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产业链需求的“四系+”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以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

2022-05-11 02:06:10倪德江陈玉琼余志黄友谊赵华郭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茶学茶艺茶叶

倪德江,陈玉琼,余志,黄友谊,赵华,郭飞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大批的创新创业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为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近年来,尽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因地制宜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相关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高校仍存在教育理念较为落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协同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2],尤其是结合专业特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世界产茶大国。近30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茶产业链已由传统的育种、栽培、初加工、贸易延伸到医药、食品、日化、文化、服务、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农-工-贸-文”一体化和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格局[3]。茶学是我国特色专业,承担了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要求茶学毕业生不仅掌握传统的茶学知识,而且还要熟悉食品科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知识。同时,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茶产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对茶学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近年来,茶学专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有2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茶学专业,另外还有一批高职院校设有茶学专业。通过对比分析各院校茶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原来的育种、栽培、加工、贸易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茶叶深加工类和茶文化类等课程体系,基本能满足产业链技术需求[5]。但与国外发达的产茶国和茶叶利用国相比,我们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综合利用以及产业融合开发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亟待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茶学人才,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全国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未开设具有茶学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比较落后。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211”重点大学,是最早开办茶学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从办学之初就坚持实践育人理念,从2009年开始探索茶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国内率先建立“四系+”茶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1 基于全产业链需求的“四系+”茶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6]。茶学专业在编制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通过设立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展示活动类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内平台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100%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8]。“四系+”茶学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思路是以产业链为导向,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专业核心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四系+”基础在体系,核心在育人,体现“三全”育人过程,从不同视角调动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升级,由“三纵四横”工作层组成闭环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一工作层有其特色平台和培养重点。

“培养体系”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每名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课程育人;“生态体系”通过学校与社会协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氛围,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文化育人;“支撑体系”通过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建设一流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供保障,实现实践育人;“展示体系”通过学校-企业联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保障,最终实现协同育人。“三纵四横”工作层互为融合,以“培养体系”助培“生态体系”,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夯基垒台,为创新创业教育强势筑底;以“生态体系”“支撑体系”支持“展示体系”,通过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立柱架梁,支撑创业实践冲高问顶,最终形成“四系+”茶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四系+”茶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 “四系+”育人模式下的茶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育人

2.1.1 优化茶学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茶学“3课”制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见图2)。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调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实行分类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条件保障。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根据产业链需求及时增设茶叶清洁化生产课程;将分散的实验与实习教学环节按系列整合成茶学综合实验和茶叶技能实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茶产业链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及内在联系;将茶叶生物技术、组学基础等前沿课程引入培养方案,形成一组模块课程,并进行导学和导研,满足部分希望考研究生的学生选修,培养研究与创新型人才;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创业与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创业型人才;同时,以茶文化为纽带,促进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本专业的国际化视野。

图2 茶学“3课”制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1.2 改革实践综合性专业训练课程体系

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整合了实验与实习教学环节,将原来分散的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实验课程,按系列整合成茶学综合实验课程(69学时),以培养学生系统认知的能力;将原来分散的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实习、综合实习等课程以及新增的茶叶贸易学与经营管理、茶艺学实习课程,按生产、加工、贸易、文化四个模块整合成茶学技能实训(10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茶产业各环节的实践技能。

2.1.3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001-2008年指导学生每年利用业余时间策划一次校园茶文化活动,在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课程开设的同时要求学生业余时间销售茶叶,从事创业活动。2009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正式将茶文化周纳入创新创业课程,并增设茶叶创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假期完成,并作为学生的创新学分。2013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将茶文化周与茶叶创业实践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进行教学。2017年进行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增设茶业创业基础课程。该课程首先从理论上阐述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的开办、创业初期的经营管理等,再结合茶叶创业案例分享,邀请国内外代表性茶企创业者进入课堂讲解,分享创业的酸甜苦辣。该课程与原有的茶业创业实践、茶文化周课程构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从创业理论到实践完整的教学体系。

2.2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本专业运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参与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和效果[7]。在营造氛围方面主要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本专业除正常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以外,还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研讨课、实验课等多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尤其是专业教师在上课时进行引导,并针对课程内容列举一些可能进行创新创业的案例。如在“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课堂,将茶叶的线下实体店与线上销售融合,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体验式营销模式。二是开设“企业老总”讲坛,由企业家现身说法进行宣讲。最初在每年的“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课程,设立4-6学时,邀请茶叶企业家进课堂分享创业经验。后期培养方案调整后增设茶业创业基础课程,有6-8个学时分4次邀请茶产业链不同产业端优质企业家进课堂进行案例分享,特别是我校茶学毕业生的创业经历分享,极大地鼓舞在校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三是在成立的茶学专业奖学金中设立创新创业奖。如在“刘后利茶学奖励基金”针对本科和研究生设立了科研创新奖,奖励在科研探索方面取得成果的学生;在“鑫鼎·长盛川青砖茶奖学金”中设立鑫鼎科研奖,奖励在课题研究中所做课题有较好的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学生;在“中兴茶学专业奖学金”中设立中兴优秀实践奖,奖励在国家级茶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或金奖)、二等奖(或银奖)、三等奖(或铜奖),在省级茶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或金奖),在市场营销和茶文化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学生或团队。同时,在每年的茶学专业奖(助)学金颁奖大会上都会邀请企业家分享公司技术创新与创业方面的最新成果,邀请获奖学生分享成功经验。通过上述措施,本校茶学专业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就感受创新创业氛围,茶学专业充满着开拓创新、相互共享、探索进取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耕读”创新创业文化。学生提前进实验室探索,创编茶艺节目,申报SRF项目和创业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3 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和一流实践平台,实现实践育人

2.3.1 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为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成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构建了“双师制”模式。一方面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内教师要重点联系产学研合作企业,要求新引进博士在第一年、第二年的7-8月份均需赴湖北恩施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进行实践锻炼,熟悉品种、栽培和加工等生产环节,掌握实践技能,快速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工作有一定年限的教师,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提升,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和领衔专家的培养,倪德江教授于2017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为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从茶叶产业链代表性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作为创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茶学专业从北京小罐茶茶叶有限公司、湖北天福茗茶销售有限公司等10家代表性企业聘请10位创业导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愿和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2.3.2 打造一流实践平台

一是实习平台。茶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课程实验分析方法,而且要能够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8]。校内基地是学生课程实习与实践的场所,校外基地则是学生检验自身技能和进行创业的重要平台。茶学专业一直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成校内基地40亩、100m2的温室大棚2个、400m2的茶叶加工厂1个、40m2的茶叶及资源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实验室1个、20m2的茶制食品实验室1个、110m2的耕读茶室1个、110m2的茶叶审评室1个。近年来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基地建设,茶园实现智慧化,加工实现自动化,营销实现网络化。学生实习采取“自管—自采—自制—自编—自卖”措施,从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茶艺与销售等环节全程包干形式进行实践,有效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协助企业改造升级茶园与加工条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等7个产业链上侧重分明、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感受茶叶现代化生产水平;并探索综合创业基地模式,确保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创新平台。依托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农业综合训练中心”进行建设,同时建有校级茶叶研究中心。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自主创新设计实验、研发产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树立项目意识,提高“双创”能力。三是创业平台。在校内建有“耕读茶室”“长盛川·大学生创业中心”“学院名茶营销中心”,以及依托茶学专业成立的武汉市耕读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内即可创业。在校外建有“湖北宣恩县伍台昌臣茶叶有限公司”综合创业基地,该基地涉及茶叶生产、国际贸易、茶旅融合等板块,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范,为我校茶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

2.4学校-企业联动,实现协同育人

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展示空间,从而实现协同育人。

2.4.1 茶文化周

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组织与实施,每年举办茶文化周。要求学生在校内外策划举办茶文化基本知识宣传活动,以板报、宣传册、媒体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众宣传茶叶品质鉴别方法、贮藏方法、科学饮用方法、茶叶与健康保健等知识,让更多的人知茶、识茶、懂茶、爱茶。组织参与一次以茶为主题的文艺活动、茶会,包括茶艺表演、茶歌舞、诗词朗诵、无我茶会等。策划组织一次茶事旅游活动。对于来学校茶叶基地参观的游客,学生负责安排包括从生态茶园介绍、采茶、茶叶的制作、产品的展示、茶叶的冲饮技艺演示等内容。组织一次以上茶文化主题讲座,学生可以自己讲,也可以请校内外茶文化人士讲授。组织参与以茶为主题的竞赛、征文等活动,如茶书画、诗歌、散文、对联等。茶文化周时间安排在第3学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后,设置1.5学分。其中由学生自己编制茶艺节目,组织大型茶艺表演活动,充分体系人人参与原则,人人都是组织者与参与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编导又是创作者,将个人的创意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最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茶文化周也已为我校校园文化的品牌节目,也吸引了茶叶企业的广泛关注。

2.4.2 茶业创业实践

大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实现二者有机统一非常必要。开设茶学创业实践课程,无疑能够将茶叶课程理论与茶叶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巩固和深化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本课程通过创业实践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具备基本的创业能力,了解茶叶创业的途径与方式,并能初步开展茶叶创业活动。创业内容涵盖茶产品开发、生产与加工、品牌推广与营销、销售渠道建立以及茶文化传播等实践,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创业方式进行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提供的创业途径,完成其中的一项创业实践活动,感受自主创业实践的艰辛,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茶业创业实践时间安排在第3学年暑假,完成上述创业实践中的任意一个项目,经考核合格即可以获得创新实践学分1.5学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不少于2人的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通过答辩、回答问题及检查相关材料,进行综合评定。

2.4.3 专业技能大赛

参加技能大赛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提升作用[9]。这个过程要求学生的技能和理论知识要掌握得全面、熟练,在竞赛细节中发扬工匠精神,以保证整个任务的完成质量,其竞赛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欲,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校内举办茶叶加工技能大赛、茶艺技能大赛、茶叶审评技能大赛,要求茶学学生每个人都要参加,同时欢迎其他专业学生参加。鼓励学生参加湖北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如湖北省人社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茶艺技能大赛、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和加工技能大赛,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华茶奥会组委会举办的茶奥会茶艺竞赛,以及华巨臣明星茶艺师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展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情况和具备的创新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挑战杯”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15年以来,我校茶学专业学生共承担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项,参与学生32人;省级SRF项目4项,参与学生17人;学校SRF项目17项,参与学生61人;学院SRF项目9项,参与学生40人。上述活动实现班级90%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同时还参加“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赛1项和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1项。

3 “四系+”育人模式下的茶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

3.1 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平均每个班都有学生为企业设计出茶艺产品1-2个,开发出“神农贡茶”茶艺、“龙峰”茶艺、“伍家台贡茶”茶艺、“老君眉”茶艺等15个创意产品,如学生为房县神农贡茶业有限公司开发的“神农贡茶”茶艺节目在企业宣传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老君眉设计的茶艺至今仍然在推广使用。近五年来,先后有20名学生参加湖北省级茶艺、茶艺师和加工技能大赛获得奖励,有18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茶奥会茶艺竞赛和华巨臣明星茶艺师技能大赛获得奖励,获奖人数占在校生的25%。通过实践,有些项目直接成为学生毕业的创业项目,如2013级的胡昂等人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就提出“新式茶饮”宾馆服务项目,毕业前,4名学生就开始注册公司进行创业。

3.2 学生创业能力大幅提高

创业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潜能,先后有6名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20多人毕业后自主创业,由李立等创建的“有棵茶网站”网络营销公司已成为华中地区茶叶网络销售的知名企业,成立的武汉品创乐派商贸有限公司是武汉儿童服装最大的电商品牌。

3.3 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抗挫折性等心理素质,而且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2015-2019)为100%,稳居全校第一,35%的学生考研,考研的学生多数进入了浙江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等优秀院所;就业的学生70%以上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近三年招录过茶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总体上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毕业生的比例高达97.80%。

猜你喜欢
茶学茶艺茶叶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茶艺
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 08:38:20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6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福建茶叶(2018年9期)2018-01-19 14:07:38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32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茶博览(2016年10期)2016-11-16 07:14:48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