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秀平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高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于社会的发展尤其重要,而加快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也已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重难点。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二者也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主体,其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同于高中时期,因上课时长有所缩短,大学期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少,这一方面导致其对彼此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思维习惯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也因日常交流不足导致双方未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加快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业评价,一方面能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帮助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强化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心,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敞开心扉,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感,推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进而实现教学相长[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教学来说同样如此。学生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体,直接教授学生知识不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的实践性现代化人才已成为各个高校努力的方向,而要实现这一具体目标,就需要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同于高中生活的枯燥单调,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强烈的氛围对比使部分大学生在入校伊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的娱乐生活,其学习时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效果。而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前行。因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建立新型的学业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看待学习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倒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2]。
(1)评价目标不明晰。高校大学生的学业评价目标是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价目标的确定应当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业评价活动。而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缺乏明确的学业评价体系,并未全面、系统地搜集学生的学业情况,学业评价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得到一个真实、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因而需要通过学业评价来引发学生反思、激发学生积极性。
(2)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能力,而对学业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看待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出于一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生未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做出评价,这使其自我评价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客观性,基于此,部分高校并未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纳入整个评价体系,其积极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对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其在一个班级的上课时间仅仅为一周的三到四节课,在此背景下,教师无法全面地了解学生,因而其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仅依靠教师的学业评价无法有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3]。
(1)重视知识评价。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仍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理论外其他素质能力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都是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一些高校的学业评价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客观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从而不利于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目的异化。高校大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完善。当前部分高校未能够正确认识大学生学业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将大学生学业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优选拔的重要依据,而不是推动学生发展的方式,这种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异化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结果,无法有效发挥学业评价的积极作用[4]。
(3)重视终结性评价。当前,我国仍有部分高校重视终结性评价,即“一考定终身”,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考核,导致学生未能够重视平日的学习,而仅仅在考试的前一周进行突击性学习,以应对期末测试。长此以往,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夯实,专业知识无法得到较大的提升。此外,因缺乏过程性评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仅局限于教学课堂,无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良好师生关系也得不到有效构建,同时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推进。
首先,树立差异化的评价理念。高校是由学生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差异化的评价理念,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评价制度和评价内容,从而推动其成长。其次,还应当树立发展的评价理念。高校的教学目的在于培育现代化优秀人才,因而其学业评价体系也应当紧紧围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明确发展的评价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整个评价过程,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持续发展[5]。
(1)丰富学业评价形式。首先,增加课堂评价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根据其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进行选择设计,较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逐渐降低,其对于知识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逐渐淡化。而在课堂上增加考核环节,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能够使课堂上师生互动率得到提高,教师得以更加详细、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增加课后作业考核。大学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数通过课堂的学习,而增加课后作业考核能够有效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还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6]。
(2)丰富评价主体。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能力,而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够帮助其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学习,因而,高校应当在大学生学业体系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其次,将学生间相互评价纳入大学生学业评价主体。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周边的同学、朋友是其日常生活中相处时间最长的群体,同时也是最了解其个性特点的群体,因而,在大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中增加学生相互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业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学生间的互评还能够增进彼此的情感,形成相互促进、相互鼓励的和谐同学关系[7]。
(3)加快评价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设、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获取大量的评价内容,而其搜集内容较多、搜集主题较广,导致搜集所花费的时间、人力成本较高,再加上搜集来的评价内容规模较为庞大,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难度较大,而信息化技术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因而,高校应当加快大学生学业评价的信息化建设,以尽量的成本实现尽量高效的评价,推动大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有低序推进。
(4)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首先,推进分类评价,立足于高校特色,根据学科内容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同时以人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内容的主体,突出学业评价培养学生能力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次,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或是参与一些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并根据其取得的成绩来进行相应的学业评价,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进而实现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良性循环[8]。此外,高校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还可以接轨国内外一流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建成服务学生、社会、高校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1)完善评价内容。首先,加快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要完善评价内容,将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纳入评价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情感态度等纳入评价内容,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例如,增加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并将学生的实践结果转化为相应的分数,一方面可以不断优化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当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将思政教育渗透进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立足于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将思政内容细化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推动学生思政水平的提高。
(2)关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以一段周期为范围对学生进行考查,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周期的表现,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终结性评价造成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从而推动大学生学业评价的良性发展。因而,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考勤、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表现、课下作业、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情感态度等量化为具体的分数,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这些点滴的分数汇集成学生的整体真实表现,在过程评价中有效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短板,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明确评价理念、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结构等方面加快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着力提高学业评价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