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在诸多反思女性社会地位、探讨女性平权的优秀影片中,彰显女性意识自我觉醒的《印式英语》尤显突出。影片将一个没有地位的家庭妇女完美逆袭的励志故事置于女性中年危机中,展现女性经自我努力最终赢得家人的爱与尊重。影片中的女性一反平常唯命是从的印度传统女性形象,因此该片一经上映便在印度社会形成巨大影响。女主人公莎希可谓是极具挑战精神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坚韧、勇敢,在她的人生中践行着想要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实力与能力。影片传递出印度女性的生活状态、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女性的社会地位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影片关注与讨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女性应该通过自我解放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印式英语》中的莎希是一位敢于向不合理的社会和缺乏爱与尊重的家庭进行抗争的女性,莎希以自己的成功逆袭鼓励还在饱受压抑和痛苦的沉默的印度女性必须毅然决然地站起来反抗斗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被歧视的阴影,才可能改变女性在印度社会中受胁迫和受摧残的现状。
影片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印度的现代全职家庭主妇找回自尊获得理解并懂得自爱的故事。影片开场就聚焦于女主人公莎希,她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传统家庭妇女,莎希的全部工作就是负责丈夫和孩子每天的吃喝拉撒,家里四口人她要按每个人不同的身体需要制作饭食,尽管她觉得自己尽心竭力做得足够好,但家人却不止一次地嫌弃和鄙视莎希蹩脚的英语,打击她的自尊心,甚至在饭桌上丈夫和女儿都会肆无忌惮地嘲笑莎希拙劣的英语。更令人气愤的是女儿甚至因此谎称妈妈生病而拒绝莎希出席家长会,这让莎希难堪不已,自尊心严重受挫。事实上,全职主妇和在外工作赚钱的男性一样也在为家庭和社会不遗余力地做贡献,因此,作为有独立思想和人格尊严的个体,社会和家庭本应更加保护和尊重她们的权益和地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们被残酷无情的社会推向边缘,让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她们更加孤立无援。莎希最拿手的是做一种叫拉杜球的传统印度甜点,这是她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买过她拉杜球的顾客都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但丈夫却对她引以为傲的成就嗤之以鼻不予理睬。被自己最亲近的人伤害才是最疼的,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你的痛点在哪里。显然莎希在家庭中是缺乏存在感的,虽然整日任劳任怨忙于琐碎的家务,但是却没有得到家人最起码的认可和最基本的尊重,莎希对此也是司空见惯并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
莎希仅仅因为不懂英语,就导致她和家人以及社会大众的交流中失去安全感。去美国帮助姐姐家女儿筹备婚礼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成为改变莎希人生命运的契机,尽管赴美之前莎希内心充满恐惧,心灵备受煎熬苦苦挣扎,但她最终还是独自登上去美国的飞机。在飞机上遇到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彬彬有礼的印度老人,他虽然只出现了短短的几分钟,但他却向莎希传达了凡事都要勇敢自信地去做。莎希独自去咖啡馆因为无法用英语点餐而受到黑人女士的当众羞辱,令莎希夺门而出,崩溃大哭。但是,跌落人生低谷的莎希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她为了找回自信挽回尊严而偷偷报名参加了英语速成培训班,想通过短期培训来克服自己语言的障碍,重拾自己的信心。在英语培训班里,她有幸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朋友,英语培训班的学员彼此都是平等的关系,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影片结尾莎希在外甥女婚礼上所作的关乎人生和婚姻的英语演说虽然不是很流利但却掷地有声,它点亮了莎希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是让在座的丈夫和女儿对莎西抬头仰视、刮目相看。莎希用自己的抗争和努力赢得了家人的尊重,使原本暗淡无光、沉寂如水的前半生由此焕然一新。即便是缺乏经济来源,在家工作的的女性,也需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莎希通过自救获得爱和尊重让她明白,唯有自己珍爱自己才会赢得社会和家庭的尊重,这也是影片的积极意义所在。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自主性存在的女性一直是缺席的,或者说女性始终是做为在场(presence)的他者而存在的。”[1](P5)“莎希作为家庭妇女的形象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是处于被压抑和被忽视的状态中,也就是男权话语世界中的“他者”。莎希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和社会性别上的从属性成为被冷漠无情的社会和缺失温暖的家庭漠视的理由,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家人生活中,却被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权世界理所当然地视为“他者”。与现代社会的脱离、和家人共同语言的缺乏将莎希陷于作为“他者”存在的泥淖之中而不能呼吸也无法自拔。当莎希把拉杜球作为礼物送给女儿老师但却无法用英语和老师沟通交流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意时,与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也让她感觉到作为“他者”存在的恐惧。
影片表面上呈现的是莎希不能正确流利地讲好英语,其实更重要的是莎希由此也被剥夺了作为女性应该和男性享有平等的话语表达权。可喜的是电影的完美叙事并没有让莎希一味地安于现状,而是将莎希的话语权以惊艳四座的英语演讲赢了回来,日夜苦读的莎希由零基础英语到婚礼宴会上的大放光芒,完成了一个女人的成长蜕变,由开始的诺诺不安和压抑失落到成为一个相信自己、独立温婉的她,展现了现代新女性果敢自信、坚韧不拔的形象,新时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再是从属位置,也不再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努力找寻到自己的身份存在感和价值认同观。影片借莎希的完美逆袭为千千万万印度女性树立了人生典范。
印度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一方面在宗教文化中,印度教非常信奉和尊崇女神,对女性极尽膜拜。而另一方面则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存地位低贱不堪,她们身上背负着来自宗教、种姓和婚姻等方面的重重枷锁,因此印度女性更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印度一方面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人们在潜意识里又忽略女性意识的觉醒,男权至上成为这个国家的根本意识,无论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多大提高和改善,都改变不了女性受歧视的既成事实。《印式英语》则以被誉为印度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作为切入视角,以小见大、新颖独特,影片直面印度社会中女性不被尊重的尖锐现实,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进行深刻批判和严肃思考。莎希作为现代新女性最终没有选择屈从和隐忍,她的主体地位在婚礼宴会上演讲的那一刻起得以重新确立,莎希的成功逆袭不但完成了在男权世界中“他者”到女性主体地位的华丽转变,而且还印证了权利的争取不能依靠他人,只能依靠自我觉醒与反抗。
莎希作为印度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她从开始不懂英语而被家人和社会歧视到婚宴上震撼人心的英语演讲,展现了为赢得他人尊重而努力向上、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在莎希身上我们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解放的希望,女性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女性所需要的不过就是像男性一样,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现代女性莎希作为反抗者,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进行了彻底颠覆,重新建构起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莎希向我们传递的的是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印式英语》不失为一部格调舒缓温情而又诙谐风趣的作品,影片强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家庭妇女也需要被社会认可。女主人公莎希学习英语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她仅仅是想改变自己终日为家庭无私奉献但换来的却是家人的奚落和嘲讽,在重拾自信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认可后,莎希义无反顾地理性回归家庭。从故事的结局可以看出,影片强调的女性主义并不是激进的女性主义,并非将女性置于和男性剑拔弩张的对立关系中去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只是追求一种简单的尊重。在影片结尾的婚礼致辞中,莎希的英语表达虽然不是那么流利,但是丈夫和女儿已经真实地感受到莎希从内而外的美丽和自信,虽然她的内心曾是那么忐忑不安,但她的笑容依旧温婉深沉,她的言辞依然有条不紊。莎希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站起来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已经让在场的亲人和朋友肃然起敬,她将一个脱胎换骨后更加美丽动人的自我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莎希并没有通过言辞激烈地指斥家庭和社会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而是字字珠玑后的莞尔而笑,不但让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家人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而且也让整个社会陷入沉思。
因此,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应该是女性在迅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努力做好自己,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坚持自己的想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捍卫自己的权利。莎希不能不说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其实莎希最终获得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尊重并不是因为她主动去学习一门语言,而是她发自内心勇敢自信地完成了一次破茧而出的蜕变,是她在举步维艰的男权社会中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不断进步而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如获新生。事实上,莎希最爱的还是她的家庭,当儿子发生意外后,莎希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放弃英语学习。自己苦心制作用于婚礼的甜点被打翻,莎希再次选择婚礼,舍弃最后的英语考试。面对爱慕她的法国男同学,莎希果断熄灭她对法国男同学的情愫,不假思索地选择自己的丈夫。她依然是个凡事以家庭为重心的传统妇女,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想要的只是尊重。”但是在印度传统的家庭观念里,只有对长辈的尊崇顺服,对丈夫的俯首帖耳,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唯独缺失对家庭主妇的尊重,家庭主妇的内心感受则往往是忽略的,于是家庭主妇们不再想一味的单方面付出,而是主动采取行动改变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当然这种改变换回的尊重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拥有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莎希在外甥女的婚礼上用不太流利的英语但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只有平等,才能看见。旗帜鲜明地为全印度社会女性的心声而呐喊,莎希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抗争完成了作为印度现代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救赎。
“电影这个媒体对当代女权主义运动而言,具有政治工具、政治平台和艺术创作的多重意义。”[2]印度电影在解放女性的道路上似乎已经找准了方向,将电影作为干预社会生活、改变社会现状的工具,即通过电影这个媒介改变国人对女性的传统看法,提升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印式英语》是一部既具艺术审美价值,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的女性主义的代表性电影,该电影通过平稳叙事逼真地展示印度社会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蕴含着女性在同男权斗争中萌生的自我觉醒和反抗。该影片秉承了印度电影一以贯之的关注社会问题、重视人性诉求的的现实主义传统。印度电影始终认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是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针砭时弊,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度挖掘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印度电影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的电影创作者们将目光聚焦于尖锐的社会问题如:宗教信仰问题、领土归属问题、女性生存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等。这些深刻描摹印度现实国情的电影在揭露和批判社会问题的同时,传递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正义的讴歌,因此普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印度电影重视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对我国电影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