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彧崧
(长春人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依照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新文科建设要求,创新升级高校金融学整体建设,实施科研育人新策略,提高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新文科背景,各地高校应深刻意识到围绕金融专业开展科研育人的重要性。立足实际,深挖校园金融学专业科研育人的不足,结合科研育人根本原则,健全优化科研育人新机制,探寻高校有效实施科研育人的科学性新路径,多方位保障高校育人质量,向社会、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素质金融人才。
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推行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深层次研究高校金融专业科研育人模式的优化思路,丰富高校人才培育的新途径,完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升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价值[1]。二是围绕高校金融专业,全面剖析其与科研育人主题的相关内容,促进高校深化对科研职能的认知、理解,为有效处理高校内部科研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筑牢理论基础。
对于现代经济,金融业可成为引领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战略践行日趋深入的大环境中,为增强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实现产教融合发展,需提高高校科研育人在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金融业可成为 “双循环发展格局” 构建的有力支撑。我国在“RCEP”正式签订后,金融业的高开放发展将收获新机遇,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但高校现下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法,在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强化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推行科研育人模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高校管理因素。具体表现有:部分高校对科研育人的落实缺乏足够重视,使得育人机制、管理制度等尚未有效构建。一些高校科研育人整体大环境未有效创设,导致校园科研育人的气氛不够浓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缓慢。二是高校的教师因素。少数高校教师在推进科研育人工作时,以获取可观的利益作为内在驱动[2],未形成正确的科研育人思想意识,未对学生设置严格的学习要求。部分教师未能准确定位科研育人的根本目标,或是忽略了本科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与质量,未及时提出指导建议,导致育人范围狭窄等。三是高校的学生因素。一些学生未能跟随教师进行深度科研,日常理论学习、项目研究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突出自身在科研队伍中的核心地位,角色层次的设定偏低,导致学生错失了很多科研教育机会。
对此,高校应针对高校主体、教师、学生这些不同群体加以全方位的分析,全面反思、有效解决高校金融专业科研育人在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专业融合、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质量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保证科研育人工作有效落实。
新时代下,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发生了改变。新时代具有新使命,高校需以服务国家战略、顺应地方发展规划为落脚点,探寻在金融专业中实行科研育人模式的突破口。对于新文科战略下的金融专业而言,高校应通过对“科技金融创新”“新金融业态”这两条线路的深度思考,探明金融专业实施科研育人需引进的多元化知识。并搭配课程教学新方法的创新设计与科学运用,增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促进科研育人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提高科研育人教育成效。
在高校内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需以新导向为积极引导。在培养金融专业高素质人才时,应结合我国“十四五”总体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切实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市场监管中诸多实际问题。此外,高校新文科建设还需加强新融合,即合理运用科研育人特有的多学科融合优势,推进人文社会等新兴学科的多学科合作,为高校金融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3]。同时,在高校内部推进新文科建设工作,还应突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创新。依托高校科研育人优势,实现“产”“学”的精准衔接[4],继而在产学研中加强“产”与“教”的融合深度,协作推进校企协同,健全以科研为桥梁的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实行新文科建设新主张,高校应将课程思政科学地渗透于金融专业的科研育人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高度关注地区、国家、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信息,塑造学生干事创业、实干兴邦、解决实际困难的深厚家国情怀。此外,在推行新文科工作中,高校还应推出与金融专业科研育人模式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探寻实现科研育人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新思路。
作为加深学生对就业职场、 企业集团认知理解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作为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知识学习能力、掌握实践性专业技术的关键一环,在科研育人工作中应得到高校的重点聚焦。金融专业的应用型学科建设应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照高校自身设定的办学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逐步提高学生职业专业素质、动手实践能力,推动高校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一方面,应扩大校方财政经费在科研育人中的投入规模,整合校内研究室、实验室、“双创”基地以及校外实习中心,推动构建多元化、专业性的金融专业实践实训基地[5];另一方面,应顺应现代金融新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对高校金融专业实践体系加以及时性、动态化的灵活调整。除此之外,同样需配置充足的各类专业导师,便于实时统计、掌握学生在实践实训中遭遇的现实问题。随之加强导师与企业实践教师的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推动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金融专业,高校应着重强调应用型人才资源的培育。切实发挥专业教学、专业导师、专业实验基础、专业课堂等的功能作用,将优化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作为培养大批金融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具体策略有:一是就通识教育、思维创新、专业知识这三个维度,着力推出契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环境发展走向的新型课程体系,侧重突出多学科有机融合的鲜明特色,科学结合融通理念与课程策划工作,实现各类专业课程的充分互补、合理融合,扎实做好应用型人才资源培养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升级教学新理念,教师应以现代金融领域发展的规律及现实需求为支撑点,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正确利用“技术+智能+金融” 等模式。注重在教学课堂中渗透、践行多学科融合观念,助推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并推出一套具备应用型学科特色的“金牌”金融专业课程,彰显一流高校的示范引领价值。
人性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学习综合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可成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积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外在动力,而合理完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可参考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学习评价,高校应迅速组建出一套健全性的学习评价体系。而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的应试成绩、实践水平、课堂表现、科研能力等,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二是优化金融专业应用型学科构建的管理体系,如合理改进授课导师的绩效考核、科研导师的教学分工及经费比例、 专业教师的业绩分成等。三是高校可推出“创新奖学金”“创新计划奖”等丰富的奖励活动,激励学生推进自主科研创新。
在新文科建设主导下,高校应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深度学习,增强其专业素质。推动学生稳步发展,确保其可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国家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学业发展,辅助其完成进阶式专业知识的广泛积累,以及高层次专业技术的纯熟掌握,加强学生在校园外部环境中的就业竞争实力[6]。最后,高校应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升学深造率,突出高校办学质量。为促进在校大学生学业的健康发展,收获喜人成果,高校还应秉持科研育人原则,加大在学习资料采购、现代化学习设备配置、考研留学政策、精准帮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针对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施以创新改革,保证科研育人模式能够在辅助学生内化专业知识、 塑造学生求真务实职业素养等方面多角度发挥积极优势。并将我国金融领域发展模式、发展成就、前沿技术、业态环境等内容引入日常教学课堂中,鼓励导师合理运用反思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产生质疑、协商讨论、合作解决的契机与平台,助力其学习能力早日实现新突破。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科研精神、研究思维,以思想意识为内在动力,驱动学生动手实践本领逐步增强。
基于高校全面实施新文科建设背景,为改进金融专业科研育人基础模式,高校应高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着重推出匹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金融专业科研育人的有效动力机制。可行策略有:一是设计正确的引导制度。从深化科研育人观念、优化顶层设计这两方面构建思想指引机制,推出代表性、品牌性的高校科研育人引领示范新体系,并构建完善的科研育人效果鉴定与评价体系。二是设立匹配金融专业人才资源培养要求的驱动机制。在指导金融专业学生踊跃参与科研实践时,需强调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新规划学生日后就业发展的引导机制,激发学生全身心沉浸于学习、科研活动中。三是优化以实践实训基地为核心的动力机制。整合高校科研育人可触及的各个环节,即优化金融专业课程资源、加强金融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等,支撑高校科研育人工作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在我国各地高校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环境中,为保证高校可持续为国家建设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高校应与时俱进,升级革新育人新主张,顺应教育领域健康发展主流趋势,将科研育人新指导有机整合于金融专业创新优化中,提高人才综合培养实效。而这就需要高校从实际出发,精准捕捉金融专业在科研育人中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高校主体发展需求及新文科建设根本原则,对应推出科研育人机制的完善办法,拓展高校金融专业落实科研育人任务的路径,为学生实现金融专业知识内化、 科研项目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