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一线工作时,了解到很多教师认为,批改学生的作文,完全是自己的分内之事,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作。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用红笔作眉批、旁批,作圈点勾画,修改符号规范,字迹美观,而后将作文本发下去,并不督促学生认真揣摩教师是怎么帮他修改的,为什么这样修改。久而久之,使很多学生有了一种错觉,即只有“写”作文是自己的事,而“评改”作文则是教师的“专利”,作文本发下来,看看分数,读读文末的评语就完事大吉了。
如何改变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还是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的责任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在充分放手的同时授之以渔,明确告诉学生:要想提高作文能力,就一定要做到“广阅读”“细观察”“多思考”“勤动笔”“善修改”。
众所周知,“作文”包括“写文”和“改文”两个方面。“写”是“改”的基础,而“改”是“写”的提高和完善。如果把写作文比作是盖房子,那么刚写成的文章只能算是毛坯房,而修改文章则相当于质量的检查、整改和精美的装修。二者缺一不可。鲁迅先生有“文章是改出来的”名言;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人曾经问大作家郭沫若先生写好文章的秘诀,他一连说了七个字:“改改改改改改改。”大作家对自己的文章尚且不厌其烦地修改,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
接下来以六年级学生作文《留在我心灵深处的 》为例,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教研经验,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修改提纲
这是写文前的修改。应从布局、谋篇方面缜密思考,根据题意反复推敲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结构。做好这一步,将会事半功倍;反之,成文后再作大修改,则事倍功半,效益大跌。
拿一篇五类文来说,学生自己填充的题目是《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件事》。而他写的却是寒假里“我生病住院”“妈妈生病”“大年三十晚上放花、放炮”和“十二点吃饺子”四件事。这显然是文不对题。如果他在修改提纲时,能认真审题,看清要求,再从要写的这几件事中选择一件最能使自己难忘的,将其写具体、写通顺,那么,这篇文至少是三类文。
还有不少四类文内容平淡如水,有的写“我忘了买橡皮,同桌乐于助人,借给我一块橡皮”;有的写“寒假里感冒”的过程等。这些材料显然不典型。所以,在修改时,应在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的基础上,对头脑中的材料进一步选择、加工、整理。选取那些最能表现自己或憎、或爱、或苦、或乐的事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诉说自己的真情,从那些“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人人笔下无”的题材。
二、修改成文
除了在写文前关注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结构,还要在成文后从观点、详略、语言等方面检查、修改、润色。此环节必不可少,否则会“大意失荆州”。一般应按从“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
1.速读全文,整体修改。此时,要多读两遍,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详略是否得当,内容是否具体等情况,做必要的增删,并改正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例如:一学生在写《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个人》时,只会通过“他助人为乐”“他学习认真”等类似的抽象语句写出来。文章显得空洞无物,既不能感动自己,又不能感染别人,当然字数也不符合要求。此类文充其量也就刚达到三类文的下限。在修改时,应充实内容,将一條条的概括叙述改为对事例具体生动的叙述,或者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细节描写,形象表达。这样材料就丰富了,中心也随之突出了。
2.轻声朗读,逐句推敲。这是对局部、细节的修改。重点要“改通”,使语言连贯、通顺、得体。“读”是修改的法宝。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会发现。”考生作文中频频出现生造词语及病句,如果多读几遍,凭借六年来已形成的语感,相信会将其中的不少错误改正过来。
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毛病就是错别字多、滥用标点符号。这严重妨碍了语言的连贯、通畅,甚至造成了歧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修改作文时,一旦发现错别字,应及时将它们归类列出,依序改正,并自觉地多写几遍,防止“旧病复发”。还要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一丝不苟地用好每一个标点符号,甚至善于运用标点符号强化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情朗读,精雕细刻。重点是“改好”。这主要是对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的。此环节除了继续修改前边没发现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工、润色,使语言更加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古人说:“山蕴玉而增色,水含珠而生辉。”努力修改语言,可以使文章更加多姿多彩。
引用名言警句或生活中的俗语、歌词、顺口溜等,都会使文章亮色顿生。一个考生在写《留在我心灵深处的朋友》时,是这样开头的:“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这样写意思当然很明了。但是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如果在修改时,引用《找朋友》的歌词:“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就会富有情趣,增加亲切感。
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一个考生是这样描写春天的桃园的:“春天的桃园桃花开。一群姑娘忙着给桃树锄草、施肥、不时传来笑声。”如果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春天的桃园桃花盛开,仿佛是天边飘来的片片彩云,一群姑娘忙着给桃树锄草、施肥,不时传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样写是否令人如身临其境,过目难忘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能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有写必改,才能养成愿写、乐改的习惯,才能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徐德明)
38225019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