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大、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一、前期调研,科学把控、精准分析现状
结合天津市教育两委2020年10月在全市开展的思想政治疑难问题征集活动,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理解和践行情况,笔者带领研究团队科学设计学生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学段共4个部分,对各学段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245份,回收问卷240份。其中,小学低段2个班共81人,小学中段2个班共77人,小学高段1个班47人,初中学段1个班35人。调查问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知层面、认知层面、践行层面和传播层面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经过SPSS分析得出: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知度、认知度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但执行力和传播力方面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中学阶段的学生在熟知度、认知度、执行力和传播力层面都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普遍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存在多种价值观相互冲击、混杂的现象。混杂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当前多元文化提供了价值标准,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具有引领意义,对于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如何更高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锐意创新,落实落细、探索研究“六浸”
为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工作,本研究锐意创新,对“进”“浸”进行分析比对,发现两者不仅是文字表达的不同,更是从形式上“进”到效果上“浸”的升华,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结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本研究将内容定位为“六浸”工程,包含“浸”课程、“浸”文化、“浸”活动、“浸”实践、“浸”管理、“浸”家庭。
(一)“浸”课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1.用好国家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浸”学科融合,不同学科合作教研,寻找切合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
2.做好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生态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浸”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心中,打造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打造显性文化,优化校园环境,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等场馆,充分利用板报、走廊等进行文化建设,在学校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挂图。
“浸”入隐性文化,将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开设传统文化类相关社团课程。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组织相关主题的分级阅读。
(三)“浸”活动
将核心价值观与学校道德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良好形成。依托学校每月一次的特色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戏剧节、科技节等)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就现有的红色社团(如模拟法庭等)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组织开展“四史”教育、“红五月”唱红歌比赛等经典红色活动。
(四)“浸”实践
广泛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大沽口炮台遗址、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同时加强劳动实践,启动学校“都市农场实践课堂”示范基地,举办天空农場丰收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与不易。
(五)“浸”管理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制定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评价督导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精心设计各项年级、班级、学生评比活动,如演讲、手抄报、红歌比赛等,同时通过常规评比打造文明班集体。
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校会,树立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标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每周一雷打不动举行升旗仪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效果。
(六)“浸”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要协调家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风家教,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利用家访、家委会调研等方式了解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现状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学生与家长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方式展现学生风采,引导家长了解学校文化,达成协同育人。引导学生讲好家庭或身边的好故事,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学校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发力。
三、积极推进,多方联动、构建新型模式
为积极推进“六浸”工程,本研究将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育人模式——“两环四翼”育人模式。模式以“六浸”为内容,根据学生接受教育和自身身心成长特点,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结进两个闭环:教育教学闭环和学习生活闭环。两个闭环像齿轮一样呈咬合状态,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四大“翼助”像鸟翼一样带动两个闭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一)“两环”全方位“浸润”
教育教学闭环“浸润”到教育全过程各环节,闭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实施的所有教育。其中学校作为教育主力军,协同家庭、社会在教育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浸润”。
学习生活闭环“浸润”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各环节,本闭环注重唤醒学生的内生动力,激发中小学生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践行者、有力传播者和有效监督者。
(二)“四翼”助力两环实施
一是理念翼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色,丰富北师大“为学修己、心怀天下”及学校“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办学理念的精神内涵。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宣传员和播种机,全方位引领学生成长。
二是方法翼助:德育方面,开展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红色教育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智育方面,调动各个学科的合力,全科育人;体育方面,开展特色体育联赛,学生全员参与共成长;美育方面,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形象中的先进案例感染学生;劳育方面,启动“都市农场实践课堂”示范基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多种方法的助力下,实现从精神的引领到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自我锤炼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载体翼助:充分挖掘教育载体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一方面以校园文化、传统节日、伟人事迹、身边榜样、红色基地、家长信箱等显性物质形态为载体,另一方面以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史文化、规范要求等隐性意识形态为载体,使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和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翼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浸润”成长氛围,增强学生凝聚力,提升成长过程中的浩然正气,使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四是评价翼助:结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行为认知水平,围绕“博学博雅,惟新惟实”校训,细化一至九年级德育实施细则,提炼一套“博雅”德育工作体系,确定该体系下学生“为学修己、胸怀天下、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培养目标,进而打造出特色德育文化——“三精一高”评价体系。
在“进”到“浸”的“六浸”工程研究与探索过程中,通过“两环四翼”育人模式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深入学生的思想深处,为学生扎实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育人成效显著。
(左毓红)
39185019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