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彦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河南新乡 453007)
(一)正式将“分众阅读”作为总方法论引入阅读学。“分众阅读”一词来源于传播学的“分众传播”,由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他认为,“分众传播”是由个体或者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传播渠道,为不同群体的受众传播所需要的消息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传播因传播主体、传播对象的不同自然而然的需要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渠道、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同。对应在阅读学理论上,分众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民族或者居住地的群体”[1],个人差异性也非常明显,根据分众(不同特征的读者群体)的特点划分阅读群体,定制不同的阅读服务。在现实的阅读推广中,广州羊城晚报社主办的“权威荐书 分众阅读”活动首次将“分众阅读”的概念推向社会,这一概念逐渐被大家接受。学者范并思曾指出:“阅读推广的目标是全体公民,重点是特殊人群。阅读推广的理论特征包括阅读推广的属性定位、目标人群、服务形式和价值基础。体现图书馆最终目标是通过阅读提升公民素养,使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障碍”[2]。关于不同人群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随机性、自主性以及特殊性,徐雁、谭华军认为,分众阅读具有针对性强、服务程度更贴近需求的优势。徐雁、谭华军提出分众阅读是以分地、分级、分龄、分时和分类共同组成了阅读文化学的重要方法论系统,并以“分众”为切入点,借以提高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价值和社会效能,侧重于分众阅读应用的实践价值。
(二)系统地划分了“分众”群体与阅读指导。阅读原本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阅读应是阅读的应有之义,当阅读开始以人个体的不同需求被社会普遍重视,阅读作为人的附属价值被重新审视,人的不同属性和需求本质得以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本书中对“分众”阅读不同群体的划分具有分级、分龄、分类等理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对“分众”群体的分龄划分和分级、分类指导。根据人的心智发展和阅读能力,根据年龄阶段的特征与不同的阅读需求,将“分众”类别根据年龄阶段重点划分为婴幼儿、学前儿童、学龄初期儿童、青少年时期、60岁以上老人,并根据这些类别的不同群体特征进行分级阅读指导。如,早期儿童按照年龄分为0—2岁,2—4岁和4—6岁阶段,依据0—6岁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将早期儿童阅读分为:字符阶段—拼音阶段—字形阶段,即由视觉图形记忆获得概念性的词汇阶段—能够通过字形语音识记字词—少量借助语音知识识别意义。由此,按照分级阅读的需求,对0—2岁语言萌牙期的阅读引导,可以让宝宝撕书、玩书,重点是培养宝宝对书的兴趣;对2—4岁的幼儿,引导他们感受阅读顺序,可通过认读符号、图案,引导他们理解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对4-6岁的儿童,家长可通过领读、做词语游戏和每天读一段故事的方式,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读物的推介中,针对儿童不安、寂寞、悲伤、恐惧等情绪进行了读物的分类荐读。如,有助于缓解孩子面对恐惧情绪的绘本:《我要来抓你了》;有助于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离开带来不安情绪的书:《和猪奶奶说再见》。
2.对“分众”的群体需求的分类、分龄指导。按照个体健康程度分类为:视障儿童、听障儿童、自闭症儿童、阅读障碍群体;按照女性特殊的心理特点、性别特征和社会角色划分出女性群体(即“她”群体);根据社会老龄化的社会需求划分出“乐龄”即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基于以上特殊群体的差异性,本书将针对不同群体的阅读组织与服务指导进行了归类梳理。如,听障儿童群体听力障碍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在伤残等级上有听力残疾一级与听力残疾四级的差异性;有不同年龄阅读分级程度的变化,这些分类情况均会使听障儿童阅读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阅读策略上,文中主推了“使用图表”“对话式阅读”“大声朗读”三种策略,重点从强调听障儿童的语音意识训练、激活其背景知识认知和心理图像表征策略入手。在阅读读物的推荐上,以绘本为主,推荐的有帮助听障儿童发展听觉能力的书单:《听,什么声音?》《大声回答“哎”》《我们要去捉狗熊》《听说小猪变地瓜!》《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有帮助听障儿童提高智力水平(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的绘本:《点点点》《谁藏起来了》《米莉的帽子变变变》《小蝌蚪找妈妈》和“14只老鼠”系列;有助于听障儿童身心健康的绘本:《菲菲生气了》《自己的颜色》《威力与朋友》《这是我的!》《小种子》。
(一)细化了“分众”特殊群体的阅读指导与服务。徐雁认为,阅读推广的关键在于向读者推送中外古今的名著经典和好书佳作,而在分类、分级阅读推广中,则要关切到读物与读者的需求和接受度。因此,如何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将最适合的读物推荐给最适合的群体,需要阅读推广人共同研究与探索。
未成人的分级阅读在本套系列学术专著《分级阅读:读物提升幸福》中有详细的研究和分解,而成年人尤其是大专院校学生的阅读在本套系列学术专著《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有基于“校本”与“分众”理念的具体方略。而本书将研究的“分众”群体研究重点放在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女性群体和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上。其中用大量的篇幅分类对视障儿童、听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群体的阅读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面对特殊需求的儿童阅读指导,公共图书馆应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主动承担起服务的责任与义务。在环境创设、读物选择、提供服务和互动技巧四个方面应结合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的需求,建立特殊的阅读环境与阅读策略。如,自闭症儿童的环境设计需要营造安全、舒适,没有威胁性,避免强光、喧嚣和人流过多,同时注意馆内设计,注意图案标识,便于自闭症儿童自如活动。在读物的选择上,按照主题细分,推荐了更为专业的书目,如,有适合刚刚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家长书目,有“给自闭症儿童父亲的书单”等等;在阅读服务上,建议为自闭症儿童专门编制入馆指南,指南上以照片配简单的文字,帮助自闭症儿童了解借书的规则。在公益服务上,加强与自闭症家庭的互动援助或方法指导,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阅读策略方面,可通过语言游戏、生活体验游戏、美术创作、戏剧活动、图解故事、感官障碍游戏的方式拓展阅读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使特殊儿童群体的阅读变得更加有趣,符合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更加重视了特殊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书中关于自闭症儿童、听障儿童、视听儿童以及阅读障碍儿童群体的阅读方略、政府行为、公共阅读服务以及阅读推广的组织与案例均有详细的阐释与举证。
面对“她”女性群体的阅读指导,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出版机构、销售商都可参与其中,科学谋划,贡献智慧。因女性群体性别的特殊性,“她”阅读在读物选择上存在明显的趋向,女性情感图书类、儿童读物类、网络文学成为女性阅读的首选,目前女性阅读推广品牌的策划与打造,阅读领域的拓展、阅读反馈机制的搭建以及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构建等都成为制约女性阅读服务的羁绊,基于国内女性阅读的现状,女性在阅读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高,女性群体的阅读服务除了需要优质的资源、优美安静的阅读环境、多样的阅读活动,目前的阅读推广中主要通过“阅读品牌”和出版女性读物为女性读者提供服务。如,广西师范大学策划的社科类图书“理想国”;后浪出版公司旗下推出的童书系列“浪花朵朵”;以名人听书系列:“德叔讲故事”“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等社群推广的育儿图书也深受女性群体欢迎。在女性阅读书目推荐上,根据女性阅读特点,一些经典的喜闻乐见的书籍成为书单上的首选,如《第二性》《卡耐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红楼梦》《简爱》《居里夫人传》《飘》《苏菲的世界》《追忆似水年华》《查莱特夫人的情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们仨》[3]。
在“乐龄”阅读上,根据60岁以上的阅读群体的阅读行为与特征,从乐龄阅读特点和发展趋势、价值与意义、影响乐龄阅读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阅读的当前特征等视角,分析老年人阅读推广存在的困难。在阅读指导上,建议乐龄阅读群体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采用多样的阅读形式和确立相应的阅读原则。
(二)梳理了家庭阅读的策略与服务指导。家庭阅读无疑是全民阅读和当代家庭变革的重要阅读模式,尤其是特殊需要儿童的阅读实践,更多需要家庭的重视。家庭整体上的阅读环境和观念时刻影响着一个家庭的阅读文化样态。另一方面,家庭阅读可以贯穿到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持续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信息获取、知识结构和阅读分享的方式与能力,以及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相生的整个过程。良好的阅读文化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还能够提升家庭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知,为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家庭阅读在阅读推广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儿童阅读受家庭阅读的影响较大,每个家庭的经济环境、价值观念和育儿理念千差万别,因此,早期儿童阅读的开展需要家长的主动担当,有效作为,尤其是对于同时需要社会开展相应的家长阅读指导培训。通过讲座或交流共享的方式,帮助更多家庭解决家庭阅读中的困惑,让更多父母参与到科学育儿的队伍中来,将儿童阅读理念更多地融入儿童阅读的推广中来,其意义深远。
特殊需要儿童阅读更需要家庭的陪伴式参与,如,视障儿童、听障儿童、自闭症儿童、阅读障碍群体的阅读,在沟通技巧、阅读情感基调、故事情节节凑、读物选择、声音魅力等方面都需有专业的培训与指导。
在家庭阅读的案例中,苏州图书馆少儿馆开设了名为“家长沙龙”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和家庭优秀示范家长代表,通过茶话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在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专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帮助更多的家庭解决阅读和育儿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深圳南山图书馆“星星点灯”自闭症儿童读书会通过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为家长打造全新的感统故事会训练的方式,有阅读流程、有绘本故事设计、有训练章法、有效果评估,能够为很多家庭带来“私人订制”般的阅读服务,寓教于乐的同时,值得家庭阅读和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学习借鉴。袋鼠妈妈绘本角是2016年由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发起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阅读疗愈志愿服务项目,有专业人士、大学生志愿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通过提供家庭阅读指导、定制个性化的阅读疗愈方案、以绘本为媒介,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倡导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康复理念,编撰《0-6岁听障儿童绘本阅读治疗指导手册》《自闭症儿童阅读书目》等,长期为残障儿童家庭提供线上线下培训80个学时,帮助残障儿童家庭提供阅读指导和个性化阅读治疗方案。
(三)提出了数字化分众阅读的新模式。在分众化阅读大趋势的影响下,阅读群体中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先后出现了移动阅读平台、阅读APP,电子图书阅读平台、音频阅读等多媒体技术融合的阅读方式。其中,移动阅读终端因前期的固定的客户群体,对于电子书阅读APP以及其他阅读平台的选择大都受到惯性使用的影响,因此移动阅读平台的选择上深受客户固定阅读习惯的影响,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通过付费获取信息的意愿较强,阅读的深度与读物的质量方面也明显有群体的要求;社交综合平台嵌入式的阅读方式,如,微博、QQ、微信等平台,阅读内容具有传播速度快、阅读量大、互动分享参与率高等特点,但都以免费为主,付费率较低;而以电子书阅读为主的专业类图书平台,用户分享与互动的积极性并不高,但内容变化的速度却比较高。如,起点小说、塔读文学、iReader等。
有声阅读的主要有听书、电子阅读器、新媒体平台等形态,以书为载体,通过名人说书、移动听书平台、听书APP实现书籍传播的途径。目前市面上有声读物的载体主要有磁带、光盘、听书APP和移动电台。如,蜻蜓FM、喜马拉雅FM、懒人听说、酷我听书、樊登读书,都给客户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着碎片化阅读与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加上数字革命、知识与信息转化为数字文献,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千变万化,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需要以分众的思维理念,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数字化阅读变革的新的功能和优秀条件。
《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以“分众”的理念,突出“读者中心”的显著特征,围绕读物对读者的影响,从不同程度上深化了全民阅读的理念,细化了全民阅读的推广具体方法。尤其是依托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进行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在多媒体技术与移动阅读平台的融合下,对出版社、著作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阅读推广人都有新的挑战与要求。分众阅读的未来除了需要面对技术的鸿沟,还对出版策划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转型、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