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俊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上海 20023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来说,又是它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p185-186)马克思这个论述指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对历史的认识,归根结底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与此同时,历史叙事是历史认知的主体(人)对历史认知的客体(历史事实)的主体性认知,是“能思维的意识”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考察”,“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2](p60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7)马克思主义在阐明历史科学本质的同时,强调了历史科学的任务和内容。要以真实性的态度直面历史的全部事实,但历史科学不是历史事实的堆砌,而是要寻找出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以及蕴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继承性、因果性和规律性,为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历史书写其实是人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并逻辑化历史事实的活动——根据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逻辑和传达意义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以保存记忆、经验,并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标准知识。因此,我们理解历史,不仅要关注组织历史的原材料内容及其真实性,更要关注这些原材料的编排逻辑,即历史是如何书写的?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为一种“事后反思”的宏大历史叙事,《决议》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波澜壮阔奋斗历程的集体记忆和集体认知,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历史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政治总结。审议通过这个《决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为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从本质上说,《决议》是党的政治总结,回答的是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体现党的政治立场,贯穿党的政治原则,声明党的政治主张,指明党的政治方向。这就决定了《决议》固然要以忠实于历史事实的态度去叙述历史,但这并不是目的。《决议》更重要的使命是在党的百年奋斗的时空序列中追寻事件因果逻辑和现实意义,即通过对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权威叙述,既合理地阐明党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向何而去、缘何而兴?又明确地界定党继续前行需要弘扬什么、警惕什么、坚持什么、遵循什么?从而搭建起确保全党思想统一、意志坚定、行动一致的政治框架。因此,学习领会《决议》的精神,必须深入分析《决议》内容背后深层次的政治思考和战略性的政治谋划,以及在政治逻辑下形成的对党的历史事实叙述的组织方式。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p295)历史叙事首要任务是阐明历史实践的主要动因,即“目的”。制定《决议》最重要的是要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4](p15),实现党的身份的自我确认。《决议》以党的历史主题主线为统领书写党的历史,通过勾勒出党的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线索和基本脉络,系统回答党的大本大源问题,诸如近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中国共产党?她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她的一切奋斗目标是什么?她的成功靠什么?还要继续干什么?等等。
历史主题是指历史主体进行历史实践所要完成和推进的根本性任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自己特殊的主义、信仰、宗旨和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推进和完成一定的具有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诞生的。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基本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5]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党的两大历史任务基本论述的前提下,更加明确地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概括党的整个历史的主题。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据此,《决议》以党的初心使命开篇,把推进和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初心使命和党的理想信念有机统一起来。按照《决议》的诠释,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复兴事业而立,因民族复兴事业而兴,是一个为民族复兴作出了伟大贡献并且继续为之奋斗的党。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p540)。历史科学应该从这种时间交替的背后,寻找由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历史联系,尤其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联系,即历史主线。把握党的历史,必须抓住党的历史主线。“确定其主线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这条主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的面貌和表现的特点有所不同,但这条主线是一以贯之的。历史主线是个纲,它的确定影响到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全貌的认识。”[7]习近平是这样论述党的历史主线的:“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8]也就是说,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为实现一个根本目标而接力奋斗的“完整事业”。《决议》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力奋斗为党的历史主线,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在分析每个历史时期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阐述了每个历史时期党的奋斗实践,进而总结出每个历史时期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总之,党的历史主题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魂”,党的历史主线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纲”。《决议》从坚定的历史意志和完整的历史事业两个层面书写党的历史,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历史叙事。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党的历史是一个有目标、有起点、有方向、有意志的历史过程,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统一,呈现出接续奋斗、层层递进的整体风貌。
历史主流是指从历史活动的总和与全貌中来确定它的整体状况和主要方面。历史本质是凝结在历史进程背后的历史根本性质。党的历史主题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党的历史是从哪些主要方面为这一目标而奋斗的?进展的总体情况如何?这是党的历史的主流。而这一奋斗过程体现出什么样的根本性质?这就是党的历史的本质。如果说党的历史主题主线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和要干什么”的问题,那么,党的主流本质则是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干和干得怎么样”的问题。“是什么和要干什么”是本体论的追问,涵盖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如何干和干得怎么样”是实践论的追问,涉及党的行为特征、实践效果。本体论的追问,是通过实践论的生动展现而回答的。
整体而言,党所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是通过党的三大方面展开而推进的:一是不懈奋斗,二是理论探索,三是自身建设。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9](p100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提出了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的重要论断,并且系统地概括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这样,我们可以把党的历史主流本质归纳为党在不懈奋斗、理论探索、自身建设、为民服务和精神谱系等五个方面推进,并且都取得了根本性成就的历史。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习近平强调了起草《决议》的“六个深入研究”,除了第六个“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10],前五个方面也就是上述党史的主流本质五个方面。《决议》正是以此为基本遵循,揭示了百年党史书写的五个维度:
一是不懈奋斗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是理论探索史。“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11]党的历史实践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而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推进,又指引着党的历史实践的新发展。党在理论探索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
三是自身建设史。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是不断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历史,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依靠党的自身建设,“我们党走过了从不够成熟到坚定成熟、从不够有力到坚强有力的成长历程”[12]。从党的自身建设史得出最重要的经验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
四是为民造福史。“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3](p117)党领导进行的社会革命,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4]。“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
五是党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15](p162)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信念、有情怀、有意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奋斗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发展史,同时,党的精神又支撑和促进了党的事业的大发展。党的精神谱系呈现了崇高性、政治性和审美性的历史叙事,是深刻嵌入价值意义阐释中的精神启迪。
总之,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是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展开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深刻体现出党的性质和宗旨,这就是党百年历史的主流本质。《决议》以党的历史主流本质为主体内容,勾勒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五维面相,共同构筑了党的百年历史的基本事实。
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是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清历史大是大非、厘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具有新的特殊的历史使命。“总的是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以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10]
《决议》坚持大历史观,从纵向和横向两大宏观角度进行历史叙述,凝练出党百年奋斗创造的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纵向角度的论述,主要内容体现在《决议》的前四个部分: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决议》的第五部分,则从横向角度,集中论述了党的奋斗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等方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这五条概括将党的历史置于中华民族文明史、近现代中国人民斗争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现代化史和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进程中,提炼出的基本结论更有普遍性且更为深刻。
历史之所以具有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功能,重要原因在于历史实践会生成历史经验,从而反过来指导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的历史实践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认识、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自己的奋斗经验,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概括的党的三大法宝、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总结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等,这些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的要求,改革开放积累的九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以及从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归纳出“九个必须”等,这些都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概括。《决议》从“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的政治高度,归纳出全党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和自我革命。这些基本经验究其根本,是对三大“历史之问”的科学、系统的回答: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二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基本经验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需要我们长期坚持。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6]《决议》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充分体现出党的历史价值的正义性、历史成就的伟大性、历史精神的崇高性、历史经验的启发性,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强,极大地增强了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历史叙事不仅仅是对史实的呈现、认知和重建,也是一种在过去与当前之间的时空对话。守正创新是《决议》书写的重要原则。“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 “正”即正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创新即改变旧的、创造新的,“创”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其目标是“新”,即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概括而言,“守正创新”就是把握事物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新事物,开拓新境界。《决议》的“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党的正确结论,同时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概括。
《决议》的“守正”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对于从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包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的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这段历史过程中的重大是非问题,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已经作过系统的总结,作过郑重的结论,“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10]。其次,对于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决议》坚持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的基本论述。这些文献主要包括在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三十周年和四十周年时,党的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新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对党的历史都作过新的重要的总结和论述。《决议》 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新认识。
与此同时,《决议》根据党的理论的新发展和实践的新内容,对党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观点新论述。这些“创新”主要体现如下:关于百年党史四个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的概括,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次飞跃的概括,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答的时代课题的表述,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概括,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论断,关于“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论断,关于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五个方面的概括,关于百年历史经验的十条总结,等等,这些都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构成的人类实践的记录。历史发展从来就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曲折失误在所难免。历史的曲折衬托出奋斗的艰辛与伟大。书写历史,必然面临一个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就必须对具体历史事件有破立,对历史人物有臧否。所谓的“立”是指肯定性评价,“破”是指批判性评价。《决议》总基调是“立”,但不回避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指出并且反思自己的失误,是为“破”。
“立”,不仅体现在《决议》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贡献,展示出一幅无比恢弘的党的百年历史长卷,体现在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和党自身发展方面的贡献,而且还鲜明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更加充分肯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卓越贡献,明确提出这个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更加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意义。《决议》从历史深刻联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并且强调“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三是高度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实践和历史成就,即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决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17](p26)。四是《决议》浓墨重彩地阐明了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提供的历史性经验。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奋斗百年的现实,是历史过程的结果,但不等于历史过程本身,也不等于历史的全部事实。历史充分证明,党不愧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然而,人们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应“走什么道路”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断提高认识的。在党的百年辉煌进程中,也有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误。要求一个伟大政党、伟大人物永远不犯错误是不现实的,是唯心主义的。实事求是地书写历史,就必须对这些失误和曲折进行说明和分析。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8](p234-235)《决议》在对待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经验教训,坚持了如下原则:一是对待自己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不回避、没有含含糊糊,而是本着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述,体现出党的志不改、道不变的政治坚定。二是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党的整个历史而言,主流是好的,成就是主要的。三是《决议》在指出这些历史错误的同时,深刻分析了这些错误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清主观动机与客观原因。四是《决议》强调党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的,这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五是《决议》指出,对于我们这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来说,历史上的错误客观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教材”,我们党通过改正错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决议》对党的历史的态度和评价,体现出我们党对党的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的正确态度。
人类总是出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而回顾自己的过去。只有认识历史,才能理解现实、把握趋势,实现对未来的判断和规划。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9](p399)《决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宏大宽广的政治眼光,全景式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在此基础上,《决议》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我们通过分析《决议》这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逻辑,来把握书写这段历史背后的政治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决议》阐述了“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强调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十个方面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决议》指出,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决议》深入分析新时代党面临的形势、面对的风险挑战,从在党的全面领导上、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在经济建设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政治建设上、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在文化建设上、在社会建设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在外交工作上等十三方面,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决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定力,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这也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决议》通过这样的叙事逻辑书写新时代,揭示出如下深刻结论:一是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二是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党的理论的全面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由此《决议》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7](p26)。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14]“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0]《决议》通过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总结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现实启示,就是为了深化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党的历史从来都不仅仅是历史本身问题,而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决议》是依据运行于历史表象背后深层的客观逻辑而形成的大历史,它述说的是重大成就、历史变迁和历史伟业,展示的是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人民情怀,揭示的是创新理论、成功经验和基本遵循,昭示的是历史规律、人间大道和前进方向。《决议》形成的百年党史的宏大叙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指导性线索和基础性维度,也“体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战略考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