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银
前测性教学将学生的自我综合评价、反思、掌控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标杆。前测性教学模式与课前检测不同的是,前者不是以测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核心,而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经验运用能力为核心。通过前测性评估,在教学上直接指向学生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应立足认知经验上,在同化、顺应、平衡等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促使人的认知不断进步,并建构出自我的体系。而学习便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直接受限于知识的习得、社会经验等要素。前测性教学同样主张在学习中不断稳固原有经验结构,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后受到全球诸多高校的认可。其以学生的发展认知为基础,以教学预期、评估为攻略的参与式学习而倍受推崇。前测性教学模式传入中国后,最初被应用在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涉及学科广泛,主要包括:计算机、农学、医学等实践性强的学科。中职的教育体系同样有着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将该模式纳入中职语文教育体系有着一定可取之处。在前测性教学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从导入到总结复习,教学流程保持着系统性的闭环结构,满足了语文教学时不同课堂间的教学内容过渡衔接,在逐步推进中系统闭环的运转也更加流畅,课堂联系、师生联系更加紧密。在前测性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中职生不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参与到课堂之中,将其推到课堂的主体之上,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接受学习时有着更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在教师的不断总结、预告之中,学生会依据教师指出的总结内容及目标引导下进行潜在的学习,促使课前准备更加充分。教师在不断对学生的认知剖析中,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有所反馈,再结合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进行调整,以选取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中,不仅只是课前环节,还包括导入、目标、参与、后测和总结,一共六个环节。
在实施教学活动前,会经历一个牵引的过程。而这牵引的过程便是课堂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快速进入课堂,唤醒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气氛,以此强化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教学实施的核心。对于中职生而言,由于语文基础不牢靠,心理上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冷漠态度。因此在课堂表现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兴趣缺乏。因此在导入环节中,中职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实施的核心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某一故事或者活动来引入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内容与上一次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学习内容相关联,从而保证导入的实施能够使得学生顺利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目标是指课堂学习中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习目标的阐述应该做到言简意赅,避免长篇大论,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更应该强调本节课上应积累的知识与习得的技能,让中职生在进行学习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预期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鉴于此,学习目标应该能够体现学生的行为主体、学习内容、及学习情况。此外,学习目标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在目标的指向上可以是特定的群体或者特定的学生例如分层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推动课堂教学活动。
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中,前测是后于学习目标设立,处于教学程序的中段。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再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测试,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前准备情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学生语文积累薄弱,课堂学习不专心,在课后没能进行及时整理复习;第二,学生缺乏对新课程的了解,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内心对语文学习不以为然。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学生课前准备并非简单地对课堂学习进行一些知识记忆、理解,还包括学生潜在的内心准备与知识准备。内心准备是指学生个体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预期值,当学生对课堂的心理预期值低,则容易导致课堂学习参与度不足,教师应积极引导提高其心理预期值。知识准备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及对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在进行前测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讨论、笔测等多形式进行对学生的准备情况的摸底,具体结合到课堂的学习目标,再综合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与心理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前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点,教师通过前测能够对学生的学情有着清晰把握,为教学准备做更有力的把握,能够对教学内容的进度与深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前测中,学生也能够将自身的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等表现给教师看,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期待有着清晰的把握,推动师生间的良性交流,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课堂参与作为整个语文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课堂参与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育及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并且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成绩不尽如人意,导致内心出现一定的学习畏难心理。其次,有部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甚至曾经受到部分教师的不同层次的歧视、漠视,导致在进行学习时对教师持有抗拒心理,对教师总体表现不信任的态度。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应加强与学生的多向互动,不断推进教学进步。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是教师体现教学智慧的重要表现。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教学设备、教学资源能够灵活运用,合理取舍,以此创造一个相对活跃的学习气氛。在中职语文课堂的双向参与中,教师应加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更加肯定教师的价值,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保证目标的达成。
后测是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的再次测验。后测与前测是相对应的,不过测试内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后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评估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虽然中职语文在中职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背诵与记忆,但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道德价值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课程内容为支撑。鉴于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应注重考验学生对语文知识技能的应用。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中便有“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这一模板。在进行后测时,可以结合一定的情境进行单独测验,通过现场实践的形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项知识技能的应用,如考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辩论等形式进行测试。此外,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课堂的情况的多变性意味着测试的内容、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后测不能只是单一将其认定为学知识或者是学技能,也不能将其当做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后测,教师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实情,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思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总结是对整个课堂学习的回顾。如果说导入起到牵引教学的作用,那么总结就是回收的过程,在总结的环节,应对课堂教学起到收束的作用。总结在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总结时,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或者分析在教学时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就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拨,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系,了解到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实际应到达的水平间的差距,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同时在总结的环节中,还可以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作出预告,形成课堂与课堂间的衔接,让学生更好地为下一节课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随着学校的不同类型、层次,在培养人才上有所区别,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教学目标有着差异之处。但目前,许多教师受限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没能正确把握中职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语文教学目标相对于语文课程目标而言,更加细化、具体、可操作。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又涵盖学生的行为区分、情感区分及技能区分。并且中职语文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更重视学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这是由中职生特殊的学习条件及培养目的所决定。但无论哪个维度,其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由此可知,目标的设计不仅是对教学完成内容设计,还涉及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是检察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的标准。在前测性教学模式的教学当中,在导入之后就是展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便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实现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主体的,教师只是从旁辅助的工具。例如,《合欢树》的学习对象是指刚踏入中职学习的一年级学生,其要求学习后行为对象是学生在学习此文后应在行为上发生的转变,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条件和素养条件,并且要达到一个最低标准。因此,可设计这样的目标:一说明《合欢树》中“我”的生活态度的转变;二说说“合欢树”象征着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样艺术意义?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参与是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前测、后测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在个体上的学习差异,知晓学生的学习偏好。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调整还是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测试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内驱力为核心,推动服务。学生参与即在教学中,学生要勇于展现自己内心的学习欲望,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调节与监控,及时实施学习计划、选用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不同,参与式的学习是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对于中职生而言,学习内驱力差、语文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单纯以自主学习为驱动是不足以完成课程任务的,教师要从旁引导。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小组竞赛、讨论、学生互评等等,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以关键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引导。在提问题时,教师的问题要与教学目标贴近,不宜提出过多细碎杂乱的问题,减少“是不是”的判断性提问,多提“为什么”的探究性提问,如此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同时在回答问题时,应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述,以此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经验。
检测是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一个标准性评价,它的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多方位的。检测并不只是采取考试的形式,还能够通过口头问题提问、书面反馈等形式。对于中职生而言,成绩不再是局限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如何提升语文的应用技能及核心素养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对于准备步入职场的中职生而言,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哪项技能有助于成为日后的职场助力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评价应是一种及时性的检测,如此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等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而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的检测则主要集中在前测与后测两个方面,前测是对学生进入课堂前的学前准备检测,旨在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心理准备程度,适时监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情况。而开展后测,则是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定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前测性语文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所开展学习的培养目标为前端,将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开展教学前便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再从前测的反馈中进行对课堂活动设计,拉近课堂参与的距离,在学习结束后及时实施检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进行课堂总结。总体上呈现由浅及深、承前启后的发展特征,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积累到创造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