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育质量监测中的数据统计

2022-03-19 22:46宋志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减试卷监测

摘 要 教育质量监测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规格,为杜绝教育内卷,“双减”政策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质量监测水平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以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为主要内涵的教育统计工作能为教育质量监测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质量监测中,由于在制卷、阅卷和数据分析诸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通过编制双向细目表,减少无关变量的隐形干扰; 关注“最近发展区”,拓宽学科知识的学用渠道;科学分析大数据,打破教育监测的思维定势等路径为提高教育质量监测水平提供技术性支持、艺术化处理和学术化研究,从而为探索教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方案、深化教育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  键  词 “双减” 教育质量监测 数据统计

引用格式 宋志强.“双减”背景下教育质量监测中的数据统计[J].教学与管理,2022(08):5-7.

在“双减”政策全面施行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考试的次数大幅度减少,如何在教育质量监测中实现“减量增质”的目标,应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教育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和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所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监测水平应是当前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做好教育统计工作是确保提高教育质量监测水平的主要手段。然而,当前的教育质量监测无法充分发挥其甄别、激励和指导的价值和功能,本文从做好教育统计工作的角度出发,梳理教育监测中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编制双向细目表,减少无关变量的隐形干扰

“互联网+”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教师在教育质量监测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试卷来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查,殊不知,这样的监测极易造成“教考”分离,导致降低试卷的效度。

作为老师,如果不研究教材,不亲自编制试卷,完全采用“拿来主义”,就很容易让学生陷入题海和“苦海”,由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一些常考题型或者常考内容,学生自然束手无策,客观上造成了失分的现象,学生心理会出现挫败感。同时,教师也不能真正从教育质量监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教师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时,如果不是自己命题,考题都是直接“拿来”,学生可能会因为曾经做过某种或者某道题而一跃成为班级前几名,而有些同学因为没见过或没接触过某类考题而成绩落后,长此以往,学生会依赖刷题来追求高分,忽视了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发展,这是教育者最大的失误、失败,甚至失职。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育质量监测中,教师应该借他山之石,认真研究特级教师编制的试卷,尽可能多地融合能开发学生思维的题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编制试卷。当然,试卷编制是一门学问,教师要想提高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就必须在出试卷之前编制双向细目表,把要考核的内容纵向成列,把采用的题型横向成行,并根據知识内容及难易程度赋予不同的分值,在双项细目表的“蓝图”指引下去命题,就能保证考核内容全面、形式灵活、难易适中、教考合一,这样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真实,有助于学生把学业成绩优劣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从而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让广大教师真正“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自己命题会对教材和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优化后继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大有裨益。

提高教育质量监测水平首先要从教师自主命题、编制试卷的双向细目表开始,让教育统计工作从幕后走向前台,把要考核的内容、形式以及赋分的比例都提前预设好,“以终为始”的教育质量监测必将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减少教、考分离所带来的一些无关变量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隐形干扰。

二、关注“最近发展区”,拓宽学科教学的学用渠道

日常教育质量监测实践中,我们提供给考查对象的试卷往往过分关注结果,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教育质量监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学业成绩分层的阶段,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在教育统计的助力下,通过试卷的解答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著名教育思想。其实教育监测工作也能让“教育性教学”从理念关照到现实。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适时引入教育质量监测,一定要拓宽教育质量监测概念的外延,不能仅仅以一张试卷论成败,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质量监测等同于试卷。现在“双减”政策已进入深水区,为确保减负增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堂完成双基任务和双核(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目标,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落地。

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东西,应当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1]。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助教育监测方法去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的疆域,以人为本,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出发,践行大学科的教学思想。比如:在英语课Whats your favorite food教学中,在教学“最喜欢的食物”这一主题时,教师往往会采用调查表的形式,借助问和答的方式让学生用所学的句型表达、交流,用汇报的方式呈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的名称。很多老师的教学会就此止步,仅仅停留在巩固句型、练习句子结构方面,没有意识到教育监测其实大有可为。如果再往前延伸一步,让学生比对班级群体喜欢吃的食物以及教师从网上下载的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数据,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需要改变和调整,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甜食和快餐。最后,如果老师用一个盘子做示意图,把人体健康需要的营养元素用扇形统计图的形式加以呈现,组织学生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由于学生已习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按照比例设计扇形统计图这个任务对学生而言就是能够“跳一跳摘到桃”的“最近发展区”。这个环节既是英语和数学跨学科的融合,又是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监测,同时它还契合当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生动活泼地实现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又如:在科学课“摆的研究”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长负责统计“摆”的次数,最后老师按照摆的次数多少,有序地在黑板上呈现姿态各异的摆,学生就很直观地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2]。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探究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监测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科学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科学之美,获得积极愉悦的自我效能感,涵养科学精神。

灵活的教育监测形式能够艺术化地处理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加直观形象地再现学科教学本质。用“艺术”的视角进行当堂教学监测,不但可以增加学科教学的美感,更能进一步丰富教育监测工作的内涵,让教育监测工作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导航,为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铺路。

三、科学分析数据,打破教育监测的思维定势

每次期末考试后,学校和任课教师都会对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这一工作通常由学校教学处按照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方面进行比对。殊不知,这种数据分析方式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是发挥了考试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难以帮助任课教师精准找到教学中的短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诊断和切实性的帮助。

对教育质量监测的数据,学校管理者除了做好“两率一分”的分析外,还应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之后通过横向比较,平行班中某一个班成绩落后,就可以从分段整理的数据中找到主要原因,比如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与学校平行班相比较,该班60分以下不及格的人数偏多,说明这个班学困生转化工作滞后,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思想上和学习基础等方面去研究学生成绩落后的真正原因,然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快速帮助学困生“脱贫”。如果某个班整体成绩不理想,从数据上看是该班90分以上尖子生人数偏少,那就是平时教学中分层教学没有落实到位。由于重点抓中等及中下成绩的学生而忽略了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需求,造成“吃不饱”,从而拉低成绩优秀学生的挑战思维的高度,教师就有必要在后续教学中综合考虑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此外,学校在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分析过程中,还存在重视横向比较、忽略纵向比较的问题。对于教学质量薄弱班级,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质量的分析还应该与教师接手时的班级成绩进行纵向比对,然后客观给老师的教学成绩作出评价,对原先成绩落后的班级建立以提高率论“英雄”的考评机制。否则,老师们会因为自己接手班级基础差,即使有进步,但與当下的平行班比较也依然落后而产生挫败感,如果教学管理者再额外施加压力,会让老师内心产生抗拒和焦虑心理,甚至会演化成干群矛盾,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横向比较的同时,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减少老师“靠天吃饭”的焦灼感,不至于在升入高一年级需要换老师时,大家一拥而上,争抢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班级,成绩暂时落后的班级则无人问津。当然,与之对应,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学业评价也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以期实现以评价促发展。

对数据的分析,除了要打破一元化的思维定势之外,还应注意运用逆向思维对事物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比如:要监测学生学习统计图的情况,在要求同学们分析统计图书馆借书的种类和数量的数据时,常态思维是哪一类书的借阅数量多,我们就建议图书管理员向学校提出多采购的申请,以解决阅读人数多而书籍数量少的“供小于求”的供需矛盾。当然,如果只从数学学科特性来考虑,这样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无可厚非。然后,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老师是不是再转换一个视角,假如学生借阅数量最多的是一些知识含量相对较少的娱乐休闲类图书,借阅比较少的恰恰是学生最需要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我们老师是不是该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启发和教育学生主动去阅读一些能够让他们心灵触动和思想放牧的作品呢?

观点不是完全地呈现,也不是逻辑地统合在一个界定好的系统里,它们是从“未经探索的联系”之中,从“半遮半掩”和“半透露的可能性”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在这一发酵过程中存在着予以现实化和进行创造的可能性[3]。因此,要在教育监测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好教育统计工作,就应对数据进行全息视角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全方位系统地分析,精准聚焦问题的成因,真正让数据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监测不仅要技术性支持和艺术化处理,教育监测工作更是一项科学,需要进行学术化研究,以“学术”的研究引领“数据”的探究。教育监测工作要不断建构系统化、科学化和网格化的基于教育统计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让教育统计工作更优质地服务于教育质量监测,促进“双减”政策更好的落地,为探索教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方案、深化教育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

[2] 宋志强.用“科学”方法激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34(02):35-37.

[3]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7:1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双减试卷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