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2022-03-19 22:49袁生俊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知识思维

袁生俊

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不断发现探究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数学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活动必不可少,成为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渠道。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本文就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加以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及提供的定向指导,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具有方向性的数学问题的探究并理解数学知识,最终获得数学结论。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动手操作、猜测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勇于创新探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作用

当前,教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也越来越关注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从而实现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得到不同方面思维与能力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中,过程性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即经历、体验以及探索,而数学过程则是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是离不开具体实践活动的,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培育其探索创新精神,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新课改大力倡导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种教学活动的新颖化、多样化的设计下,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手、眼、脑、耳、口多感官的联动,提高学生感知效果,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认知不断上升到理性认知,搭建好桥梁,并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解决数学抽象性与学生感性思维为主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在参与这一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手眼协调,对数学教材进行动态感知;参与过程中,做好手脑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隐形语言,将表面认知进行逐步深入的内化,学生外显动作过程,与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谐一致,由此更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现状

(一)课堂枯燥单一

当前小学时段的数学教育目前仍然受到陈旧的教学观念所影响,许多教学数学老师秉承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导致课堂乏味无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如果没有老师及时的指导和吸引,学生自己很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兴趣引导,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发挥,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方面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大部分教师也并没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效率低下

传统的课堂由于是以教師为主导,加上教师习惯于板书,因此很容易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并没有刻意留出一些教学活动和与学生互动的时间。而且动手操作活动相对来说占用时间过长,因此教师也并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策实施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保证动手实践操作过程的实效性就在于引领学生形成实践意识。作为教师,在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则要充分发挥好领导者以及组织者的作用。

一是有的放矢,尊重差异。首先教师要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动手操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或者区别某些易混淆、易出错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较远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或者推导抽象的法则与公式,建立几何形体认识空间概念等。通过围绕这些内容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其次是课前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些需要在动手操作中用到的学具,并且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与环节,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操作目的,知晓通过动手操作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而避免操作的随意性以及盲目性。教师有序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顺流程,形成清晰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分析、探究、综合、计算、推理、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提高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动手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更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帮”与“扶”,从一次只能完成一小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三步操作。从低年段到中、高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师要做好适时的引导与点拨,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具有明确的方向,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彼此补充,升华发现的结论。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交流探讨,把课堂交给学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精髓。在动手操作实践环节中,主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重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表达交流的思维。有的学生会做出一道题,可是让他讲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却不知道该怎样说明,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语言思维受到了束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搭建生生合作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大胆交流,分享自己在动态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学生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愉悦感,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汲取更多知识与方法、拓宽视野。学生合作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讨论交流,更着重体现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不少动手操作的程序、步骤较多,需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动手实践过程,既有过程的操作,也有规律的发现。如果单凭个人的力量,可能在认知上面具有片面性,甚至预定的目标以及任务也难以达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投入实践操作中,提前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哪几个学生动手操作,哪几个学生进行观察,并且做好记录,之后,整个小组成员围绕操作过程共同讨论,最终得出实验的结论。经过这样的合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设疑、质疑、解疑、释疑,敢于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论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同时激发了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整个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学生彼此交流观点,获取多项反馈信息,由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确操作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通过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不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不少实践操作机会。教师真正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操作到位,不流于表面,切实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中对新知识的产生有所了解,也在操作中不断萌发创新意识。教师重视学生的操作与观察思维、语言表达的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之际学会观察,调动自我的思维对知识的形成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与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挖掘教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在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时,需全盘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活动的方式。尤其是备课阶段,准确把握教材,对科学体系以及逻辑结构把握准确,厘清教材重难点,基于教材设计具体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不是简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以及优化加以重视,发挥材料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中与自身的思维联动,才能真正达到动手操作的教学目标。

(三)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动手操作这一活动的开展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结合知识点,使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更为丰富多彩。一是抓住课前的体验。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生活阅历浅薄,缺乏对事物的丰富体验,但是在数学学习中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为此,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前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积累经验。二是在课中进行实践操作,课堂中通过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汲取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不断发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对数学知识的特征加以概括,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三是注重课后实践环节,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结合数学内容,通过课后实践任务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深化认知。

(四)描述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语言被称为思维的外壳,也就是说,通过语言把所获得的表象感觉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判断、概念以及推理,最终获得结论。在实践操作中,鼓励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描述,并就最终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要乐于倾听学生的表达,对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闪光点及时捕捉。在总结时,教师就一些共性或者个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发现自己在思考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组织学生相互分享,彼此倾听各自的讲述,让学生之间围绕操作的具体方法是否合理等进行评价,从而推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學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把握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操作内容不同,操作流程不同。因此,结合不同的操作内容,教师进行操作程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是示范性操作流程。这一流程路线是课前观察、尝试操作到最后的教师演示。例如,在教学“画角”时,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尝试在方格本上用铅笔画角。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演示画角,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正确、规范的操作下,学生主动认识和画角,培养了观察力。这一流程注重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是应用性操作流程。这一操作程序首先是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融情入境,动手操作,形成结论;再次,通过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最后是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体验。例如,在“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中,教师一手拿量杯一手拿量筒,并让学生在观察后说说教师手中拿的是何物,用来做什么,并且提示学生看看讲台上还有哪些器具。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继续观察。经过一番观察、思考、发现,不少学生都想试一试,动手操作一番。由此,教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先看书,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演示。在动手实践后,让各小组汇报其所演示的收获。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生通过交流多种观点,多渠道获得了反馈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也对容积单位毫升、升以及理解掌握容积的意义加强了自主认知。基于此,教师设计练习,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解题,帮助学生巩固认知以及学会学以致用,发展其能力。最后的总结评价中,则是关注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学到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怎样?学生通过对认知的完善掌握,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总结经验以及反思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是启发式的操作流程。具体则为教师课前做足准备,引发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并且加以启发解决难题,最后发展学生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圆柱体实物以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纸,在上课时创设动手操作活动,引发学生探究圆柱侧面积的具体方法。经过一番探索后,各小组汇报探索过程以及进行成果的展示,再进行点评,对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加以总结。除此之外,还有探究性操作流程,激发学生自由探究、增自主意识,丰富活动经验。

(六)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操作自信

与学生的交流是小学教育中的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起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对于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投入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当中,一起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和交流,并且去动手去操作,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案例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例如,在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去画出圆形呢?此时教师可以展示几个教具,比如圆规、图钉和绳子、圆形的固体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选择画圆的方式,进而帮助学生发现构成圆形的主要要素:圆点、半径和弧线,让学生对于圆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奠定了扎实基础,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取知识、认识知识、拓宽视野、激发思维,迸发创新火花,让学生切实成为未来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邱瑞玲)

3724501908278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知识思维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动手动脑多快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