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历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22-03-18 11:34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学黑龙江省学科

綦 岩 李 琼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新中国以后,黑龙江省历史学曾大师云集,汇聚了哈尔滨师范学院的苏渊雷、游寿、戚佑烈、曹汉奇、周齐、张聿飞、孙昌荫、孙占文,黑龙江大学纪昌、张泰湘、朱光甫、段景轩、魏国忠、张锡勤、张尚谦、高士润等史学名家。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深化发展,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新科技、新专业不断涌现,传统学科逐步边缘化。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习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对黑龙江省历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历史学发展的困境

(一)专业偏见存在。社会将经济利益作为等高线,学校将招生就业作为方向盘,家长将升学考试作为指挥棒,专业偏见逐步形成。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多以经济利益作为选择专业和职业规划的标准,就业途径宽、薪金收入高,专业回报快,市场前景好的专业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历史学常被人误解为背记便知天下事,闲人茶余饭后谈笑风生的专业,并不知道历史学需要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构建与支撑,“历史研究是一种智力的追求,是一种推理思维的活动”[2]。历史学的功能分为史学研究、以史育人、社会借鉴,大多数毕业生多从事师范类工作或文博。然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历史教师或文博岗位稀少,即使进入历史教师或文博单位岗位,亦收入微薄,难以过上高品质生活,历史学学生多跨专业考取外语类、经济学类的研究生。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面对现代科技冲击,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想了解历史事件,检索、大数据输入便知晓,历史学无用论便在社会占据主流。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高等学校对历史学专业办学经费投入少,领导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倾斜中历史学专业日渐边缘化。

(二)人才严重匮乏。目前,黑龙江省历史学教学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师资梯队不合理,结构老龄化凸显。黑龙江省历史学专业发展逐步萎缩,开设历史专业的高校逐年缩减,例如,曾以历史学作为传统优势专业的哈尔滨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等一批高校的历史学专业停止招生。截至2021年3月,黑龙江省开设历史学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仅有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与黑河学院,每年共招收培养本科生300人左右。

专业与学科一体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历史学专业按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黑龙江省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尚无,一级学科硕士点仅有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3家,硕士生导师人数均不足10人,全省每年培养中国史硕士生总数不到30人,仅为吉林省的五分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的二分之一。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拥有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开始招生是黑龙江省历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里程碑式的突破,但培养人数甚少且方向单一。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仅有黑龙江大学,且学科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历史学专业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多为六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的后备力量凤毛麟角。近五年来,一大批中青年教授、博士纷纷跳槽,长江学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获得者所剩无几,以黑龙江大学中国史学科为例,共17位教师,退休2位,离职南下5位,即将退休3位,学科发展遭遇人才危机。

(三)教学理念滞后。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研究生以下的历史学教育大多是通识课程,专业色彩不浓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践训练,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时代需要。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版)》将历史学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用选修课程、专题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占据比大,由于安全责任问题和专业发展等因素限制,专业实践、专业实训、专业实习、专业认知等实践教学课程受到现实制约。

教学设计浮于表面,缺乏灵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采取探讨式师生互动、参与式小组讨论、历史短剧表演等教学形式值得赞扬,但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教学目标与历史学核心素养,课堂看似热闹,实际并没有思想,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以传统讲授灌输方式讲解历史知识,学习内容陈旧,史观未能适应时代需求。高校职称和绩效评价体系重研究轻教学致使高校历史学教师重理论轻实际,唯论文与项目马首是瞻,教学理念滞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创新与研究,脱离大众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学失去兴趣,难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无法形成历史学理论思维。

(四)课程衔接松散。历史学专业大学教师往往责备历史学专业新生基础差,专题问题理解程度肤浅,知识体系不健全,基础史料不占有,史学理论不了解,研究方向不凸显。事实上,这与其他阶段的历史教育思想相关,我们也不难发现高中历史教师抱怨学生基本历史常识都没有,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通常张冠李戴,基本阅读成问题,人文素养完全不具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师哭诉历史课在义务教务阶段形同虚设,常被数学、语文、英语等主干考察科目课占据,再加之学生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对历史知识的缺失,使得学生在事物认知期和兴趣培养期未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以专题方式进行,注重知识的整合、线索的梳理、规律的总结以及时代特征的概括,要求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进而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事物的能力。然而,义务阶段教学配套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高中历史与义务教育历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赘余现象,使得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对历史失去新鲜感。历史学科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得不到家长和学生充分重视,难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和高考改革。进而,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因服从专业调剂分配于此,对历史学专业并非喜爱,对历史工作者的神圣职业并非热爱,特别是省属高校历史学专业近一半的学生在上课、实践和科研等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就业压力增加,考研扩招成为社会焦点,理工学科和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竞争激烈,一些专业课或者高等数学成绩不理想的热门专业同学开始报考中国史、世界史,甚至是考古学的研究生。其中,不乏一些成绩优异者,但史学素养与知识积累的缺失使之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很难有所建树。

二、黑龙江省历史学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历史观,助力“文化强省”战略。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实证科学,“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例为素材,提供了一部生动的道德伦理的教科书,人生在世,为人处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心目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或楷模”[3]。历史学是社会的显微镜,也是道德的放大镜,“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由于人们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于是通过研究历史、预测未来,也就更加的真实可靠”[4],进而唯物史观的逻辑思维对人们从事对各行各业工作都具有现实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历史学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求真求实,穷尽毕生精力尽可能还原历史图像,通过义理、辩伪、考据充分理解和解释历史客体。历史学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不是中立,客观也不是平衡”[5],客观倾向公平正义,褒贬是非,意存训诫,有利于树立社会风尚,培养人的品格情操,有助于敦风化俗,端正人心,起到法律不能起到的功效,沉淀人的素养,弘扬文明诚信。

历史知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学史要融会贯通,服务现实。龙江振兴,历史指引,文化先行,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黑龙江文化格局,塑造既有边疆民族色彩,又具精神内涵的文明记忆,树立正确历史观,助力“文化强省”战略。

(二)建立科学人才观,聚力“人才兴省”布局。

引进高端人才。黑龙江省历史学专业应面向全球高薪柔性引进知名专家或团队,特别是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例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谢尔盖耶夫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柳泽明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崔溶澈教授等,进而建立国际合作,使渤海史、女真史成为国际显学。面向全国招聘学科带头人与领军人才,加大对学部委员、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为黑龙江培养地方史青年力量,构建学术梯队,使肃慎文明、鲜卑文明成为学界热点。

培养本地人才。黑龙江省应加大“人才兴省”布局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现有人员力量,凝心聚力办好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申办中国史和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本地历史学青年人才,解决黑龙江省历史学人才紧缺困境。加大对入选黑龙江省创新工程体系学科和黑龙江省“双万”专业的经费投入,发扬学术戍边精神,用情感留住自己人,用精神守住龙江魂。

用好紧缺人才。黑龙江省历史学专业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东史、拉美史、非洲史、历史学科教学等领域人才紧缺,对于紧缺人才招聘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适度政策给予倾斜。紧缺人才在评聘职称时单独进行、单独考核,引入绩效机制,短聘和长聘结合,激发紧缺人才迅速成长,补齐学科弱项。

(三)形成生成教学观,借力“创新荣省”机遇。历史学课程要内化教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满足感为前提,关注个性化表现,充分发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历史学习的幸福感。生成教学观要求教师课前多维度预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案要保持弹性,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充分把持放大生成,合理调整缩小生成,委婉拒绝搁浅生成。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尊重差异,尊崇科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而师生在知识共鸣中将无意识的教学行为有序化,以思维为导向,以情感为手段,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崇拜,对家乡黑龙江的无比热爱。

历史学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遗迹还原历史事实,历史教师在历史现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寻找历史学的价值,学生在生成教学中自我感知,逐步内化,精神超越。理论教学固然重要,实践教学也应大力提倡,在实践中感知时空穿梭,在实训中体验历史魅力,“体验总是生命个体以自己旧有的经历、独特的情感、丰富的心理去感受、理解、联想、领悟、建构客观事物,并进而生成与客体的独特意义、情感、思绪和感悟”[6],历史课要上在祖国的大地上,增加文化遗址考察、博物馆实习、社会调查、田野考古实习等实践课程比重,面向就业市场尝试订单式培养。

加强应用历史学和公共历史学研究,鼓励与历史学与相关科学交叉发展,实现服务社会的价值。例如,中共龙江党史的研究有利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黑龙江民族史研究有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黑龙江灾荒史、水利史研究有利于防灾减灾,促进农业发展;黑龙江军事史学研究有利于巩固边防,保家卫国。

(四)培养全面育人观,努力“科教富省”新篇。努力做好历史学在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衔接。努力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同步发展,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实践课程比重,有历史遗迹的地区要考虑编写地方史教材,开设地方史课程,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惜现实,热爱家乡。

努力号召在全党、全社会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宣传黑龙江省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关键阶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人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奋斗的党,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

努力在历史学教育中渗透劳动育人,思政固魂的意识。劳动教育通过鲜活的历史时间与历史人物,展现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大学生攻坚克难的斗志,充分促进就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勤奋坚毅的良好品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人文科学的育人功能。

新时代历史学不仅肩负培育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更承担着思政育人的意识导向。历史学科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坚持以实服人,以史育人,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波澜壮阔,不忘初心的历久弥坚,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觉自信,敢于担当责任,不断开拓创新。

猜你喜欢
历史学黑龙江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超学科”来啦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