棉花打顶尖,不够尺寸不准打顶尖,干部拿上尺子到地里量着打顶尖,照办了的每亩收棉四十斤,没照办的每亩收棉五十斤。”④针对这样的教条主义做法,邓小平指出,这是滥用党的威信的行为,不是先进经验,应该加以改正。他强调要扩大农民对公社及大队的监督。只有给予农民群众充分表达的机会,善于吸收农民群众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做好农村工作。扩大农民监督可以提高农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工作中要征询农民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样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农民也不会有太多埋怨和指责,而如果不与农民商量,直接剥夺他们的知情权、监督权,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让农民做事,这样即使最终取得很好的成绩,农民也不会满意。⑤
三、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
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推进党的政策在农村落地,引导农民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组织农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紧密联系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出现的只依靠工农、围绕工农开展工作的做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确要紧紧依靠工农群众开展工作,但是如果只做工农群众的工作解决不了所有问题。①他认为,在工作中忽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人士的作用是关门主义的做法,不利于开展工作。为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工作要紧密联系民主人士。民主人士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其所在阶层中享有较高的声望,“他们所代表的阶层就喜欢听他们的话,相信他们,看他们的宣言比看我们的够味”②。1951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次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主人士在推进政策落实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在减租、退押运动中,由于我们的干部多为青年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所以在运动中出现农民殴打地主、干部强制命令减租退押等问题,致使川东、川南、川西的部分地主自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动员一些民主人士、开明士绅下乡(如去川北、川西等),往往僵局容易打破,任务容易完成。而不这样做的地方,运动的进展就比较慢,发生的问题也比较突出”③。也就是说,我们党动员和邀请民主人士下乡调研,通过他们的声望和表达来宣传党的减租退押政策,能够有效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党的政策,科学引领农民推进减租退押,同时提高地主对相关政策的认识,积极主动配合工作。如果忽视民主人士的影响力,关起门来推进政策落实,就会因为部分干部急于求成、部分农民不加区分恶意对待大中小地主、部分地主对政策存在误解而导致减租、退押运动进展缓慢。另外,通过民主人士的所见、所闻、所写,全面展现农村的发展现状,可以改变“城里的人一定以为农村‘漆黑一团、‘无法无天”④的印象,起到促进城乡团结的作用。
(二)提高农民党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为了保证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大量吸纳农民入党。随著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状况的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党的组织壮大了。现在党已经有一千零七十三万党员,…农民党员占百分之六十九。”⑤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1956年他在与国际青年代表团会面时说道:“中国共产党内农民出身的党员很多,建党不久就有大量农民入党。他们入党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为了得到土地,可以说还是民主革命的要求,并不是当初就有社会主义的要求。”①为此,邓小平强调应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农民党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指出,许多农民党员如同普通农民群众一样,对社会主义一知半解,不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要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党员一开始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生产资料交归生产合作社,需要经过多次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员的任务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他强调要加强对农民党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深化农民党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广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三)“拿事实来说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开始对国家各方面工作进行改革。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提出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当时,有部分农村领导干部认为这个政策违背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持怀疑态度。为此,邓小平认为要拿事实说话,用具体的成功实例让农村领导干部相信并落实党的改革举措。部分农村“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③。可以说,只要能够用事实证明政策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能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能被广而效之。1986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在改革之初我们打破农村以往的吃“大锅饭”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④。邓小平认为,农村改革进程中,我们党不能强制所有领导干部一开始就理解和接受改革政策,要通过持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真实的案例和事实去说服他们,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政策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而认真贯彻落实。
四、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
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引领作用,邓小平提出总结群众经验、深入农民群众、结合本地实际等,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
(一)认真总结群众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把自己凌驾于农民群众之上,认为自己比农民群众懂得多,在工作中常常闭门造车,依主观意愿给农民出主意,遇到问题既不向农民学习,也不与农民商量,导致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错。①同时,他们又不善于从错误和失败中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常常简单地把过错归咎于群众落后抑或其他客观原因,一度导致党的威信受到挑战和质疑。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强调农村基层组织要认真总结群众经验。1956年,他在党的八大上举例说明总结群众经验的必要性,他指出:“他们这样迅速地和自愿地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难道不是我们党从群众本身的经验出发,大量地帮助农民从组织季节性的互助组起,进而组织常年互助组,进而组织初级合作社,又进而组织高级合作社,使农民从实践中确信了合作化的优越性的结果吗?”②我们党只有认真总结群众经验,才能有效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而对于如何科学总结群众经验,邓小平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要认识到群众的意见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要注意甄别;第二,总结和汇集群众意见并不是将群众意见简单堆积在一起,必须经过认真细致地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进而上升为经验;第三,在收集、归纳、分析、总结意见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根据实践更新经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避免使错误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境地。③
(二)深入到农民群众中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比如“我们的干部对生产的事情了解太少,常从主观的愿望去决定问题。比如在春耕时,才提出儿童拾粪的口号,才注意到选种等工作”④。为此,邓小平强调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农民群众。1961年10月,他在接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在农村做的工作那样好?就是因为做得很深入。”⑤言下之意,就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农民,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邓小平结合具体实践对如何深入农民群众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与农民生活在一起。“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⑥第二,从农民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应坐在办公室里等农民来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第三,采取和农民商量的办法。在解决问题时,不应该抛开农民而只征求少数干部和积极分子的意见,要广泛听取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意见,可以适当邀请地主和富农参与讨论,有选择地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①另外,基层党员干部在落实党中央及地方党委指示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同农民商量。
(三)结合本地实际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清楚怎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展一些经济收益大且能改善农民生活的产业,仍然按老框框办事以及盲目学习其他地方经验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②意思是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向农民宣传、推广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前,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发展好的原因,然后联系本地实际,思考这些好的经验在本地推广的可行性,不能一股脑地全盘接受。在向农民推广典型经验时,要听取农民建议,尊重农民意愿,给农民更多的选择。
五、邓小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的当代启示
追根溯源的目的在于关照现实。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是想要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借鉴。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我们处时代的特征、所面临的问题与邓小平提出这些论述的时代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邓小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当前农村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不经调查,依主观想法开展工作、摆官架子,不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不结合本地实际,机械地执行相关政策的现象。为此,上级党委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如: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汇报;设立农民监督团,对农村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联系群众、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农民监督团的意见和建议;推行结对子政策,上级党委干部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定期开设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提高党员干部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等。
(二)提升农民党员的党性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邓小平基于当时中国实际,在深刻把握农民党员入党初衷的基础上,要求对农民党员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无可置否,今天的绝大多数农民党员入黨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农民党员党性不纯,服务意识不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入党只是为了得好处。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重视提升农民党员的党性认识,持续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继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农民党员对党章党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例如:邀请县委宣讲团、高校宣讲团以党史、乡村振兴、“三农”等为主题向农民党员及群众开展宣讲活动;组织农民党员参观革命旧址、与抗战老兵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向农民党员推送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先进党员事迹等短视频和文章,用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笔路蓝缕的艰难历程激励农民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为民宗旨。
(三)总结和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工作
邓小平认为开展农村工作要善于总结和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因地制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①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做到科学引领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充分了解本地实际情况,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带领农民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经济。县委或乡镇党委要牵头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及农民代表前往与本村发展条件相近的先进村落考察学习,但切忌罔顾自身发展条件生搬硬套,要合理吸收和利用别人的先进经验。此外,向农民进行宣传时,要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农民自愿学习并践行。
(责任编辑 梁灏)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0-32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33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0页。
③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并社升级为农村人民公社。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1-27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6-317页。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