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概论”课教学中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基于课程与学科一体化建设的视角

2022-03-18 10:47:47黄满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性概论中国化

黄满忠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是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最根本特征。“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330这是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全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居于主渠道和核心地位,这是“概论”课教学的政治性要求。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在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必须做到以理服人,把科学的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懂、真信、真用、真行,这就是“概论”课教学的学理性要求。本文立足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概论”课教学的体会,从“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以下简称“马中化研究”学科)一体化建设的视角,对如何在“概论”课教学中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整体性把握“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政治性是教师的使命,学理性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二者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遵循。”[2]“概论”课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为“概论”课提供学理支撑,这本身也是“马中化研究”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因为该学科就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3]。因此,吃透“马中化研究”学科定位,把握“马中化研究”学科的整体性,不断跟踪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概论”课的政治性要求准确地通过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表达和阐述,这是“概论”课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符合思政课课程设置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

从“马中化研究”学科的整体性把握“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就要严格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来建设“概论”课程。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目前很多院校实行专题式教学,这有利于在有限的课时里把教材的内容讲精、讲深、讲透,但其前提是必须在吃透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好专题设计。这不仅要求各专题要做到精、准,还要求各专题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避免把原来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教学内容散碎化。比如,有的学校为了改革而改革,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设计教学专题,这些专题并没有涵盖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有的学校重视专题内容设置,但是在课程教学阶段安排上却又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比如,针对同一个专题,全校仅安排1—2名教师对所有教学班讲授,由于教师没有办法按照课程内容的应有教学进度在全校的教学班授课,只能从开学到期末依次去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个专题,这样,有的教学班就可能快到期末才能学习第一专题。学生听课的专题顺序被打乱,先学改革开放理论、再学新民主主义理论……,教学内容应有的整体性和学理性被严重破坏,学生没有弄懂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必然难以做到真信、真用,课程的政治性要求也就难以实现。

二、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教学问题学术化

“概论”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是教师能够从学理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阐述,以“马中化研究”学科建设为基础开展“概论”课教学,把握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使课程教学成为理论成果的展现。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要提高“概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基础在于加强“马中化研究”学科建设。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概论”课教师应当从学科支撑、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待“概论”课程建设,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理论热点问题、学生困惑的问题等作为学科研究、学术攻关的重要内容,取得研究成果之后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课程—学科”一体化建设中实现教学与学术的协同发展。

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应该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团队攻关。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近年来获得立项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如何理解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任期制下县级党代表履职问题研究”“人民政协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研究”等,就是围绕“概论”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的。通过这些课题研究,不仅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讲中国共产党就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而且在讲授“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等教学内容时,可以更好地体现这些内容的逻辑性、科学性,可以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讲清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三、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关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概论”课教学

“概论”课教材中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重要文件,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这些文献都体现了学理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概论”课教师应该重点研习,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把学术界围绕这些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取得的成果融入教学。

例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概括,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学界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包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等,可以把这些研究成果融入相关章节的教学中。第九章第二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第十一章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直接讲到这些内容,而第十一章第二节涉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第十二章第二节涉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四章涉及党的领导是现代化的保证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现代化内容有完整深刻的理解,并合理安排到不同章节当中,从而可以更好地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又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尤其是特别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明确了中华民族今后前进方向、奋斗目标和战略谋划。“概论”课固然可以专门安排时间介绍《决议》的相关内容,但是这样做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事实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本身就是贯穿“概论”课始终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应该以《决议》作为最新依据充实相关章节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整体把握,融入“概论”课的所有内容和全过程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6]

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渠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热点问题融入“概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往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此,把这些热点融入“概论”课教学,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课程的政治性目标,又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含量,更加凸显理论的魅力,提高教学学理性。

比如,2020年以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举世瞩目,大学生从感情上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如何从学理上讲清楚中国的制度优势,这就是“概论”课教师的任务。近两年来,很多学者结合中国抗疫成功的经验,运用比较法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些成果都可以成为“概论”课教学的重要资源。

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7]这“五个必由之路”被认为是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再一次把近几年一直在热议的“中国之治”推向热点中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中国崛起使世界出现“东升西降”的趋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带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迈进。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都显示出道路和制度优势,这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依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西方世界出现种种乱象。美国的对外政策引起诸多的争议与不满,与他国的矛盾也不断深化,国内政治乱象丛生、种族问题蔓延、社会分裂加剧。欧洲社会也不安宁,北约东扩导致俄乌战争,英国脱欧加深了欧洲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各国普遍面临经济社会难题,如债务危机、暴恐频发、难民危机、民粹主义等。总的来看,“西方之乱”不是个别领域问题,不是局部危机,而是系统性制度性危机,它说明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在进入困境无法自拔。因此,在“概论”课中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可以结合这些热点问题从学理上讲清楚“为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与西方出现了这种反差?”“中国模式为何能取得成功?”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最终达到教学的政治性目的。

五、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抓手:教学团队与学科团队一体化建设

建设一体化的教学团队与学科团队,可以充分体现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使个人的单打独斗转化为团队的协同作战,使教学与学术的分离转化为教学与学术相长。“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30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兼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不能分开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主体。”因此,教学团队与学科团队的融合,实质上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一岗双能”“一身二任”,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是“学者型”教师。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身也是为“概论”课教学提供支撑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学科介绍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且把这些科学成果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应该脱离“概论”课教学。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概论”课教师如果不关注“马中化研究”学科发展,不重视自身的学科思维培养和学术水平提升,是不可能出色完成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任务的。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尤其重视教学团队与学科建设团队的一体化建设,担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基本上也是“概论”课教师;在引进人才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为主,也注意学科综合性和学科交叉,引进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同时,实行研究生助教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硕士生担任“概论”课助教半年,研究生助教承担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还进行少部分章节的授课,参与课程考试的组织及监考、阅卷等教学任务,这就使研究生在尚未正式成为思政课教师之前就具备了教学与学科一体化的意识。总之,“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与“马中化研究”学科团队建设一体化,对实现“概论”课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政治性概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翻译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1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