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生成逻辑、核心意蕴与践行路径

2022-03-18 11:36朱忆天
关键词:立德思想教育

朱忆天,李 莉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习近平同志从新时代的特点出发,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着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理念、新思考与新论断,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还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富有新时代特征的立德树人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明确了遵循指南与奋斗方向。深刻领会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梳理其生成逻辑,把握其核心意蕴,思考其践行路径,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选择,这对于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习近平立德树人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展现出传承与超越的恢弘气度。具体来看,我们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文化中探寻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是借鉴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最终目标与价值旨归。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始终把“人”摆正第一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应尊重学生需求与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比如,他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2)《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的原理。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激励大家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的一种继承与创新。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7页。这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性、发展性、目标性。

二是继承与发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德育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并把德育摆在重要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围绕做好德育工作这个主题,在不同层面上和不同范围内提出了系统的主张和理念,形成了连贯融合的德育思想。毛泽东曾说,“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编:《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36页。,并强调德育的中心内容应是进行政治教育,尤其是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4页。,还提出要加强对青年人的理想教育。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德育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体现出新的特征,如他指出“四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与“中心环节”,阐述了新时代的人才标准,论述了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还对立德树人的方式原则作了新补充,提出了协同、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等新的概念。这些都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观的鲜活风采与强劲活力。

三是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思想涵养。“重教崇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孔丘:《四书五经》,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10页。孟子主张“明人伦”更应该“教之以伦”,应在后天的教育中注重良好品德的培养。荀子亦强调后天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长期的道德教育能让那些“道德品质缺乏的人”变成“好人”。在育人方法上,古人强调因材施教、内省慎独、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等,都值得当代教育借鉴。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源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德育思想。比如,他指出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民族才有希望。他勉励青年学生 “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73页。,要求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58页。。这些都是习近平崇德的突出体现,饱含殷殷期许,是对教育本性的理性回归与正本清源。习近平充分吸收中华传统德育文化的精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赋予了立德树人思想崭新的元素内涵,实现了对传统德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现实逻辑

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思考,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实践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一是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客观要求搞好人才培养工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向纵深推进,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人才强则民族强,人才兴则民族兴,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搞好人才培养工作。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历史上任何时期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求人才。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事业,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且要特别重视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与水平。因此,解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是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潮流趋势,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应运而生,它既对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也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谋划,为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纲领指南。

二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基本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迈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民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接受均衡的、多样化且优质的教育,并期望降低教育的成本。此外,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难点问题,表现特征更加复杂,成因也更难全面掌控。要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找到症结、确立思路、做好部署,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就是基于这样的呼声和期盼而产生的,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希望是其思考未来的诉求出发点。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来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我们才能在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取得更大成就,才能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蒸蒸日上。

三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小麦的灌浆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时期的形象比喻,他还强调,如果“这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大学生在高校的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周围环境与社会思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因此,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给予青年学生精神上的“阳光雨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丰硕,党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在主流上,绝大部分师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的侵蚀。理想信念不强、社会责任感弱化、道德水准失范、诚信缺失、功利主义倾向过于明显等问题,在部分大学生当中时有体现。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增多、难度加大,迫切要求我们正视现实与困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是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在思考现实问题中萌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展,是指导当代中国教育事业与人才发展的鲜活理论,必将对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核心意蕴

“立德树人”思想有两个基本维度,即“立德”和“树人”,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二者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当中。在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具体要“立什么德”?究竟要“树什么人”?只有解答好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弄懂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本质和精髓要义。

(一)中国教育要“立什么德”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9)《左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1279页。“立”谓之为“树立”,折射出古人价值观的向度,其基本导向是强调“立德”的首要位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语境,“立德”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立“大德”。所谓“大德”,是站在国家民族的宏观高度而看待的“德”,具体指向“理想信念维度”,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蕴含与标识着人的价值追求,是思想的总开关,是行动的总闸门。”(10)《补足精神之“钙”——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人民日报》,2017年4月24日。没有理想信念作导航,人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缺少行进人间的筋骨和脊梁,事业也会失去前行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理想的引领激励下,我们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强烈的历史担当,始终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同时,我们党在探索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2017年10月27日。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分别指向党的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中国教育要立德,首先就是要立理想信念之大德,要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之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进而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懂得社会未来的走向,明白人类最美好的制度是什么;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使其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而增强“四个自信”,矢志不渝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认同者、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二是立“公德”。所谓“公德”,是指影响社会风气与发展的“中观”之德,它与国家民族的“宏观”之德、个人发展的“微观”之德相对应,其内涵具体指向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让青少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教育他们时刻坚持人民立场,学会以人民福祉为念来思考问题、处世干事,营造维护人民利益光荣、损害人民利益可耻的社会风尚,使青少年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让青少年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形成大局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懂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三是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先进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凝练概括,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青少年立“公德”,就必然要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学子进步成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青年学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与践行者,并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2014年5月5日。。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把握住青年成长的关键期,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中,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形成春风化雨、润入心田的良好氛围,进而达到立“公德”的真正成效。

三是立“私德”。所谓 “私德”,是指个人习惯、作风、品行等表现出来的德性,它是“大德”和“公德”的基点与前提。“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页。一个人,如果不搞好个人的道德建设,就没有立足社会、成人发展的根基与底气,就不可能创造出业绩,不可能赢得社会与他人的肯定。今天讲的立“私德”,更多强调的是要立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道德理念,成为人们推崇而遵守的基本规范,对公民的价值观与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教育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使之时刻省察自身,不断增强个人修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学生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73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与希望,也是我们立“私德”应该努力的方向与指南。

需要指出的是,立“大德”、立“公德”、立“私德”既是完善道德修养的统一体,又是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5)习近平:《在考察上海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 5 月 25 日。。大德公德私德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统一于道德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三者共同发力,其中,私德是基础,只有首先修好私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公德是保障,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大德是旗帜,为完善公德私德提供方向指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立德的旗帜引领,又是立德的具体要求,目的在于“让全体公民树立起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符合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的道德行为规范。”(16)董朝霞:《融通·契合·建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学理审度》,《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7 期。

(二)中国教育要“树什么人”

《管子·权修》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7)《管子》,中华书局,2016年,第46页。所谓“树人”,就是培养、塑造人才。作为“立德树人”的目的,“树人”的内容要符合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实际,要立足基本国情,符合教育规律。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习近平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8)人民日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5日。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要培养的人,首先就应该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人才,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突显“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意蕴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辩证思维与科学方法,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也与“立大德”相呼应。只有青年学生都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党的纲领、党的理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政治与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与建设者,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大德”才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树人”的国家目的。

二是培养具有世界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事实上,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些重要讲话、座谈会、回信中就已涉及“时代新人”相关理念,十九大后,习近平陆续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习近平继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的基本思想,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围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规范纪律、身心状况、做事态度等方面对时代新人的应有素养作了深刻而全面的新阐释”(19)武东生,刘朝阁:《论习近平的时代新人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年第5期。,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的时代新人观。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以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的大变革,学会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世界。从纵向来说,既要看到世界发展的过去,也要看到现在,更要关注未来;从横向来说,要看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正确看待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以及中西方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唯其如此,青年学生才能更好地审时度势、站稳脚跟,更好地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培育具有“中国情怀”的人才,一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二是要让学生熟知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使之增强历史责任感,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三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世界视野,人才培养就没有高度和宽度;没有中国情怀,人才塑造就缺少了温度与地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们的人才方可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与为世界作贡献的使命责任。

三是培养知识能力过硬并能为社会造福的有用之人。在谈到青年学生学习的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兼顾几个方面,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既“勤学书本知识”又“多学课外知识”,还需“勤于思考,多想多问,培养创造精神”。实际上,塑造知识技能过硬的人才,具体是要培养人才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良好的学习能力,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能力。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打牢知识基础,既要在书本上学,也要在实践中学,既要自动自主学,也要善于向他人学。其次,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4页。再次,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既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人才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培养人才,不仅要注重质量,还要注重效果。衡量教育出来的人有没有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他是否为社会作出贡献。受教育者只有不断突破自我并很好地反哺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应引导人才积极为社会造福,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并健全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促进全社会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与落脚点。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践行路径

探究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践行路径,就是要在明确教育“为谁培养人”与“怎么样培养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思路,谋划举措,在实践中推动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贯彻落实。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风范与价值理念,能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其立德树人之基。教师要先“立己德,树本人”,方可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同时还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教师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自觉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二是学校应探索建立多元化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健全完善评价体系,如可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明显指标,纳入教师考评、资格认定、薪酬调整与职称晋升等范围,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约束激励举措;三是要以骨干教师和职工党员为旗帜,选拔树立优秀典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榜样示范效应,使之更好地带动其他教师进步,进而促进所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四是要尽量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着力解决与教师利益最相关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形成良好保障机制,更好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使之能更好地投身到教学科研当中去,为推动立德树人的发展奠定队伍基础。

二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了解青年学生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想做到感染青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只有让学生真正认可和接受,推出的教学与活动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学生也才更容易从中感知其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要搞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立足学生群体,以其需求为导向,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花大力气、下足功夫。具体来看,一是要瞄准青年学生,探索掌握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从其切身感受入手,体察了解其需求,倾听其意见建议,围绕其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教育引导;二是要创新教学模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鲜活形象的事例来讲述理论和原理,将“复杂枯燥”变为“生动易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成为思政课的主人。三是要充分重视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高度融合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中,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教师要熟知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及其运用规律,将其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课堂中;另一方面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探索建设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库,打造线上学习的多样化一体式平台,这会让教师更易掌握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更丰富更及时的教学成果,对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23)《中国教育,把答卷写在人民的心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人民日报》,2017年9月9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不能缺少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育德功能,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在良好环境氛围中取得进展。要重视校史校风校训的重要作用,这是规范、引导、塑造师生员工精神活动和治校育人的有效手段(24)靳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的科学概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期。。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校史资源,明确校园标志建筑、人文景观雕塑等内涵,高标准高要求建设校史文化馆,将校史图像资料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并适当开发虚拟校史馆,使线上线下宣传无缝对接,实体与虚拟相互作用,有效增强校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要积极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史文化产品(如文具用品、纪念品、舞蹈、话剧、歌曲、电影等),将学校的文化基因血脉很好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宣传,强化校风校训的德育功能,使校园文化在陶冶熏陶学生爱校爱国情怀的过程中,更好发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隐性功能。只有这样,真善美的正能量才能在校园中汇聚,以德为中心的同心圆效应才能在校园中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才能真正营造校园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真正提升育人质量与效果。

四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诸方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握规律性与整体性,强化主体、细化过程、优化资源,构建立德树人的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关于全员育人,就是要构建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明确职责,细化分工,所有干部职工、教师专家、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都自觉承担起相应义务,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与服务育人的强大合力。关于全过程育人,就是要结合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针对其不同的时期阶段,分别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程跟踪、全程对接各个环节,全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方面,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深挖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要善于发挥党团组织优势,加强各级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其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管理、约束、服务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抓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还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使得育人实践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只有各方协同联动,各环节连贯有序、各领域精准覆盖,我们才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切实保障立德树人工作获得发展、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立德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