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园林》试探说明文的展开方式

2022-03-18 10:12王婷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魔方说明文

◎王婷婷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到玩具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大到宇宙的运行规律解说,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或是对抽象事理的阐释,皆可归结为说明文。可见,理解与应用说明文可以大大地便利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实用性,说明文得以与记叙文、议论文一起被称为三大最常用文体,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与考试中常见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说明文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生动性、语言的准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说明文教学活动都不太感兴趣。少数学生甚至因说明文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高要求,而对说明文心生反感,认为说明文是一种呆板而无用的文体,对说明文教学活动产生抗拒心理。这给说明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也促使更多的语文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破解说明文教学严肃苦闷的难题。

苏州园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简称,蕴涵着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等多重人文内容,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早在1997年就有多座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叶圣陶先生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描述多姿多彩的苏州园林,写就了《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客观而具体地阐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苏州园林的奥秘,可谓事物说明文的典范。有鉴于此,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借助三阶魔方的解法,初步探讨说明文教学的展开方式,以期提升说明文课堂的趣味性,带动更多的学生学好、好学说明文。

一、中心块:紧抓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在说明文教学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说明的结构特征,学生缺乏学习说明文的有效方法[1]。为了帮助学生对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常见的类似结构物体。魔方在很多方面与说明文非常类似:两者一样方正,讲究基本规律;两者一样严密,注重细节特征;两者一样准确,无法找到完全一样的两个部分……尽管两者有着这么多的相似点,学生对它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学生对魔方是又爱又恨,爱其有趣恨其烧脑;学生对说明文是不太热乎的,总觉说明文无趣到无感。因此,不妨在说明文教学中带上一个小小的魔方,借助魔方展开说明文教学,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课堂的整体氛围。

在最常见的三阶魔方上,每一个面最中心的那个小块叫做中心块。这六个中心块在魔方上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与中心轴连接在一起,虽然可以顺着轴的方向自由地转动,但是却决定这整个面的颜色——一个面上的其它小块颜色可以改变,唯有中心块的颜色不能改变。因此,在拼解魔方时,最先要观察中心块的颜色,并努力让其它小块的颜色与中心块一样。在说明文中,也有这样的中心块,可以说,正确找到每个面的中心块,拼解说明文这个魔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说明文中的中心块应当叫做中心句,就是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是说明文写作的常用写作手法。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苏州园林》课后思考题中这样写道:“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这里说的其实就是,大多数段的首句即为该段中心句,课前如果认真预习过的学生定然不会忽略这个非常明显的提示。当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将此与中心块联系在一起时,教师可以在中心块后面写下这部分学生的名字,以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魔方上的中心块可以决定整个面的颜色,说明文中的中心句又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让我们以《苏州园林》中第四自然段为例进行详细分析,该段的首句为“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接着,就开始详细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和池沼的设计。后面的内容都没有脱离首句的范围,因此,首句确认为该段中心句无疑。通过这个示范,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中心句是段落的中心,其它句子都是对中心句的支持[2]。可以要求学生当场判断其它自然段中的中心句,并说一说这个中心句是不是段落首句。最后,将回答正确的学生姓名都添加到中心块后面,满足少年们小小的虚荣心。

经过上面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寻找说明文的段落中心句。下面可以进入中心段落的教学环节,请学生尝试跟刚才寻找中心句一样,找一找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中心段落。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将目光瞄向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但一时又无法确定到底哪一段才是中心段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别总结这两段的中心意思,最后发现第一自然段主要讲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毫无疑问,第二自然段的总特征涵盖了后文各项具体特征,该段是苏州园林特种的中心段落。

中心段落是能够引领中心句的存在,魔方中能牵引各个中心块的是中心轴。每个魔方中只有一个中心轴,用来支撑方块与转动方块所需要的支撑,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因此,在找寻中心段落中选择第二自然段的学生可以将姓名写在“中心轴”后面。

至此,关于说明文的中心句和中心段落的教学便告一段落,从中学生也认识到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对事物的大体轮廓有了初步认知。

二、角块:定位说明对象的次要特征

在魔方教程中,根据中心块的位置定位八个角块是最难完成的。角块是位于魔方的8 个角处的小方块,由于每个角块都拥有3 面不同颜色,根据中心块颜色的不同,每个角块的位置也具有唯一性,需要兼顾三面颜色特征做好对标定位。角块的这种对标定位的功能又一次与说明文的实用功能不谋而合。众所周知,说明文是为了方便人们认知事物而存在,能不能通过说明文正确识别出原先不了解的事务,是衡量一篇说明文成功与否的标准。

说明文教学时,如果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很可能要面临一个气氛沉闷、学生萎靡的课堂。为此,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活动的顺序,比如将通常放在最后的读文识物环节前移,放在教学的前半部分,调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识别事物的积极性,对说明文来一次实践体验式教学。以《苏州园林》教学活动为例,在带领学生基本了解本文的结构框架后,教师可以给出不同风格园林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课文研读,找出其中的苏州园林。在浏览不同风格园林的图片时,学生会更加仔细地识别园林的特征。

例如,看到图片上树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欧洲园林时,对照课文中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定位到该段进行详细对照。然后,读到“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便可确认这树木整齐标准的园林绝不是苏州园林。同样的教学方法一样适用于园林的其它特征,比如北京有许多对称方正的园林,与课文中“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并不相符;园中少水或采用死水的,通过“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定位发现“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从而做出非苏州园林判断;或是发现园林中使用彩绘,也可根据“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经过笔者的课堂实验,在看图识园林时,学生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哪怕腼腆文静的学生也会因为一点意见分歧与同桌争执不让。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中苏州园林的不同特征,针对性地选择各种各样的园林图片。以课文中提到的北京的园林为例,可以选择其中对称的建筑物、干涸的假山、犹如复制粘贴的桥梁、光彩夺目的彩绘等照片。学生只要细心读过课文,稍加比对,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这是不是苏州园林。同样的对比识别过程重复多了,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印象也在逐步加深。到了后面,已无需再翻找求助于课本,他们就可以自行判断出某张图片上是不是苏州园林,并能说出具体的理由。

在一次次地“读说明文辨说明对象”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说明文的魅力之处。在这一环节,对于正确识别出最多的苏州园林图片的学生,教师可以当场给予肯定和奖励,比如将这部分学生的名字写在角块后面。于教师是举手之劳,于学生却不亚于一枚小小的功勋章。初中语文科学性文章阅读能力监测指标里就包含了检索信息和解释文本等内容[3],“读说明文辨说明对象”这一教学方法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将检索信息与解释文本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识图比赛的方式将图片与课文有机链接在一起,促进了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的传输,对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效果。

说明文是枯燥的,有的只是对事物的客观说明;说明文也是无趣的,多么生动的语言也掩盖不了说明对象呆板的本质属性。因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略施小计,通过引入类似有趣事物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人为设置“读说明文辨说明对象”的比赛增加课堂的挑战性,让说明文教学站到与记叙文、议论文同样的起跑线上。

三、棱块:完善说明对象的细节特征

三阶魔方上,除了6 个中心块,8 个角块,剩下的12 个小方块都位于魔方这个正方体的12 棱边中间,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棱块。相比中心块的决定一个面的颜色特征,角块的定位八个角的重要功能,棱块显得似乎并不重要。试想一下,魔方上的12 个棱块处被挖空,那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大概已经算不上一个完整的魔方了。这就是棱角的作用——虽不显山漏水,但又不可或缺。说明文中也有棱角这样的部分,他们说明的特征算不上重大,但一旦缺失了这部分特征,说明对象便不是原本的事物了。

《苏州园林》中,从第七到第九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细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设计和雕镂,以及室内的色彩装饰。这三个特征都是于细小处着眼,马虎一点的人可能都注意不到这些园林特征,将其忽略过去似乎也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但是,不具备这三点特征的园林便失去了那股独特的江南韵味,苏州园林蕴涵的地方人文风俗元素也打了折扣。缺乏棱角的魔方虽无碍骨架,但失却了完整性;缺乏细节特征的说明文虽无损重要特征,但却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为了增加说明文的趣味性,作者通常会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法来表现这些细节特征,一如魔方中棱块游走于各个不同的面,给魔方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在《苏州园林》中,为了填补苏州园林的细节特征,让苏州园林这一魔方整体更加完整、丰满,第七自然段提到“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在文中一一对园林的每一个角落进行解释图画美显然不可取,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手法。举例中的几丛书带草、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都是园林中极小的一角,有的甚至连一角都称不上,可谓细节中的细节。对这些微小的细节进行举例,读到此处的人自然在脑中展开联想,将园林的空白处以这样妙趣横生的细节补足,让园林从任何一处观看都呈现出一幅画的效果。

除举例子,说明文为了说清楚某个事物还需要恰当地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4]。因细节繁多,对于细节特征无法一一进行详细说明,尤其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才能让细节说明显得不单调、不啰嗦。比如,《苏州园林》中说明细小角落的图画美时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到室内的色彩装饰时则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对比,将浅淡配合草木的色彩与雕梁画栋的彩绘进行比较,在鲜明的比较中让读者感受苏州园林的色调美,并品味出浅淡色彩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

有学者曾就文言文教学突围问题提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这一观点[5],依笔者看,这一观点在实际中全面施行面临较大阻碍,但是在局部应用起来可以起到意外效果。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细节特征这部分内容时,无论是说明对象的细节特征充满诗情画意,其中的写作语言和说明方法同样昳丽多姿,兼具诗歌的神美与形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有益教学的元素,可以打破说明文教学的固化模板,消除学生与说明文之间的隔膜。在教学说明文的架构时,以魔方为比较对象,既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又创新了教学方式,人为地将学生对魔方的兴趣融入到说明文教学上,虽剑走偏锋,但有效就好。教学本就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大胆尝试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帮助学生充分有效地展开课堂学习,且对他人无害,语文课上的魔方再多几个又有何妨?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魔方说明文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魔方廖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成语魔方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楼房魔方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小魔方