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日本文学课程模式探究

2022-03-18 11:34马琳琳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文学日本

马琳琳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传统日本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繁杂、难度大。日本文学课程内容非常繁杂,在对作家和作品进行讲解过程中,为使学生系统、全面理解作家写作背景或作品特征等,有必要联系日本历史、日本政治、地理环境、民俗民风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知识面非常广;课程内容从古代文学到近代文学,再到现当代文学,涉及时间跨度长;另外,对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特点进行分析、讲解,涉及内容非常繁杂;最后,对作品作家进行解读时,作品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涉及语言知识难度大。基于以上特点,学生对繁杂的文学知识难以掌握,从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成绩难以提高。

2.授课模式单一、枯燥。由于日本文学课程上述知识面广,时间跨度长,内容繁杂以及语言难度大等特征,导致日本文学课堂多采取以教师为中心,输出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教师大多将作品、作家背景及特征作为讲解重点,旁征博引,每一部作品及作家的理解会涉及许多相关知识内容;同时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做为教学对象多处于被动接受的角度,大量复杂知识的被动接受可能导致学生教学活动参与感降低,从而丧失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3.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习惯、民俗以及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在日语学习初期,日本文字中存在的汉字抑或民俗习惯等带来的新鲜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兴趣,但是伴随学习内容的加难、加深,学生可能会感觉文学知识和语言习惯等与自身的知识储备产生了巨大的隔阂,难以深入地理解作品情景和内涵。另外,从审美角度来说,日本文学中常见的“私小说”“唯美主义小说”等,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作品内涵,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甚至会有内容“无聊”、学习日本文学没有实用性的感觉,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二、日本文学课程导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使学生由“盲目学”向“目标学”“兴趣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盲目跟从教师和教材,对于自己学习的目的、目标并不是十分明确。由于时间的限制,即使教师进行了课堂导入,对学生来说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线上教学要选取最合适本节课内容,最接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导入,同时因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导入内容也相对灵活,课前的教学导入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当今大学生往往欠缺这种能力,过于依赖教师的知识输入。因而在线上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思考、独立回答的教学方式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然后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精讲细讲,并加强练习,学生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只会学习的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学生,会提问并独立解决的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

(三)有助于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毫无疑问应转变为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的环节不同于疫情期间的直播授课,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堂上再由教师对学生线上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从而达到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时代发展。语言的学习目的不单单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灵活表达,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应用为根本目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授,最终的活用所学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一直坚持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地自主思考、练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一定是不断提高的,从而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目的。

(五)有助于提升教师适应变革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环境在不断变化、学生也在不断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不可能应对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接受丰富信息的学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教师深化对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认识,积极投身变革,主动适应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提升适应变革的能力。

三、日本文学课程导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一)课前预习。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关键环节,因而,明确课前学习任务,制定线上学习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课前预习阶段的首要任务。

1.预习内容的准备。合理利用各大课程平台上现有慕课资源,选取内容相符并简单、轻松的视频、音频资料,以便于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没有压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另外,针对所教授班级的学情特征以及使用教材知识结构,提前完成微课的录制,微课内容以提前明确的课前预习内容为主;录制过程,注意重难点的突出,尽可能做到知识结构清晰、内容简洁、难度不大,以便于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2.课前任务的布置。课前预习内容不宜过多,微课内容保证在8—12分之间,计划学生每天花费15—20分钟即可完成学习任务,但要保证内容的连贯性,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不间断的连续性学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形式上来说,观看微课、提前记忆作品或作家名称等,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对于作品背景、时代背景、作品分析等内容,需要学生分组完成调查、讨论等工作,最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以小组分享讨论的形式互相进行学习交流。

(二)课堂学习。

1.检测课前预习情况。线上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教师应及时把握学习成果,因而尝试利用每节线下课课前10分钟,对本节课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检测形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预习内容随时调整,主要以提问、听写、发表、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另外,课堂上,随时利用雨课堂以选择题、填空题或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检测预习内容。从而保证在多样的形式下明确学生预习结果,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2.学生主导的课堂活动。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将本节课授课内容梳理清晰,提炼出重点内容,较难理解的必须由教师进行讲解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不应是单纯的输出,而是结合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促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重、难点内容。其次,对于难度不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说明。例如,将一个作家分成几个不同写作阶段,由一个或几个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进行的分析说明不能是在网上查找的千篇一律的东西,应该是查阅大量资料后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进行的分析,分析结论中必须有自己特有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最后,教师对学生发表内容进行总结。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观点的大方向,如果在大方向上没有明显错误,那么应秉持尽量尊重学生的做法,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查缺补漏,从而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课后作业及知识巩固。基于日本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征,课后作业应以开放式作业为主,思考题、讨论题或小论文等形式都能够很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另外对于作家、作品名、流派特征等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则需要不定时进行小测验从而保证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四)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

1.听力能力的提高。在同学发表或教师讲解过程无疑是练习听力能力的好时机,日本文学相关的学习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伴随不断聆听、思考、提问、回答的教学过程听力能力也能不断提高。

2.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经典作品段落是日本文学课程必修任务,经典文学作品不论在作品意境、写作手法或语言表达上都可以称为经典,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过程可以提高其对日语文章的分析、阅读和概括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活动中有许多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口语表达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必备技能。因而在课程准备过程中,学生的书写能力,写作能力能够充分得到锻炼,在发表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4.文学素养的提高。大量经典内容丰富、写作技巧巧妙、语句优美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最佳渠道,自主阅读与分析的学习效率要远远高于被动阅读和接受别人分析结果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日本文学课程可以说是对传统日本文学课程的重大改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衔接,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实现学生主导的教学活动,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互联网+文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我们需要文学
探寻日本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